王慧
摘 要: 陶淵明的田園詩向來為后世稱道,其散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也非常高。待至明代,他辭賦方面的成就也終為世人所承認。不過,一向少有研究者關注他的傳記文。這固然是因他的傳記文只有寥寥一兩篇,卻也有他的其他文學成就光焰太長的緣故。其實,陶淵明的傳記文同他的其他文學種類一樣,深刻而充分地反映了他的理想、志趣與情懷。
關鍵詞: 傳記 文書 文體
傳記文是一種獨立文體,從史學來說,它保存了豐富的史料,生動逼真地展示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方面的現實畫面,是歷代“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學來說,它注重寫人、寫事件的細節(jié)和運用個性化語言,為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各類文學創(chuàng)作準備了豐厚感人的資料,并為小說、戲劇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先河。
陶淵明的田園詩最為后人所稱道,甚至于掩蓋了他其他方面的“光焰萬丈長”。明朝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中說:“《感士》類子長之倜儻,《閑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誡書》,《自祭》若右軍之《誓幕》,孝贊補經,傳記近史,陶文雅兼眾體,豈獨以詩絕哉?!雹僦链?,陶淵明的辭賦也終于有了客觀的、公正的評價。然而,很少有人了解的是陶淵明為數不多的傳記文亦頗具特色。
一、作品概況
陶淵明的傳記文篇目不多,但篇篇堪稱經典。無論是從藝術技巧還是從思想內容上都對后世自傳的書寫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陶淵明傳之后世的傳記文共兩篇,一是《五柳先生傳》,一是《晉故征西大將軍史孟府君傳》(下文簡稱《孟傳》)。前者是他為外祖父孟嘉立傳,實有其人,實有其事,后者是為五柳先生立傳,內容為虛構,五柳先生也并非真實存在。盡管虛實不同,但是在兩篇文章里都體現出了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
(一)子孫意趣一脈相承
《孟傳》在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它是除《五柳先生傳》外陶淵明唯一一篇寫人傳記,作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之母亦卒于此年。陶淵明懷著思念母親的急切之心,同時飽含著對外祖父崇尚之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寫下了這篇充滿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風流之趣的孟嘉傳記。
陶淵明在此篇傳記中,重點講述了“庾亮問風俗得失”、“率多時彥中鶴立雞群”、“重陽龍山登高落帽”、“高陽許詢雅相知得”、“漸進自然的絲竹人聲”、“對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禮”等充滿清高傲世之情、自然風流之趣的故事,展示了陶淵明外祖父孟嘉溫雅平曠,沖默遠量,行不茍合,言無夸衿,任懷得意,融然遠寄,風流倜儻,名冠州里,聲流京邑,儔類咸敬,盛德名流的形象。這篇作品單為孟嘉(296~349)一人作傳,足見外祖父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讀《孟傳》就如在讀陶淵明。尤其是孟嘉“對皇帝不受任命不行拜禮”,“神情獨得顧景酣宴”、“好酣飲逾多不亂的酒中趣”中,我們仿佛看見了那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那個享受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般自然意趣的陶淵明,那個“不覺知有我,安之物何貴”甚得酒中趣的陶淵明……通過對孟嘉魏晉風流軼事的生動追溯,陶淵明也言說了己志,“寫心”寫意,向讀者昭示出“孟嘉即我,我即孟嘉”的身份,讓我們看到了子孫一脈相承的人生意趣。
(二)言志抒情自傳之先河
