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上海杉達學院傳媒學院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的接班人,輔導員成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大學生的核心力量。近幾年,自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高校作為自媒體使用最密集的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受到了巨大影響。
根據2014年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中規(guī)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輔導員的一項重要職業(yè)能力。同時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也要求輔導員要加強新媒體建設,突出網絡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自媒體的發(fā)展對高校輔導員的話語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此輔導員必須采取及時有效措施應對。
網絡平臺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臺,諸如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等網絡平臺,自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和人們的交流方式,而大學生作為自媒體大軍中的主力軍,自媒體的使用成為了他們日常必備的生活及交流方式。
所謂自媒體,即個人化、大眾化、普遍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電子化、現代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或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數字化載體總稱。①傳統媒體主要是由特定行業(yè)傳播信息的,自媒體便是普遍大眾都可以自愿在網絡平臺上傳播發(fā)布信息、傳播信息。相對于傳統四大媒體,新媒體通過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媒體成為了“第五媒體”,即手機媒體或移動媒體。②根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③(2018年7月發(fā)布)截止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8.02億,而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了7.88億,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繼續(xù)攀升。報告中顯示,微信朋友圈使用率為86.9%,QQ空間使用率為64.7%,社交媒體的移動化、全民化進一步加強。
自媒體具有進入門檻低、傳播速度快、使用成本低、受眾范圍廣等特點,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和新聞傳播者,大學生可以在新媒體上發(fā)表個人觀點,而大學生處于思想成長成熟階段,容易被自媒體平臺上他人的觀點影響正確三觀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④本文中的輔導員話語權即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即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及影響,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使大學生具備符合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自媒體環(huán)境下輔導員的話語權即輔導員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及對學生的影響力。
(一)自媒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輔導員話語途徑。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通常會通過面對面的形式開展工作,如談心談話、主題班會等,傳統的工作方式需要學生、老師雙方時間上的配合,在對于學生課程內容較多、輔導員事務繁雜的民辦高校而言,傳統途徑顯得尤為困難。自媒體的出現則緩解了這一難題,學生和老師可以不受時空上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交流,解決學生當下的思想、生活中的疑惑。特別對于心理問題學生,自媒體更是給這些學生平臺與輔導員坦誠相待的機會,可以通過網絡匿名的方式與輔導員溝通,既保障隱私,又可尋求指導意見。
(二)自媒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輔導員教育方法。自媒體的發(fā)展打開了信息的閥門,方便輔導員通過自媒體平臺了解學生近期的思想動態(tài)等,輔導員愿意用新媒體向學生表達對于熱點問題的觀點,比如創(chuàng)建個人微信公眾號等,在民辦高校輔導員中也不乏輔導員個人微信公眾號。自媒體的共享性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同事間可以借鑒引用其他老師的公眾號內容分享給班級學生,達到同樣的教育效果。比如,有輔導員會制作新生入校指南,包括學校官微“見信如晤”欄目統一解答學生問題等,方便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幫助他們在有需求時自己主動尋求相關幫助。
(一)自媒體環(huán)境下話語主體與客體間存在話語屏障。當下各大高校中活躍的大學生都是網絡時代下成長的95后,他們思想開放,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更傾向于自媒體交流,喜歡建立自己的社交賬戶,發(fā)布意見,活躍在自己的社交圈中。95后在物質配備上也更豐富,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計算機等其他網絡移動設備。由于人際交往趨于網絡交流,缺乏人與人之間基礎信任,即話語主體與話語客體間存在話語屏障。自媒體具有開放和封閉雙重特點,比如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都可以選擇“不可見”,輔導員置身圈外,這就對輔導員開展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另外,輔導員與大學生交流時常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說教式及填鴨式的教育是追求平等公平的95后大學生無法接受教育方式,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就產生言語隔閡,影響基礎信任關系建立。自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和解釋權的壟斷。
