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艷/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
王安憶的巔峰之作《長恨歌》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贊譽,曾獲得第五屆矛盾文學獎(2000)、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8)、《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chuàng)作類(1996)、《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 100強(1999)、紐曼華語文學獎提名(2009)、布克國際文學獎最終候選人提名(2011)。
王安憶作品的海外譯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英譯作品數(shù)量眾多,就中國當代女作家作品在歐美世界的影響力而言,王安憶高居榜首。在王安憶的英譯作品中,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白睿文翻譯的《長恨歌》。
近年來,不少學者將傳播學引入翻譯研究,從不同的維度對翻譯進行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呂?。?997)從翻譯的本質入手,探討了翻譯與傳播的共性以及翻譯的特殊性,總結了傳播學觀照下翻譯研究的五大特點,得出了“翻譯學是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的結論。(呂俊,1997:39)盧楊、王芳(2009)從傳播學的角度對翻譯的受體進行了研究,強調受體反饋的重要性。張生祥(2013)從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入手,探討了翻譯傳播學的理論構建與學科空間。謝柯、廖雪汝(2016)從認識論的角度探討了翻譯傳播學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以及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徐玉鳳、殷國明(2016)認為翻譯的目的是傳播,提出在謝天振譯介學的基礎上構建譯傳學的設想,譯傳學就是要促成翻譯學和傳播學的聯(lián)姻。
不管是傳播翻譯學還是譯傳學,就本質而論,都是在翻譯學與傳播學交叉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將翻譯看作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自傳播學引入翻譯研究之后,翻譯就成為一個循環(huán)的動態(tài)系統(tǒng)。
目前,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以傳播學創(chuàng)始人拉斯韋爾提出的“5W”模式為理論基礎,即“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何種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拉斯韋爾,2013:1)“5W”模式概括了傳播過程的五大核心問題,同時對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內容進行了界定。“這五種要素構成了之后傳播學研究的五個基本內容: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保ㄐ煊聒P、殷國明,2016:102)拉斯韋爾“5W”模式曾被誤讀與曲解,后來不少學者重新解讀拉斯韋爾理論,對其理論框架做出了客觀、公允的評價,并提出了傳播過程不可忽視的另外兩大因素——為什么傳播、在什么場合下進行。因此,傳播學的研究內容擴展為七大領域,即“翻譯的傳播主體、翻譯的傳播內容、翻譯的傳播媒介、翻譯的傳播受眾、翻譯的傳播效果、翻譯傳播的目的及翻譯傳播的環(huán)境?!保ㄖx柯、廖雪汝,2016:16)學界就翻譯學和傳播學的共性與個性展開討論,建立譯傳學、翻譯傳播學的設想可能還需進一步討論,但是,從傳播學的視角研究翻譯現(xiàn)象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已基本建立。
“翻譯的傳播主體是指在翻譯與傳播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收集、加工任務,運用符號,借助或不借助媒介工具,首先或主動地向目標受眾發(fā)出信息的一方?!保ㄖx柯、廖雪汝,2016:16)在此之前,董璐(2010)在其專著《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指出“傳播者既可以是單個的人,也可以是集體或專門的機構。”(董璐,2010:41)從廣義上來說,在翻譯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主體參與其中。
基于對翻譯的傳播主體的定義,謝柯、廖雪汝進一步指出,翻譯的傳播主體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主體進行重新認識,對譯者的角色和作用進行重新認識;二是研究翻譯過程的各個‘守門人’;三是研究翻譯傳播主體的形象及其對最終翻譯傳播效果的影響?!保ㄖx柯、廖雪汝,2016:16)文章擬從譯前、譯中、譯后三個階段的傳播主體入手,分析傳播主體如何對《長恨歌》的譯介與接受產(chǎn)生影響。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翻譯活動中的傳播主體包括個人、集體、機構?!堕L恨歌》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是多方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