《五柳先生傳》全文不滿二百字,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樂道安貧、悠然澹泊、高才豪逸的超脫者形象。古往今來有眾多學者都認為此傳是陶淵明借五柳先生身份為自己所立的傳,例如沈約在《宋書·隱逸傳》中和蕭統在《陶淵明傳》中都曾有提出過《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托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②,且葉志先生也曾說:“五柳先生是陶淵明虛構的人物,但對他生活的描述卻反映出當時陶淵明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睂τ谖辶壬翘諟Y明本身形象這一說法,我也認為是可以信服的。文中表明了五柳先生的人生三大志趣:一為讀書;二為飲酒;三則是寫文章,這和陶淵明本人的志趣實屬于像素性吻合,因為只要細讀陶淵明的詩文就會發(fā)現五柳先生的影子。五柳先生的生活細節(jié)都可以在陶淵明本人的生活中得到印證。
比如五柳先生喜好讀書,“欣然忘食”③,陶淵明也是“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保ㄒ姟杜c子儼等疏》)再比如說五柳先生不求仕進,陶淵明更是如此,他二十九歲才因“苦長餓”而“投學仕”,四十九歲罷官歸田便終身不再出仕……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可多加探索。五柳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理想、情感以及人生趣味。五柳先生沒有姓名籍貫,依五柳而生,故曰“五柳先生”,這似乎在暗示著五柳先生如柳般生命力頑強而又能夠隨遇而安。五柳先生性格溫和雅靜緘默寡言,思想純潔高尚不慕名利,愛好讀書但又不求甚解,飲酒即醉,不拘禮節(jié),活得放浪形骸自由自在。對于物質生活要求極低,即使粗布短衣,餐不果腹,也是安然自樂,絲毫不會怨天載道;而對于精神生活則是十分追求,“長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這樣潔身自好心底寬廣的五柳先生是可敬的,這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居者所傳達出來的安貧樂道的生活志趣,以及忘懷得失的豁達心胸,也正是陶淵明對待世俗的觀念和態(tài)度。
二、藝術成就
(一)結構嚴謹
例《五柳先生傳》,前半部分是敘述,后半部分是議論,頗像自《左傳》而降的史家文法。它的前后兩部分在內容上是和諧的,統一的,前面說五柳先生不慕榮利,后面說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內容上的前后呼應,也強化了該傳的內在邏輯性。無論是前面的敘述還是后面的議論都是圍繞著五柳先生的思想來寫的,作者以巧取勝,開頭敘述他不慕名利,愛書嗜酒,結尾處就評論他以記志以詩酒,活的瀟瀟灑灑無憂無懼。從虛起筆至實落筆,結構嚴謹至此。
(二)語言精煉
陶淵明惜墨如金,從《五柳先生傳》中可見一二,全文一百七十余字,“虛詞矜譽”是絲毫無有的。盡管文字不長,但給讀者留下印象頗深,寥寥數筆就讓五柳先生的形象印在讀者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即使是一篇文字甚長的傳記文字也不一定能夠塑造出這樣成功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駕馭語言的能力是極強的,做到了簡短精煉。為了做到精煉,陶淵明也是費了一番心思,不論人是否真實存在,這都是一篇人物傳記,然而作者陶淵明卻只在開頭說了一個“先生”就全篇省略主語,究其原因,全篇主人公就五柳先生一人,讀者不會產生誤解或者是主語理解上的困難。如果不省略不僅顯得累贅還會影響文章整體的美感,再如對五柳先生性格的描寫,陶淵明只用了“閑靜少言”四字,寫思想特征也只用了“不慕榮利”四字,雖然都是只有四個字,但是卻很精確鮮明,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概括性,表達出來的意思也豐富而清楚,省去了繁文縟節(jié),文章自然就短小精美了,縱觀文學史上為人物作傳的史官文人,能做到用極少的文字就能夠刻畫令人過目難忘的人物形象的作家真的是屈指可數,而陶淵明就可以算一個。
(三)情感真摯