(二)民辦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內容供給失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源,輔導員不再是唯一信息來源,傳統的“樹狀結構”已向“網狀結構”教育模式轉換。民辦高校由于發(fā)展的特殊性,輔導員存在身兼數職的情況。在民辦高校中,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主要為日常學生事務管理、危機輿論事件處理、形勢政策教育等,事務繁瑣復雜。輔導員最多的工作內容為學生日常事務管理,話語內容主要集中在“規(guī)章制度”、“事務通知”“違紀違規(guī)”等內容,無暇顧及自媒體平臺中學生的觀點,導致教育內容與學生的關注點無法匹配。另外,在民辦高校中,專兼職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出身的占少數,在平常事務工作中,除完成日常學生事務工作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知識方面無法教授與學生關注點相匹配的內容,對搶占話語權存在乏力現象。第三,輔導員自身思想上不重視,認為新媒體平臺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對自媒體認識不深入,運用不到位,在學生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認為維穩(wěn)及學生的人身安全即為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內容。
(三)自媒體信息流通速度快導致民辦高校輔導員應對無力。大學生進入自媒體門檻低,主要從網絡平臺上接受形形色色的碎片化信息,在他們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無疑是對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一大挑戰(zhàn),通常出現輔導員對于某些信息出現應對無力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民辦高校輔導員流動性強,隊伍趨于年輕化,工作經驗豐富的轉崗,甚至離職高就,隊伍缺乏穩(wěn)定性;第二,創(chuàng)辦初期招聘的退休返聘的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接受慢、使用頻率低,影響搶占網絡思想教育陣地;第三,輔導員自身的網絡素養(yǎng)較低,對網絡信息的篩選及判斷力較弱。應對無力意味著輔導員的工作趨于被動,導致了輔導員話語權的缺失。
(一)適應自媒體環(huán)境下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模式,建立穩(wěn)固的信任關系。輔導員應當學會“入鄉(xiāng)隨俗”,主動融入網絡生活,適應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協調好教育話語與管理話語的使用,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流行語,積極與大學生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認清現實與網絡虛擬交流的利弊,引導學生實現虛擬到現實的轉換。通過在線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能力教育,幫助學生加強信息的篩選能力、質疑能力及反應能力。對于學生尋求的幫助積極回應,對學生提出的對學校各部門管理上的質疑及時疏導,并做到上情下達,及時反饋學校處理結果,從干預圍堵的傳統教育方式逐漸轉換為教育疏導方式。輔導員與學生間新的交流模式可加強相互間的信任感,同時也會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利用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機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提升輔導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
(二)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利用自媒體平臺發(fā)聲,引領正能量。輔導員應當學會從繁忙復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認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及校園事件及時發(fā)聲,并進行輿論疏導。比如校園施工影響學生生活引起的輿論,輔導員應及時關注學生在線線下的思想動態(tài),發(fā)現問題及時反饋,并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互動,利用網絡話語權控制網絡輿情。同時,也需要加強關于網絡法律教育,如朋友圈發(fā)表內容可作為法律證據,需承擔法律責任等,提升學生網絡素養(yǎng),在自媒體中優(yōu)先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三)加強輔導員自身理論素養(yǎng)及職業(yè)素養(yǎng)。作為一名輔導員,要掌握話語權,首先要明白“說什么”、“怎么說”、“用什么樣的身份說”、“想達到的效果預期如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是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出身,輔導員首先應加強自身理論學習,關心時事政治,提升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加強自媒體平臺的學習及使用,加強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習,在理論教育中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的威信。同時,應加強個人職業(yè)能力和網絡素養(yǎng)的提升,包括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輿情危機事件處理能力等,在網絡平臺中樹立輔導員的形象,提升人格魅力。在日常學生事務處理過程中,憑個人的職業(yè)能力增強學生的信任,提升輔導員個人話語權。再者,學校應當制定激勵機制,鼓勵輔導員走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道路,穩(wěn)定輔導員隊伍,增強輔導員對自己所在崗位的認同感和幸福感。輔導員隊伍的穩(wěn)定,本身就能提高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
注釋:
① 潘祥輝.傳播個人主義:自媒體革命的政治社會學解讀[J].當代傳播,2011(6).
② 王元,許曄.迎接“第五媒體”重大技術變革的挑戰(zhàn)[J]中國科技論壇,2010(6).
③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2018-08-20/2018-11-30.
④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