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基 蔡 強 田 瓊
(1.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湘南傳統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湘南傳統建筑也正處于逐步消亡的過程之中,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財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湘南即湖南省南部地區(qū),通常指的是郴州、永州和衡陽三市。湘南地區(qū)遍布山地、丘陵,水系發(fā)達,大多傳統建筑群靠山臨河而建,依仗山水形成有著防火、安全、取水便捷天然的防御體系。湘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濕熱,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低溫潮濕。這樣的人文地理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也決定了湘南傳統建筑樣式,主要以干欄式和合院式為主,建筑典型的特征主要以院落天井式為主。
湘南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傳統建筑資源,但是長期以來,對傳統建筑的關注不夠。一方面,眾多古民居以磚木結構為主,歷經百年風雨,自然損毀和老化現象嚴重,火災、倒塌等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現代居住條件的追求,居民隨意拆舊修新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古民居越來越多地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與破壞,命運堪憂。隨著城鎮(zhèn)化、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傳統建筑遭到了開發(fā)性、建設性破壞,大批有意義的傳統建筑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近些年來,不少居民厭倦了城市的千篇一律,對傳統文化熱愛逐步加深,意識到作為文化載體的傳統建筑所面臨的危機,也意識到不能因為城市的發(fā)展而將傳統建筑丟棄,從而開始將保護與發(fā)展、傳承與利用統一起來。
湘南傳統建筑種類多、分布廣,在保護與傳承方面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1)記載傳統建筑原樣、基本信息、維修記錄、建造技藝文獻大量丟失,使得重要的維護工作無法進行;
2)經濟發(fā)展迅速使得城鎮(zhèn)化、現代化提升,而對于傳統建筑重要性的傳播和理解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3)針對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的政策發(fā)布和執(zhí)行的速度緩慢,積極性低,沒有真正落實到關鍵點上;
4)傳統文化宣傳程度不夠,社會認可度不高,公眾對于傳統建筑的價值認識不足,保護意識薄弱;
5)年輕一代追求現代化生活,不愿住在傳統建筑中,大部分居民搬出,留下老人守著;
6)因為傳統建筑大多處于偏遠地區(qū),治安監(jiān)管不到位,使得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品遭盜竊。
湘南傳統建筑被輕視的是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湘南區(qū)域山地、丘陵、水系眾多,舊時陸地交通不發(fā)達,最便捷的是水路交通,同時湘南傳統建筑之間分布零散,對現場調研及數據采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工作也就無法全面展開。另外,湘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緩慢,信息交流與數據記錄方式落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得不到有效的傳播和發(fā)揚。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低,對于湘南傳統建筑的居民而言,傳統建筑就是長輩們傳下來的老房子,對于鄰里而言傳統建筑就是一些年代久遠的木房子,根本沒什么值得關注的,也就不會宣傳上報政府。本地有古建筑,更不會用心進行保護與傳承,從而湘南傳統建筑就慢慢的被輕視了。
傳統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各族人民依據本族的文化習俗、審美觀念、自然環(huán)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創(chuàng)造出可以反映本民族、本地區(qū)最本質文化的民族建筑,記錄著文化的脈絡,能夠存在并沿用至今,是有著其自身存在合理性。在保護與傳承湘南傳統建筑時,我們不但要思考保護的方法,更應該理解文化的傳承之意。
加強對傳統建筑保護的研究,組織和鼓勵社會各界研究挖掘傳統建筑在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學、藝術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價值,研究傳統建筑保護開發(fā)的有效途徑和措施;科學制定保護開發(fā)規(guī)劃,對古民居保護開發(fā)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科學編制規(guī)劃,如文物保護規(guī)劃、旅游開發(fā)規(guī)劃、“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規(guī)劃、村鎮(zhèn)建設規(guī)劃等。通過嚴格執(zhí)行這些規(guī)劃,規(guī)范改革農村建房管理,使古民居既能得到妥善的保護又能得到合理的開發(fā);加強搶救性保護,對典型傳統民居進行掛牌保護,列入政府保護的傳統建筑安全問題納入到績效考核內容。