《五柳先生傳》著重抒發(fā)五柳先生質性自然、不慕榮利的思想品性,對五柳先生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一方面顯示出其瀟灑無羈的生活態(tài)度,另一方面作者的羨慕之情也融于其中。這種抒情性的特點還存在為外祖父所作傳記《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外祖父是陶淵明非常尊敬的一個人,所以他是懷著極為虔敬的心情為外祖父作傳的:“謹按采行是,撰為此傳。懼或乖謬,有虧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履深薄云爾?!本粗匦那榭梢娨话?。文章圍繞“沖默有遠量”、“溫雅平曠”寫了一系列事件。其中龍山落帽一節(jié),看似波瀾不驚,但平淡語間,對孟嘉敬佩之情顯露無遺:一句“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雖為寫當時的場面,亦含有作者自豪之情。傳文中,陶淵明的感情隨情節(jié)的描寫而逐步顯現,及屋行文結束“君清蹈衡門,則今聞孔昭;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道悠運促,不終遠業(yè),惜哉!仁者必壽,豈斯言之謬乎”,其敬佩、贊美、遺憾之情一覽無余。
(四)隱士情懷
《孟傳》中記載: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鄙鲜鲫P于孟嘉的絲竹肉論,簡潔有力,清新脫俗,一語中的。他也因此名垂千古。這是一分玄心,又顯然是洞見,若非錦心繡口,何能道出?“漸近自然”的總結極其傳神高深,若非對自然、自由之向往,則很難有此種傳神總結。這里,陶淵明借孟嘉之口道出了自己想要親近自然,歸隱田園的心情。
《五柳先生傳》中記載: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是傳記正文的最后一節(jié),介紹五柳先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懷。前五句寫他居住破陋,衣食拮據,而卻安然自得,這顯然在描述他安貧樂道的精神。后四句寫他著作言志,卑鄙的人追求榮華富貴,患得患失,貪婪無厭,無所不為,但精神空虛,浮躁不安。五柳先生則從容持志,忘懷得失,精神充實而樂觀,一輩子也不會與那些鄙夫共事的。顯而易見,這是針對門閥腐朽和易代篡亂的現實而發(fā)的,含蓄而明確地表示這位隱士的情懷,就是要堅持儒家志士的節(jié)操,情懷坦蕩,終生不渝。
三、價值體現
(一)開創(chuàng)了以“他傳”“自況”的文學形式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帶有散文性質的傳記類文體,同時也是以第三人稱述志抒懷的自傳文體,開創(chuàng)了以“他傳”“自況”的文學形式。此外《五柳先生傳》雖然是采取正史紀傳體的形式,但是重點不在敘述生平事跡,而是主要表現主人公的生活情趣,自敘情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對后世想要委婉表達己志的文人作家提供了一條別樣的途徑。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雖然說五柳先生是陶淵明的自況,也只是指一定程度上的自況,并不能說五柳先生完全就是陶淵明的化身。首先,在實際生活中,陶淵明并不是真的生活的那么悠閑自在,由于他“欲有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靜。其次,該傳雖說是“自況”,卻又翔然于紀實之上,具備著形而上的創(chuàng)作特征。但是對于陶淵明本人來說,這篇文章卻又比任何史傳的記載都更能體現出陶淵明的精神風貌。這是“理想化的陶淵明”,傳達出一種個性的“陶淵明精神”,也是對后世千百年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這就是文學藝術和典型的力量。
《孟傳》中每一個小故事都洋溢著孟嘉的風度翩翩。陶淵明處處在寫孟嘉,但我們時時刻刻看到陶淵明自身的影子,如同陶淵明自己“寫心”、“頗示己志”。袁行霈認為,傳記中評價孟嘉的話語“皆可用以論淵明本人也”,逮欽立認為陶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蘇東坡一生最服淵明,他在《書陶淵明〈東方有一士〉詩后》放言“我即淵明,淵明即我”,甚至認為“只淵明,是前生”(《江城子》),可見蘇軾對淵明人品文章的高度認可。筆者借用此語,想象當時的陶淵明也如同放言“我即孟嘉,孟嘉即我”,“只孟嘉,是前生”。
(二)開創(chuàng)自傳由實錄而至文學的新局面
劉知己在《史通·序傳》中說“作者自序,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離騷經,其首章上陳氏族,下列族考……”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得出,中國的自傳可以追溯到屈原的《離騷》,但真正意義上的自傳則始于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較為詳細地敘述了其家族歷史及著述《史記》的原委經過。之后,歷代史書中都設有人物傳記,但這些都是史書列傳,本質上屬于史學范疇;盡管有一定的文學性,但對材料的裁剪和取舍,總要以人物的生平事跡為標尺,容不得半點虛構,具有很強的“實錄”色彩。出現于戰(zhàn)國時期的自傳體裁,魏晉兩漢幾百年來大都為史學家所用。但自傳這一體裁經陶淵明發(fā)生異變,具有了風格獨異的變化--脫離史學的圈囿,而至文學的領域。例如《五柳先生傳》是一篇以史傳形式寫成的“自傳”,它不同于以往的實錄性質的自傳,而是更加突出了自傳這一題材作為文學作品的鮮明色彩。它獨立成篇,破舊立新,風格獨特,使自傳由實錄而轉至文學,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人對傳記文學有了新的認識。