1、作者
早在《長恨歌》(2008)英譯本出版之前,王安憶的多部作品已經(jīng)被譯介到了英語世界,其中包括:《小院鎖記》(1981)、《流逝》(1988)、《小城之戀》(1988)、《小鮑莊》(1989)等。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王安憶一直是西方讀者和譯者關注的作家。
王安憶多次參加中外文學交流活動,其中包括:“國際寫作計劃”(1983)、“上海寫作計劃”(2008)、法蘭克福書展(1988)、“當代文學遇到書”講座(2013)、巴黎圖書沙龍(2014)等。在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王安憶積極參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中外文學交流活動,無疑是對其作品最好的宣傳與傳播。2000年,王安憶赴美舉行學術講座,講座之后與譯者白睿文達成了合作意向。
2、文學評論家
在《長恨歌》譯成英文之前,不少漢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就撰文介紹這部作品并發(fā)表評論,充分肯定了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
文學評論家中,影響最大的是譯者白睿文的老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文學教授王德威,無論是前期的宣傳還是后期的出版,王德威都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王德威教授將王安憶譽為張愛玲風格的“忠實接棒人”,海派文學的傳人,對其作品《長恨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長恨歌》是“九十年代大陸小說中一本有重要意義的小說?!保具M,2008:78)而白睿文與《長恨歌》的結緣也是在王德威老師的課堂上,在老師的影響下,白睿文認識到了《長恨歌》的文學價值,認為此書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經(jīng)典之作。
3、影視人員
“很多信息是傳播在先,翻譯在后,傳播先于翻譯。往往不僅僅是翻譯影響傳播,而是傳播影響翻譯,甚至成為翻譯的基礎?!保ㄐ煊聒P、殷國明,2016:99)《長恨歌》能走進西方讀者的視野,與前期影視劇的宣傳是分不開的?!堕L恨歌》問世之后,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相繼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等藝術形式。著名影評人士德瑞克·艾利于1996年發(fā)表了關于電影《風月》(王安憶編劇)的影評文章,并于2005年撰文評價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白睿文不僅親自考察上海的弄堂,而且觀看了各種形式的《長恨歌》。白睿文發(fā)現(xiàn),為了追求情節(jié)流暢和喜劇效果,這些影視作品和舞臺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扭曲了原作的本意。因此,在其翻譯過程中,白睿文盡可能地保證原作的風格和故事的完整性。
《長恨歌》的譯者模式也是極具特色的,不是簡單的漢學家合作模式。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匿名讀者、校審、編輯等各方主體都扮演了“守門人”的角色。
1、譯者
《長恨歌》英譯本是由白睿文和陳毓賢合作完成的,下面是兩位譯者的簡要介紹。
表1 譯者簡介
由上表可知,兩位譯者具有系統(tǒng)的漢語學習經(jīng)歷,具備超強的雙語能力,諳熟中西文化,又擅長寫作,最重要的是他們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情誼,這為《長恨歌》譯本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鞍最N呐c蘇珊·陳的優(yōu)美翻譯……使我們了解為什么王安憶是華語世界最廣受好評的作家之一?!保ǜダ市痢て樟_斯,2008:9)《長恨歌》的英譯本受到了文學界的認可與贊譽,兩位譯者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2008年度洛依斯羅斯文學作品翻譯獎,也為作者王安憶贏得了國際聲譽。
2、合作模式
《長恨歌》這部作品由三部分組成,白睿文負責翻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陳毓賢翻譯第二部分。白睿文在譯者序中明確指出,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有兩名匿名讀者參與閱讀譯文,并就譯文初稿提出了有價值的修改意見。翻譯完成之后,兩位譯者互相校對彼此的譯文。為了保證整體風格的統(tǒng)一,白睿文又花了很多時間進行統(tǒng)稿。此外,他們還請了一位哈佛大學的博士進行校對,確保文字上的統(tǒng)一。最后將譯本送到出版社,由編輯進行統(tǒng)稿?!翱傮w來說,合作翻譯的譯本質量比單獨翻譯的要好,但是付出也很大。”(吳赟,2014:50)兩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認真負責的職業(yè)精神,從匿名讀者到編輯,所有參與者為《長恨歌》英譯本的問世付出了心血。
