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柏
射陽縣海河小學 江蘇鹽城 224302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于程式化,書上寫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xiàn)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照搬,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意愿,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教材上的實驗是選擇單擺來進行的,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于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xiàn)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眾所周知,“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設置好各種問題,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xiàn)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化學習可以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并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qū)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huán)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周期復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游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只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只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后,通過采取小組討論與匯報的形式,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佣鄻?,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xiàn)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科學課程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科目,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要在自我實踐中才能夠不斷提升。所以教師也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來進行科學探索,使得學生樹立起相應的科學觀。例如在學習“溫度的測量”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溫度的測量,怎樣認識實驗用具,怎樣操作實驗用具,并且如何進行有效地實驗數(shù)據記錄等。在教師演示時,教師就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老師在每一個步驟所選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動作是怎樣的。當學生自己親自進行演示時,一定會與教師的操作步驟和動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溫度計放到燒杯中時溫度計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個標準的狀態(tài),而學生在操作時可能會忽視這些細節(jié),導致實驗的結果也會和教師的結果有著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師這個時候就要及時更正他們的操作方法。學生在經過教師的指點后就會明白自己實驗的錯誤點,并且形成自己的認識,再次操作實驗,加深印象,從而學習到溫度測量的正確方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進行觀察、操作、糾正,最后學習到正確的方法,對這一課的知識掌握到位。所以,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探究活動才是科學學習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學生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才能夠了。
總之,科學這門學科是一門與大自然緊密結合的學科。它是一門需要創(chuàng)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所以學習科學的過程也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探索自然,學習科學知識,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