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繡江
廣西理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經濟法基礎”是我校會計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初級會計師的必考課程之一,該課程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為經濟法;另一部分是稅法。由于內容大多是一些法律條文,理論性強,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如果采用單一灌輸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差。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我在“經濟法基礎”的教學中運用了案例教學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教學法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先開創(chuàng)的,即從意見對立中尋求矛盾,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意見,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真理的表述。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利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以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現代案例教學法興起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20世紀70年代開始運用于普通教育中,并在職業(yè)教育中普遍運用。案例教學是一種準實踐的教學方式。其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圍繞案例的討論而展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引導和評判,學生則積極討論并自由發(fā)表見解,這種教育方法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案例教學法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而深刻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營造氛圍。具體的步驟主要是:教師導入—介紹案例—導向分析—小組討論—小組匯報—總結評價。在案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先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做簡單的介紹、說明,然后介紹案例、提出相應要求,讓學生根據案例內容與教學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問題和答案,并參與小組討論,最終對結果進行評價。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精選案例,并根據教學內容、目標有意識地導向分析案例,教師積極參與引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案例選擇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教學目標及實效。教師在選擇的案例時,一要考慮真實性。即案例必須來自現實,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真正面臨的實際情況或問題。比如在學習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時,可將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稅目、稅率、所得稅的計算、特殊規(guī)定、計稅依據、征收管理等根據不同角色來精選案例。二要案例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也就是要符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即要有應用價值。三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內容必須為典型工作任務或工作場景,對學生應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四要有時代性。案例教學要與時俱進,經濟法、會計法規(guī)、稅法制度不斷在更新,在教學中就不能選擇一些過時的,甚至已經廢止的案例。
在教師的引導下,仔細閱讀案例,利用案例與教材內容進行對比分析,獲取相關有價值的信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找出要解決的問題。如在學習經濟法中《支付結算憑證填寫要求》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引入以下案例供學生思考、分析討論。A公司因購貨向B公司草書簽發(fā)了一張20000元左右的轉賬支票,簽章為A公司公章,出票日期填寫的是2017年2月12日,出票時A公司的賬戶余額為15000元。B公司在規(guī)定期限內向銀行提示付款,但銀行以票據不符合要求而拒絕受理。要求參照《支付結算憑證填寫要求》有關規(guī)定,分析判斷A公司的出票行為有哪些是錯誤的?錯在哪?學生在對上述案例分析時,就會主動參照《支付結算憑證填寫要求》的有關規(guī)定,弄清以下問題:一是票據的出票日期的書寫有什么要求?二是票據的簽章有什么要求?三是出票金額填寫要求,大、小寫金額規(guī)范?四是票據必須記載的事項有哪些?同時學生會帶著這些問題與其他同學展開分析討論。學生在查找問題和分析問題中學到了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枯燥的會計法律、法規(guī)知識生動化和形象化,學習效果非常好。
案例教學法是否成功的決定因素就是小組交流討論。首先分組,一般4~6人為一組,然后再由各小組推薦匯報的代表,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將自己對案例的見解和看法在小組上進行發(fā)表,由推薦的代表進行發(fā)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巡查并做必要的答疑和指導。當學生討論目的不明確,熱烈程度不夠時,教師應點明主題,引導小組之間各抒己見,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當學生意見分歧很大,又不能統(tǒng)一時,應提醒各組保留意見,鼓勵繼續(xù)研究,以尋求最佳答案??傊?,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坦誠的課堂氣氛。教師主要任務是傾聽、引導和啟發(fā),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對獨到的見解要充分地肯定。對模糊的認識和錯誤的觀點適時給予糾正。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基礎”的教學中,成功地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二是由單純的理論講授轉為理實一體,在輕松和諧、積極活潑、緊張高效的氛圍下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