《長恨歌》的翻譯歷時八年,譯本出版也幾經(jīng)曲折。白睿文通過經(jīng)紀人與二十多家美國主流出版公司進行商談,出版社要么要求刪減譯文,要么要求修改譯文,有的出版社甚至認為前三章根本看不懂。屢遭拒絕之后,白睿文找到自己的老師王德威。在王德威教授的幫助下,《長恨歌》英譯本最終于2008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不過,書名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了副標題——一部關于上海的小說(A Novel of Shanghai)。在出版社看來,“這樣的譯名不僅令西方讀者聯(lián)想到東方情調,也可以滿足他們‘上海懷舊情結’?!保ㄍ跷膹?、劉婷婷2015:107)由此可見,出版社對譯本能否出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西方出版界對其作品的持續(xù)關注點主要是文學價值。”(郝莉,2013:61)因此,美國對《長恨歌》的關注主要還是學術研究。
哥倫比亞出版社相繼推出精裝本(2008)、kindle版(2008)、平 裝 本(2010)等多個版本,其中,2017年12月26日精裝本的亞馬遜銷量排名為1953468,平裝本為834455。亞馬遜網(wǎng)站上有8位讀者發(fā)表了評價,五星級評分占88%。再從世界上最大圖書分享社交網(wǎng)站Goodreads上的數(shù)據(jù)來看,42名讀者參與評分,五星級評分占33%,四星級評分占35%。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筇丶s撰稿人何明星(2014)編制了當代女作家作品在歐美世界的影響力排行榜,《長恨歌》英譯本排名第四,館藏數(shù)為692家①?!坝捎跂|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環(huán)境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上具體譯介環(huán)節(jié)存在的不足,其譯作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效果尚難稱理想?!保ǜ段幕?,2013:137)相對而言,《長恨歌》并未真正走進大眾讀者的視野,其銷量也并不理想。白睿文認為,對于非盈利性大學出版社而言,幾千本的銷量已經(jīng)是不錯的成績了。
哥倫比亞出版社是最早譯介中國當代文學的機構之一,具有風向標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美國圖書市場以及普通讀者對《長恨歌》的接受。到目前為止,王德威、杜博妮、梅儀慈等漢學家發(fā)表過關于《長恨歌》的研究文章;美國作家弗朗辛·普羅斯、《亞洲華爾街日報》記者利薩·莫維斯等發(fā)表了有關《長恨歌》的評論文章;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系袁媛(Yuan Yuan,音譯)、科羅拉多大學亞洲語言文明系莊春慧(Chunhui Chuang,音譯)、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南?!な┠偷路謩e撰寫了以《長恨歌》為題的碩士學位論文。
《長恨歌》經(jīng)由譯前傳播主體的宣傳與推廣,譯中以白睿文和陳毓賢為主的“守門人”對譯本質量進行嚴格把關,最后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哥倫比亞出版社組織的翻譯活動傾向于學術研究,從已經(jīng)發(fā)表的書評、研究文章、學術論文來看,《長恨歌》在美國的接受以學術研究為主。中國女作家作品要走進美國普通讀者的視野,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文學評論家、譯者、出版社、讀者等各傳播主體的合作與接力。
注釋:
①何明星.披露中國現(xiàn)當代女作家之歐美影響力[N].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螅?014—03—07.
[1]Lasswell Harold Dwight.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cial Communication[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Prose Francine.Miss Shanghai[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8—5—4(9).
[3]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付文慧.新時期中國女作家與異域傳播:不同視閾與定向詮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1):137.
[5]郝莉.淺論王安憶英譯作品的出版與傳播[J].中國出版,2013(3):61.
[6]季進.當代文學:評論與翻譯——王德威訪談錄[J].當代作家評論,2008(5):78.
[7]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39.
[8]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見傳人[J].讀書,1996(6):37.
[9]吳赟.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傳播與接受——白睿文訪談[J].南方文壇,2014(6):50.
[10]王文強,劉婷婷.王安憶作品海外傳播研究——以英語法語翻譯為例[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4):107.
[11]謝柯,廖雪汝.“翻譯傳播學”的名與實[J].上海翻譯,2016(1):16.
[12]徐玉鳳,殷國明.“譯傳學”芻議:關于一種跨文化視野中的新認識——對謝天振先生譯介學的一種補充[J].江南大學學報,20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