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草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北洋政府內部出現了激烈的權利斗爭,各個派系間矛盾迅速激化,其中黎元洪與段祺瑞兩大集團的斗爭最為突出。后來,黎元洪在皖系軍人的圍攻下孤立無援,只好求助于長江巡閱使張勛進京調停。于是,1917年6月7日,張勛以調?!案褐疇帯睘槊?,率4000余名辮子軍進京,張勛到天津會見段祺瑞,段表示如能解散國會,使黎元洪下臺,“復辟一事盡可商量”。接著張勛致電黎元洪,限其三日內下令解散國會,否則不予調停,黎元洪迫于壓力,于13日下令解散國會。7月1日,張勛帶文武官員300多人入清宮,擁12歲的溥儀登基,并通電全國,宣告清朝復辟,改民國六年為宣統(tǒng)九年。7月2日,黎元洪被迫卸任,特請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行總統(tǒng)職務,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清室復辟的消息傳出后,很快,孫中山發(fā)表《討逆宣言》,堅決反對帝制復辟和軍閥統(tǒng)治,要求恢復民主共和制度。而此時段祺瑞見黎元洪下臺,解散國會的目的已達到,遂通電全國,宣布討伐張勛。12日,討逆軍攻入北京,張勛等一干復辟人等作鳥獸散,溥儀再次宣布退位。
張勛復辟失敗的結果是,黎元洪通電辭職,馮國璋繼任大總統(tǒng),段祺瑞重新?lián)螄鴦赵嚎偫?,繼續(xù)把持北洋政府的軍政大權,并且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后來又提出了“一不要約法,二不要國會,三不要舊總統(tǒng)”。
孫中山看到此情此景,認識到中華民國仍是徒有虛名,遂于7月17日南下廣州,舉起護法旗幟,號召擁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并通電邀請原國會議員南下護法。9月初,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10日孫中山宣誓就職,護法軍政府宣告成立。隨即,孫中山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下令出兵北伐,護法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了。
這件布告就是孫中山在9月26日以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的名義印制發(fā)布的。內容如下:
昔胡清失道,人心思漢,文與海內志士合謀征討。武昌倡義,黃陂實為主帥。江南既定,共和初造,則南都武昌為中區(qū)。焉以虜運告終,授之袁氏。文雖自甘退讓,而推薦非人,終于反噬。南方涂炭,元勛殺戮,國會解散,恣睢五稔,僭號稱帝。實賴西南豪杰出師致居,兵未渡江,元兇殂殞。黃陂以副貳之位,依法繼任。然后知神器不可以力競,民意不可以橫誣也。徒以除惡未盡,權奸當道,帝孽縱而不治,元勛抑而不用,怏怏之威,上陵元首,詐取之謀,南暨吳蜀,侵約法宣戰(zhàn)媾和之權,辱國會神圣立法之地。既被罷黜,嗾賊興戎,以肇解散國會之禍。小腆乘之,應機復辟,民國根本,掃地無余。猶幸共和大義俠于人心,舉國同聲誓殲元惡。張紹曾、丁槐等,實受黃陂密命,倡義討逆,師期漏洩,為兇人所掩,乘間攘竊,飾功取威。既覆孱胡,亦以是黜黃陂之命,數遣狙擊,逼迫臥寢,糾合無賴,劫奪印璽,以自成偽政府。譬爾朱榮高歡輩,互為首尾,盜取國柄,其罪均也。文于是時,身在海隅,兵符不屬,乃與海軍總長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共商大計。既遣兵輪赴秦皇島奉迎黃陂,亦不能致。猶為人心思順,必有投袂而起者,遷延旬月,寂然無聞。是用崎嶇奔走,躬赴廣州。所賴海軍守正,南紀扶義,知民權之不可泯沒,元首之不可棄遺,奸間篡竊之不可無對抗,國際交涉之不可無代表也。于是申請國會,集于斯地,間關開議,以文為海陸軍大元帥,責以勘定內亂,恢復約法,奉迎元首之事。文忝為首建之人,謬膺澄清之責,敢謂神州之廣,無有豪杰先我而起哉!徒以身與共和死生相系,黃陂為同建國之人,于義猶一體也。生命傷而手足折,何痛如之!艱難之際,不敢以謙讓自潔,即于六年九月十日就職。冀二三君子同德協(xié)力,共赴大義。文雖駑鈍,猶當荷戈援枹,為士卒先,與天下共擊破壞共和者。
中華民國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布告的起始處,孫中山先簡單回憶了辛亥革命,特別提到黃陂一人,即黎元洪,因其是湖北黃陂縣人,故號黃陂。武昌起義成功后不久,孫中山雖為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但三個月后便功成身退,不料袁世凱上臺后,在北洋政府的組建過程中逐步控制了中央內閣,為操縱國會又派人暗殺了國民黨領袖宋教仁,準備以武力鎮(zhèn)壓革命黨人。革命黨被迫應戰(zhàn),于1913年7月發(fā)起第二次革命,不足兩月即告失敗。不久,袁世凱迫使國會議員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tǒng),隨即取締國民黨和國會,廢除孫中山制定的《臨時約法》,確立了自己專制獨裁的地位。緊接著,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由此,正如布告所說,“民國根本,掃地無余?!辈贿^,由于共和大義已深入人心,所以朝野上下,支持共和者甚多,比如張紹曾,此人1913年時曾任綏遠將軍;丁槐,即丁起五。他們都為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得力干將。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恢復了民元約法,繼續(xù)召集國會。1917年,段祺瑞利用北洋系軍人解散了國會并毀棄約法后,海軍總長康壁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帶軍艦到秦皇島迎接黎元洪,未果。但孫中山信賴海軍,布告稱“海軍守正,南紀扶義,知民權之不可泯沒,元首之不可棄遺,奸兇篡竊之不可無對抗,國際交涉之不可無代表也?!?/p>
布告洋洋灑灑,700余字,將護法的根本和討逆的決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足見孫中山作為兵馬大元帥的胸襟與氣度。
布告為橙黃色紙印制,寬為64厘米,長為70厘米,文尾鈐有兩方印,一方為“中華革命軍大元帥印”,另一方為“海陸兵馬大元帥印”。
經過多方查詢與考證,該件布告品相一流不說,實為孫中山護法戰(zhàn)爭時期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對于我們了解和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