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朱潔
摘要:利用微信傳播平臺向國際學校中外籍傳播中國文化是一場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推動的新實踐?;诖耍疚目偨YiDADA微信公眾號推廣過程中收獲與反思。
關鍵詞:中國文化;微信平臺
一、前言
媒介融合給人類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突破,使得學習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而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平臺。利用微信傳播平臺傳播中國文化是一場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推動的新實踐。目前江浙滬地區(qū)的國際學校中的“中文課程”是學生們的必修課。IDADA公眾號是專門為傳播中國文化而研發(fā)的一種移動平臺,通過此微信平臺推送精彩有趣的中國文化內容,將幫助外籍兒童不受區(qū)域限制的全方位接觸中國文化,同時多層次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
二、大數據背景下3-12歲兒童學習的需求調查
移動技術的發(fā)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催生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 。移動學習具有便攜性、無線性、移動性等特征,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自定步調的個性化學習(郭紹青、黃建軍、袁慶飛, 2011)。已有不少學者嘗試以微信為載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微信作為主要的即時通訊工具,已經被外國留學生接受并廣泛應用,為他們的漢語學習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王卓玉,2015)。微信公眾平臺率先通過訂閱號的賬戶類型,幫助組織或個人創(chuàng)建移動課程平臺,實現可能資源的編輯、發(fā)布、檢索等智能化管理,以及基于知識內容的雙向交互功能(山峰、檀曉紅、薛可,2015)。在日益發(fā)展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微信應用的快速發(fā)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現于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中嶄露頭角,發(fā)揮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促進了學習者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運用微信,在線學習英語,隨時與教師進行線上交流、互動,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加強師生關系(潘凌云,2017)。移動學習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研究移動學習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對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意義重大。微信是當前移動設備的熱門應用程序之一,其豐富的功能可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范文翔、馬燕、李凱、邱炳發(fā),2015)等。
這些研究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驗證了基于微信的移動學習平臺傳遞信息的有效性。
孩子主要通過感知來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所以一些艷麗的色彩,悅耳的聲音,動手操作的玩具更適宜兒童。 對于這個特點,一般要利用直觀教學的方式去教育兒童,圖形,玩具等是利于兒童理解領悟的,而一些大道理反而孩子會聽不懂。3-6歲是兒童的大腦、神經、肌肉迅速發(fā)展并接近成熟的時期;是詞匯量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是語言應對能力初始發(fā)展的時期;是認知能力、邏輯能力、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些發(fā)展周期的綜合作用下,造成了這一階段兒童語言潛力巨大,因此3-6歲是一生中語言能力發(fā)展最快的階段。6-12歲的兒童學習具有以下特點注意力周期短暫、偏愛感官刺激,容易受興趣情緒主導等。移動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或電腦桌前,恰好利用這些特點,使兒童能夠利用零碎時間有效地學習。
當今網絡時代下,手機、電子書等高科技電子產品已經悄然來到我們身邊,無論在校園、地鐵還是餐廳等公共場合,隨處可見的是人們低頭看手機、刷微博、聊QQ、看電影,還有人在瀏覽著電子讀物。電子讀物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它的產生改變了我們傳統閱讀的方式與觀念,一定程度上給讀者帶來了方便與快捷。尤其對于3-12歲兒童,效果尤其的明顯,據調查發(fā)現,每2個兒童就有一人擁有智能手機。本次調研以江浙滬區(qū)兒童為主體,面向全國在校兒童進行樣本采集,共發(fā)放紙質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9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98.3%,網絡問卷412份,總共問卷數為707份,上海地區(qū)問卷數占46.5%,男女樣品數近似相等。所以IDADA成功性十分的大。(問卷參考附件一)
