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jié)
忘記了曾經在哪里讀到這句話: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這句話常常在我心里泛起漣漪。
我出生于農村,如今已步入中年人行列。每每回想起自己對父母的態(tài)度,所發(fā)生的幾次改變,就會感慨不已。在孩童懵懂無知時代,父母給我的印象只有“嚴厲”兩個字,為避免被父母責罵,只好在他們面前盡量爭做一個乖孩子,從來不敢反駁。
長大后,背井離鄉(xiāng)步入社會,剛開始時有種野馬脫韁的輕松感,認為從此可以無拘無束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的異鄉(xiāng)生活,卻常常令我思念起父母和家鄉(xiāng)。于是,一有假期總會跑回家鄉(xiāng)。然而。每次回去,父母親就會向我灌輸什么“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大道理,甚至嘮叨我應該安心工作,不要做吊兒郎當之輩。當時年輕氣盛的我對父母的苦口婆心一點也聽不進去,認為是老年人的嘮叨通病,只有將委屈埋在心里。
在之后的兩三年時間內,出于對父母不近人情的“報復”,節(jié)假期我很少回家鄉(xiāng),利用業(yè)余時間把精力放在自學和看書寫作上。一直到我也為人之父后,慢慢地,我似乎才懂得了為人父母者的良苦用心,才為曾經“報復”父母的嘮叨而沒有回家探親的無知之舉感到慚愧。
反思之余,我終于深深懂得了父母是生命之源,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的道理。所以,在父母古稀之年,盡管他們的言行處事與現(xiàn)代社會有所差異,但我們兄弟姐妹都能夠給予包容和理解,盡量讓他們在舒心的環(huán)境中生活。遺憾的是,十一年前,父親還是在與病魔抗爭了三年后離開了我們,母親成為了我們唯一的牽掛,如今八十多歲的她,在子孫們的愛護孝道中安享晚年。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在日常生活中,談起親情話題,很多人的腦海就會想到一個詞:代溝。不可否認,父母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也許他們所處的年代,不同的經歷和教養(yǎng),養(yǎng)成了他們獨具一格的個性,于是與子女相處時,無形之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缺點,對子女有些過分的要求和做法,令子女感到委屈,甚至認為不公待遇。我想,父母與子女之間,一味求同不太現(xiàn)實,盡量做到求同存異避免不必要的分歧,才能享受到濃濃的親情。
曾經有一篇《我們都會老去,父母的嘮叨請多包容》的文章,看哭了很多有良心的人,摘錄片斷分享:孩子,當我老了,希望做兒女的不要嫌棄我,現(xiàn)在需要你們照顧了,就如同在你們小的時候,我照顧你們那樣,對我多一些耐心;當我老了,走路蹣跚行動不便,也想出去曬曬太陽,就如你小時候,我用小車推著你出去曬太陽一樣,多一些耐心給我,少一些煩躁;雖然我老了,但是生活的磨難并沒把我的棱角磨圓,我還會像教訓小孩子那樣待你,請原諒我,這都是我多年的習慣;當我老了,沒有機會和你們嘮叨,當我永遠地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們不要為我哭泣,孝順的兒女不會在我的靈前悲傷地哭泣,因為我在世時你們?yōu)槲易隽藨撟龅囊磺校瑳]有什么可遺憾的。我走了,帶走了你們的一片孝心。這樣我會安息的,在天堂為我的兒女們祈禱……
父母是我們修行的最初對象,每一個人,都要從父母這里開始,學會包容與愛。草木有情皆長養(yǎng),乾坤無地不包容。在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百善孝為先。如果我們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試想,一個連父母也不能包容的人,哪來氣量包容兄弟姐妹、伴侶、朋友和同事; 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又何以成大事?
(常朔摘自《佛山日報》201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