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房客》中海倫形象的現(xiàn)實主義書寫"/>
高海燕
菏澤學院外國語系 山東菏澤 274015
《女房客》帶有濃濃的自傳色彩。以安妮的家庭教師的經(jīng)歷為背景,一方面描述上流社會的墮落、腐朽。另一方面,緬懷哥哥因不諳世事、誤入情網(wǎng),墮落致死的悲涼。小說的寫作動機在于“說出真相,真相能夠傳遞自身的道義”?!叭绻茏岕斆У男』镒硬辉僦氐父厕H,不讓輕率的小姑娘犯女主角的錯誤,這本書就沒有白寫?!雹俨煌谙穆宓佟逗啞邸分械恼f教思想,和艾米麗《呼嘯山莊》中的哥特色彩,安妮《女房客》中的情節(jié)描述如在眼前,真實自然。一位著名的愛爾蘭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喬治莫爾一直推崇安妮的作品,評價《艾格妮絲·格雷》為“英國文學中最完美的散文體小說”②。莫爾的評論雖然只反映了英國文學批評界的一種看法,但它從側(cè)面說明了安妮的創(chuàng)作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1]安妮采用書信體的方式,講述女主人公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種隱秘的形式去接近人物的精神世界。
品行端正,美麗動人的海倫選擇亨廷頓為夫,是因為他的倜儻外表下有一個狂野的心。深受基督教教義的海倫迷戀上亨廷頓的放蕩不羈,亨廷頓的出現(xiàn)猶如給她的生活帶來一絲新意。姨媽告誡她,亨廷頓的品行不端,與有夫之婦有染。而被浪漫的愛情迷住雙眼的海倫天真地認為,她可以改造他。結(jié)果,婚后亨廷頓原形畢露。他飲酒作樂,荒淫無度,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絲毫沒有家庭的責任感。海倫關(guān)上房門,將亨廷頓拒之門外,這一聲巨響震撼了維多利亞時代男權(quán)至上的傳統(tǒng)思想。端莊的海倫與放蕩的亨廷頓勢必在婚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形同陌路。
海倫的一味忍耐,既有長期基督教義的影響,又是對婚姻苦果的自食。在與丈夫的這種分分離離的生活中,她選擇了冷漠、漠視,選擇了無愛的婚姻,選擇沉浸在自己的繪畫天堂里。然而,妻子的忍讓只會讓亨廷頓變本加厲。他毫不顧忌地將情婦邀請到家里常住,當著妻子的面與她調(diào)情,把妻子像物品一樣出讓給他的酒肉朋友。更為過分的是,在公共場合教給兒子辱罵自己的媽媽,讓5歲的孩子喝酒,聘請情婦給孩子當家庭教師。這些公然的蔑視和挑釁讓一味忍讓的海倫再也難以克制,她像現(xiàn)代女性一樣下定決心帶孩子逃離這墮落的泥沼。
為了使孩子免受丈夫的影響,海倫想方設(shè)法逃離莊園。她憑借自己的天賦創(chuàng)作作品,調(diào)色板和畫架從“玩伴”變成“工友”,意味著海倫放棄中產(chǎn)階級太太的身份,成為自食其力的女畫家:“我如今過不起太太的生活了,我必須自己做家務(wù),照顧我的孩子?!雹劬S多利亞時代,妻子是“家庭的天使”,是丈夫的財產(chǎn),沒有獨立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母親的身份賦予了安妮逃脫婚姻枷鎖的勇氣,是母愛讓安妮奮不顧身地去選擇自己的生活。安妮賦予主人公繪畫的才能,實際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授予她生存的能力。第一次出走計劃失敗后海倫精心計劃。在女仆和哥哥的幫助下,趁著夜色悄悄的逃離了這個墮落莊園。然而,在生活安定之后獲悉亨廷頓墜馬受傷,卻不顧他的昭昭劣跡,回去悉心照顧他。這不是對婚姻的留戀,而是成長后的海倫在履行一個妻子的義務(wù)。病榻之前,這個墮落的靈魂仍然不為自己的罪過懺悔,凄然死去。死亡,對亨廷頓而言是最好的歸宿。海倫作為女主人理所當然地繼承了莊園。
安妮帶著孩子搬到了荒涼的維爾德菲莊園,引來周圍人的猜疑和流言蜚語。只有吉爾吉特這位年輕而有內(nèi)涵的農(nóng)場主為這位女主人的氣質(zhì)和談吐所折服。他一步步走近她,了解她。期間有過誤解,有過爭吵。然而,興趣相投,志趣相近的兩個靈魂越走越近。海倫繼承了丈夫的莊園和姨媽的莊園。吉爾吉特因財富懸殊選擇退縮,海倫鼓勵他,使他克服了內(nèi)心的自卑勇敢的接受了幸福。小說預(yù)設(shè)了婚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完美的,沒有面包的婚姻也是不現(xiàn)實的?;橐霰仨氁砸欢ǖ奈镔|(zhì)為基礎(chǔ)。這與《簡愛》中簡愛意外得到叔叔的一筆財產(chǎn),《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意外變身為富有的紳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安妮《女房客》中用樸實的語言與嚴謹?shù)臅朋w,講述了女主人公的成長經(jīng)歷,更突顯了現(xiàn)實主義手法在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描寫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安妮的《女房客》是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傳遞這樣一個真相,告誡浮躁、輕率的年輕人:婚姻要慎重,而且告誡所有的讀者生活是真實的,每個人要有活下去的能力和資本。這也許就是安妮小說的魅力所在:揭露現(xiàn)實,驚醒世人。
注釋:
①-③Anne Bronte.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10-11,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