據最新統計,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超過5個億、手機上網人數也上升到3個多億了, 數字閱讀在最近這幾年將得到更加迅猛的發(fā)展,將成為非常普遍的閱讀形式。電子閱讀作為一種快速閱讀、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進入人們生活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在IDADA平臺上放了有關中華文化的音頻、視頻,供3-12歲孩子們?yōu)g覽。
三、平臺設計
IDADA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將傳播學視閾與在華外籍兒童的對外漢語教學相滲透,向外籍兒童傳播中國文化,并作為中國籍兒童的二語學習平臺了解本國文化的平臺,從而多層次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逐漸打破地域性和語種的限制性,推進“互聯網+”與“中國文化+”戰(zhàn)略模式構建。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和分析,為了保證平臺的關注度,能夠持久運用和發(fā)展,我們主要將平臺分為三個年齡段去推廣。我們將兒童分為3-6歲,6-9歲,9-12歲三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分為的模塊相同,主要為“藝術殿堂”,“探索發(fā)現”,“同學樂園”,“視頻與直播”,“雙語啟蒙”。
板塊一:“藝術殿堂”:這一板塊主要是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傳統藝術作品,增加國外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如“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千里江山圖”等等著名并有趣的傳世佳作。在公眾號里我們陳列文無定法的圖片,自行讓孩子們點擊他們所感興趣的圖片,點擊進入圖片之后,我們運用中文和英文分別為這張圖片進行簡單的介紹,仔細琢磨一下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你會發(fā)現,其實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延續(xù)的過程能讓孩子在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并讓孩子增加對學習中文和英文的興趣。
板塊二:“探索發(fā)現”:這一板塊主要是通過問答自然科學知識的方式來激發(fā)孩子們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可以在線選擇競賽對手,頁面會跳轉到小程序,語言可以隨意切換種類,題目的語言一般為中文或者英文,通過打敗對方來進行升級,后期會有獎勵,獎勵是獎品的形式,當然也是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的同時增加對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并鍛煉英語和中文。玩與學合二為一。
板塊三:“同學樂園”:這一板塊主要是通過給兒童講述中國傳統的寓言故事來啟發(fā)孩子,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如“龜兔賽跑”、“守株待兔”等等簡短卻富有哲理。在講述故事時,公眾號也會穿插一些啟發(fā)孩子的問題,兒童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回答,也可以自發(fā)地向公眾號提出問題,尋求答案。這不僅能陶冶兒童們的情操,調動孩子們的思維,而且讓他們養(yǎng)成邊聽故事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同時,兒童還可以選擇語言的種類來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另外,家長可以在微信公眾號設置對睡前故事的復述次數以及更改創(chuàng)新睡前故事,使得該板塊在具有固定內容的睡前故事中包含家長自主設置故事的彈性設置。
板塊四:“視頻與直播”:這一板塊將定期推送在線的無廣告視頻為中國兒童提供全方位的親子教育資源,打造健康的學習氛圍,促進兒童學習。通過視頻,生動地幫助兒童理解句子的含義,使兒童逐漸從理解簡單句向理解復雜句發(fā)展,正確地掌握句法知識。并且,針對目前直播熱的現象,平臺也會增加直播欄目,直播欄目的增加不僅能滿足兒童自身及其家長的需求,而且也適應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市場需求。同時在看視頻的時候,會跳出和視頻內容有關系的問題,需要兒童回答。
板塊五:“雙語啟蒙”:本項目所制作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序列性雙語學習制度作為基礎,通過平臺推送的方式幫助外籍兒童學習中國文化。這一板塊首先給兒童呈現的是一個卡通形象。比如,屏幕上呈現出一個小鴨子的形象,點擊按鈕,會朗讀“鴨子”,并給兒童時間跟讀,再按一下就是英文的“duck”。兒童通過多次的眼耳以及讀音可以掌握一個詞語。當然,這是針對前期對漢語接觸不多的兒童,到了后期兒童可以學習對話等其他形式。因此,我們將推出雙語朗讀欄目,通過簡單句、長句、課文對話等遞進的方式,讓兒童多聽多說,做到雙語同步練習,科學有效地學習漢語。
具體平臺設計如下:
四、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
第一個問題,微信平臺設計如何才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從而可以在與他們的溝通過程中把握主動權?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實驗發(fā)現,人的注意力在27.5分鐘內切換了120次,平均每分鐘多于4次。其中年輕學生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間切換更加頻繁,注意的保持更短暫,僅維持2.3秒。因此,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能否在與用戶的溝通過程中把握主動權的核心在于能不能將其注意力牢牢抓住,并且引導著他向我們設定的目標邁進。
我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兒童注意力:
(1)顏色
顏色上的區(qū)分,是對人體視覺感觀上最直接的刺激,它可以快速的引起3-12歲兒童的注意力,尤其是鮮艷的顏色更容易創(chuàng)造出有效的視覺差異,讓他們分辨出各種元素間的異同。我們可以采用在生活領域中顏色具有的特殊意義,例如利用鏈接色進行區(qū)分。
(2)聲音
聲音是對視覺的補充,在視覺方面不能有效的吸引兒童時,或者他們沒有辦法看到視覺信息時,可以通過聽覺的刺激來吸引兒童。例如兒歌,可以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3)動畫
動畫片是幼兒成長的重要部分之一。[9]在幼兒階段的認知發(fā)展是以無意注意與無意記憶為主,無意記憶的發(fā)展優(yōu)于有意記憶。從幼兒的無意注意來看,歡快的聲音、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畫面變化快的特性都迎合了幼兒的天性,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3~6 歲的幼兒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好模仿的特點,而動畫片的想象性、童趣性、泛靈論以及符合幼兒的審美心理等藝術特質[10]對于這些年齡小、知識經驗不豐富的幼兒來說,動畫片無疑是他們喜愛的一種接受教育的方式,也是培養(yǎng)幼兒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方式。因此我們的IDADA微信平臺也會以播放動畫的形式來使孩子們通過學習動畫中傳統的有關中國美德的故事,從而達到推進“互聯網+”與“中國文化+”戰(zhàn)略模式構建的目的。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設計者要把握好這個刺激的度,不要在同一時間同一界面上呈現出多個的注意焦點,那樣會造成狂歡節(jié)的效果。多余的視覺元素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反而會變成視覺噪聲,其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個問題是IDADA微信平臺推廣問題
IDADA微信平臺在開發(f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推廣的問題。IDADA微信平臺的視頻與音頻在法律層面上的合法的,但會有雇水軍刷訪客量問題出現,使平臺內容失真,所以在和個問題上我們平臺充分利用微信的優(yōu)點-手機號實名制,訪客情況全部透明。在對網上視頻資源的開發(fā)上,如有家長質疑視頻故事內容真實性和版權,IDADA微信平臺可以和各個圖書出版社相互協調,共同開發(fā)故事資源,共同服務文化傳播的事業(yè)。
第三個問題IDADA微信平臺開發(fā)成本問題
我們要通過IDADA微信公眾平臺向外籍兒童傳播中國文化,為了逐漸打破地域性和語種的限制性,推進“互聯網+”與“中國文化+”戰(zhàn)略模式構建,面向全國范圍內的國際學校,因此,我們準備采用雙語翻譯的形式來展現我們的平臺。由于我們團隊的相關翻譯技術和資金門檻都還不足以能夠獨立翻譯,因此我們需要請專業(yè)的翻譯團隊,但是巨額的經費顯然并不是我們這個團隊所能承受的。
五、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逐漸普及,以及我國民眾閱讀習慣的改變,我國數字閱讀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移動閱讀成為數字閱讀的主要人口,電子書產業(yè)鏈角色融合加劇。IDADA的出現符合潮流,并對兒童早期閱讀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培養(yǎng)了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以后成為高效學習者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寧.微信公眾平臺與圖書館移動服務研究[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14 (9):112-114
[2]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 王卓玉.微信平臺在語言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13-119
[4] 山峰,檀曉紅,薛可.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以“數據結構公眾平臺”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5(1):97-104
本項目受2017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