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娟
大理市下關一中 云南大理 671000
我國在20世紀80年提出了第八次課程改革,即新課改。此次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一個開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與發(fā)展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我在六年的高中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親身感受了這種變化,順時代潮流不斷成長,但改革同樣存在著的問題與挑戰(zhàn)。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簡單剖析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學校對課改的目標和理念認識不到位,一味追求升學率和高考分數(shù)。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觀念使許多學校仍在大打高考分數(shù)的牌,不愿也不能腳踏實地的進行課程改革。在新課程實施中,一些學校隨意刪減占用新課程的課時,更有的學校甚至把校本課開成了高考指導課或補習課。
評價體系沒有得到變革。實施新課程教學需要構建有導向的機制和激勵機制,但是目前高中教育評價指標過于單一,主要以書本知識為核心,采用紙筆考試,考察應試能力,輕視對綜合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的綜合考查。因此,構建合理的、科學的、有利于促進新課程改革的評價機制還需要做大量的、探索性的改革工作。
教師是課改的貫徹者和執(zhí)行者,其教育教學理念、目標、方法對課改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教師思想準備不足,觀念認識不到位,對如何貫徹新課程理念感到茫然無措。觀念認識不到位,導致了行動上執(zhí)行不到位,自覺不自覺地把新課程裝進了“應試教育”的“籠子”里隱入到了行動的“盲區(qū)”當中,成為課改的一大畔腳石。
教師素質跟不上。目前,許多地方的教師隊伍結構、素質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具有全面而深厚的知識儲備,需要教師具備全新的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不斷構建新的知識和能力體系,這樣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活動。
在評價學生方面上,一部分教師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仍然看不到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看不到學生身上多向度發(fā)展的潛質,看不到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可能。而新課改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和具體性。
目前許多學校都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許多范性高中的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都無法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而其他農村學校的情況就更可想而知了。
課程改革的落實還需要加強校長和教師培訓等“軟件”的建設。教師培訓工作要堅持“先培訓,后上崗;校長要擔負起校本培訓的主要責任,制訂校本培訓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在培訓內容上,對新課標的解讀,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的培訓列為重點內容。只有學校真正具有改革的動力,課程改革才能成功。
學校領導應重視新課程實施,要下大力氣制定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管理與評價機制。改變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評價體系,發(fā)展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的多元化評價指標,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進步與變化。例如,如果需要用期中、期末考試作為評價依據(jù)之一,則期中、期末考試的命題必須是符合新課程理念。對高考是教師三年教學的終結性評價,所以高考是否與新課程相適應,是關鍵所在,直接影響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力度。
課改是“國際理念,本土行為”,更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發(fā)揮各自教育智慧,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積累、提升。以高中生物為例,在新教改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緊扣新課標,進行大膽取舍。教師備課時應該認真研究課標,領會課標的意圖,把握每個專題核心內容及每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由于課標沒有對教學目標的上限作出具體規(guī)定,這就給教學提供了較大的回旋空間,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學內容應該豐富,符合學科的真實。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探索“高效互動”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有目的的認識活動中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能力體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足夠的勇氣來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和對策。讓基礎教育改革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循序漸進地推進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