在走訪湘南地區(qū)傳統建筑聚居地時,發(fā)現絕大多數的民眾對傳統建筑的價值一無所知,個人、家庭及部族只停留在對物質的單方面需求,為追求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將傳統建筑推倒重建,推倒傳統建筑的構建木材等材料無存放空間,在這一過程中也就出現了拿被推倒傳統建筑的木材進行燒火煮飯。出現這樣情況的根源就是對于傳統建筑的價值宣傳及政策實施沒有做到應該進行到的程度,導致民眾不了解傳統建筑的珍貴性。需要做的是加大保護與傳承傳統建筑的宣傳力度,群眾能記住電視復雜廣告詞句卻對傳統建筑一點都不了解,這就說明了問題所在,讓傳統建筑擁有者認識到文化重要性。政策實施應更徹底更親民,要做到為人民、助人民、便人民,做到解決農民群眾房屋等真正迫切需要的問題,也就極大的減少了傳統建筑的破壞。政策實施過程應對農民沒有保留,提高透明度,讓農民知道國家政府對于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的態(tài)度,自然也就提高了傳統建筑在農民心中的重要程度。
現在的傳統建筑有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在一個傳統建筑村落居住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盡管傳統建筑在居住方面有著通風良好、冬暖夏涼、取材天然等現代建筑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可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甚至有的無法滿足健康的基本生活條件,這成為了傳統建筑最大的缺點。部分偏遠村落例如寧遠的小桃源村,這個傳統村落是依照山勢從低到高建筑,整個村落傳統建筑的保存還是挺好的,但是居住在那里的村民卻不多,大部分都是一套建筑居住一兩個老人,很多建筑都被上鎖,居住者都搬出去了。原因在于那里通電不完善,飲用水源水質差,居住者都是從外面購買水飲用,很多年輕點的都是因為需要照顧老人而回到村里,這樣下去傳統村落的結局注定就是空無一人。對于經常需要維護、一段時間需要大修的傳統建筑而言,沒有居住者也就意味著倒塌。還有的傳統村落列如祁陽的李家大院、新田的龍家大院等由政府或者個人投資建設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吸引游客參觀,一方面起到宣傳傳統建筑文化作用,同時以這樣的方式來保護傳統建筑是目前不錯的選擇。但是建筑是為人而建的,人對于建筑的重要性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維修保護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人的居住為建筑帶來一股生氣。因此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通過國家政府的幫助,為困難地方傳統村落創(chuàng)造基本生活條件,改善提高生活質量,盡量實現傳統建筑與現代化技術友好的融合,提供對傳統建筑的維修維護,吸引居民回歸自己修繕改造好的傳統建筑。
以前的記錄及保存信息的能力弱,基本上都是使用紙質的方式進行存儲,隨著存儲時間的延長,紙質的儲存文件就損壞了,又或者是由于資料的轉移而丟失,這樣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影響非常大。所以實際考察湘南地區(qū)的傳統建筑,收集目前建筑尚存的基本信息、修繕記錄、材料及技藝記錄等,采集建筑主人及鄰里的口頭描述等進行識別驗證,利用CAD技術、3D MAX、BIM等構建成一個信息平臺或進行畫圖建模載入信息等,并以縣區(qū)為單位分類存檔保存避免文件丟失損壞。
在傳統建筑保護與傳承中,關鍵要明確的是我們的根是什么,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就是傳統文化,只有銘記歷史的根是什么,我們才能前行,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告訴了我們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保護傳統建筑是保護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產,也是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更是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徑。對于湘南傳統建筑的傳承有一個原則,不是簡單對傳統建筑的保護采取保持建筑原有面貌不被破壞的方式,而是實現與時代同步。傳統建筑與時俱進就是適應現代城市發(fā)展建設,實現現代生活模式,滿足人們的需求,只有實現與時代同步,才有可能實現湘南傳統建筑的傳承。
湘南傳統建筑的價值是無法計量的,承載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和農耕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種價值既體現于建筑本身,也體現在其所承載的文化上,建筑消失其價值也就沒有了。如果我們還不注意加以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那么,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從屏幕和紙張上看到它們的影子。因此要做到對傳統建筑本體的保護以及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只有實現兩者同步進行,才是對湘南傳統建筑最好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