古人最注重家族籍貫,傳記類作品都會在開頭以判斷句式來交代傳主的姓氏籍貫,《五柳先生傳》也不例外,但開篇四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很顯然完全是詩意化,虛靈話的敘述。還有,錢鐘書在論《五柳先生傳》時曾說,“‘不字一篇眼目”,“豈作自傳而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于世之賣聲明,夸門第而破除之爾”④,以“不”出現在史學傳記中,無一是不可想象的。史學上的自傳只能照實實錄,有一說一。而文學上的自傳盡可以玄妙空靈,這是文學特有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學不同于史學的標志之一,更是自傳脫離史學而至文學的顯要特征。既陶淵明之后,唐代白居易《醉吟先生轉》和清代徐柯《白眼居士小傳》等人都采用了相同的寫法,因此可以說陶淵明的傳記文學開創(chuàng)了自傳由實錄而至文學的新局面。
(三)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價值
陶淵明的傳記文寫的是自己和親人,這使得其有了特殊的史料價值。這些傳記文不僅是了解這些人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陶淵明的家族出身、婚姻子女、親戚關系的重要參考資料。從陶淵明的《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我們可以將孟嘉的品性特征概括為以下三點:一是他為人隨和且做事很有原則,他有度量,為人很平淡,不同流合污,言語得體;二是他善于寫作詩文,他一動筆,文如泉涌,不用構思,就能寫出非常好的作品,在座的人都在夸獎他文思敏捷;三是喜歡酣飲任性自然。我們用事實來佐證陶淵明身上的好多特征都來自于外祖父孟嘉的潛移默化和耐心指導,他們的先祖身上體現著他們的家族精神,這些對陶淵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所記載的“孟嘉落帽”一事亦為后世地理考證提供了依據。龍山宴飲時,面對桓溫的惡作劇式的不懷好意,孟嘉超然、冷靜地面對突發(fā)情況,“沖默有遠量”,淡泊沉靜,富有度量,最終為自己贏得了不朽佳名,當時乃至后世一直傳為美談,成為重陽登高常用的典故。而龍山的具體位置歷來爭議不斷。而陶淵明作為孟嘉的親外孫,其所作《孟傳》成為人們地理考證較為可信的參考。
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史孟府君傳》和《五柳先生傳》這兩篇傳記文,前者是為別人立傳,后者是自傳,均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兩篇文章無論是從背景、思想、藝術特色、價值影響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注釋:
①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160.
②苗絮.陶淵明《五柳先生》研究評述.文學藝術,2012年第一期.
③陶淵明.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175.
④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1228.
參考文獻:
[1]朱道平.淺析陶淵明的社會理想[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2]錢惠梅.陶淵明隱逸原因初探[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03).
[3]張永蕾.隱士·隱逸詩人·經典詩人——陶淵明形象經典化解讀[J].浙江社會科學.
[4]蔣寅.陶淵明隱逸的精神史意義[J].求是學刊,2009(05)2007(04).
[5]林家驪,楊健.論陶淵明詩歌的理想化傾向[J].浙江學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