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莉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2
根據Halliday的功能語法,語法隱喻是語法形式間的相互轉換而引起的意義變異,在人際意義的表達上出現(xiàn)的變異則為人際語法隱喻。人際語法隱喻又可分為情態(tài)隱喻和語氣隱喻。新聞報道是一種需要客觀和真實性并用于宣傳某些團體的觀點的文本。因此,報道必須真實,客觀和有說服力。為達目的,記者常使用不同的策略,人際語法隱喻就是重要的一種。
人際隱喻的使用可以使語篇具有銜接和連貫性。雖然它不是人際隱喻的主要功能,但它能使新聞更具銜接性和粘合性。它通常通過名詞化來實現(xiàn)。例如(1) We don’t reallyknow what causes the prompt waking. One possibility is that thebabies’nervous system are not yet working well enough...”在這條報道中,“可能性”指“造成即時蘇醒的可能性”。因而這個詞總結了前面的語句,使新聞表達出了更加連貫和簡潔,緊湊的形式。。
眾所周知,客觀性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特征。記者常使用不同的策略使新聞報道更客觀。首先,情態(tài)動詞的名詞化是一種常用的策略。名詞本身具有某種客觀性。如果新聞作者用名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會使得他的觀點顯得更客觀,更易被讀者接受。如,(2)“There is clearly a need for a full andtransparent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這條消息是關于馬航MH17 事件。情態(tài)動詞“need”為名詞形式,能讓讀者認為客觀上有必要做出全面透明的調查,而不是主觀上人為打算這樣做。因此,“need”凸顯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除此外,情態(tài)的明確客觀取向也可以用來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任何情態(tài)都有來源,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因此,為了讓自己的觀點看起來中立,情態(tài)意義的名詞化將情態(tài)意義構建成讓人難以產生質疑的事物,以掩蓋情態(tài)的來源,使之具有明確的客觀取向。(3)“What seems unlikely is that pro-Russia separatistsmight have gained control of such a sophisticated piece of weaponryand used it to shoot down an airliner”在這個例子中,新聞通過命題的形式“What seems unlikely is that”掩蓋了可能性其實不是命題,而是個人觀點的事實。即這只是記者的個人猜測,而非客觀命題。
新聞報道常出現(xiàn)兩種人際隱喻。一是情態(tài)的明確客觀取向和主觀取向,二是言語功能的轉移。明確的客觀取向能使報道看起來更客觀,更易說服讀者,如:(4)“There is nodoubt that the country on whose territory this terrible tragedyhappened bears responsibility.”這里,“There is no doubt that”以一種明確的客觀取向掩飾了主觀性,強調了作者立場,使讀者相信其強烈主張。而使用明確主觀取向的情態(tài)。即第一人稱主張,也能使報道看起來真實有說服力。如:(5)“Webelieve that the entire case must be investigated fairly...”和(6)“As people see this thing coming back, I think they will be assuredabout our strength.”這里,記者用“We believe”和“Ithink”加強對他的立場的斷言,給讀者強烈暗示這是真實的。另一種實現(xiàn)強調說服功能的方式是語言功能的轉移。語言功能的轉移可以增強文本的情緒,加強讀者認同感。新聞報道中經常會從陳述語氣轉移到疑問語氣。如,(7)“Bush hawksseem to have forgotten history: Do we really want to punish theGermans for being fascists?”在這條新聞中,記者并不指望讀者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這里的問題其實是一種情緒隱喻,起著強調和隱含說服作用。這樣,作者便能使讀者以認同的方式接受自己的觀點。
本文主要研究人際語法隱喻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新聞報道應該是真實和客觀的。新聞報道中經常使用人際隱喻,使其具有連貫性,客觀性和真實性。本文總結了新聞報道中人際隱喻的三種功能,并對新聞報道進行案例分析,從中可以看出新聞報道中三種功能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