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敏
摘 要 現代小學教育中,數學的學習要求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思考能力。對于目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好數學知識還存在一定難度。對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隨時關心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在學習數學期間遇到的疑難點進行耐心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增加課堂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溝通。從而使得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小學課堂互動;教師有效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157-01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為“填鴨式”,課堂教學氛圍較單調無趣,無法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fā)不出學習熱情,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大降低。對于此,要想轉變這種尷尬的數學課堂教育現狀,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就顯得很重要。適當合理的課堂互動能夠環(huán)節(jié)傳統教學課堂的緊張氣氛,提升學生的思考學習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本文中筆者運用舉例的形式,分析如何“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這一研究課題。
一、增加課堂互動給小學數學課堂教育帶來的優(yōu)勢
小學生較幼小,身心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發(fā)展階段,老師在教學期間要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與具體教學內容有效結合,積極為小學生創(chuàng)建模擬實操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動手進行實操期間可以有效鍛煉自己的學習能力,并完成知識體系的正確構建。舉例說明,在講解三角形這一數學內容期間,老師可以提問學生:“美羊羊的好朋友送了她三條精美項鏈,美羊羊很喜歡,打算將這三條項鏈擺成一個三角形,但是費了半天勁就是擺不出完整三角形。同學們可以幫她找出原因所在嗎?”由此帶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提示孩子們將課前備好的木棍在桌上進行擺放,并分小組與組員一同操作研究。最后學生通過實操發(fā)現:美羊羊的三條項鏈中,其中一條比其他兩條項鏈長出一截,所以無法擺出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此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就能夠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要小于第三邊”的數學定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親自操作,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知識的過程當中,這樣一來,小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發(fā)現的不只是數學定律知識,還能夠有效幫助自身完成知識的構建。
二、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數學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老師可以按照數學教學內容,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適當增加小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們分小組在互動中進行交流和探討,使得學生掌握并強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記憶。舉例來說,老師在課堂上首先講解加減法的概念后,進而在課堂上模擬“商店購物”的情景互動,教師與學生將教室桌椅擺成商店的格局。讓學生分組開始角色扮演,一部分是“顧客”,一部分是“售貨服務員”。在買東西期間,會涉及到顧客消費和售貨員找錢的活動,這其直接帶出加減法的運算?!邦櫩汀迸c“售貨員”互相溝通,一同進行計算。通過這種活動,將原本單調無趣的數學運算學習,轉變成模擬情境互動的形式,增添了趣味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使其掌握運算的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互動,不僅僅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學習倍數的知識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報數、蹲下”的游戲。規(guī)定每當報出的數字為2、4、6等2的倍數時,學生不報數報數而是蹲下。沒有蹲下或是報錯數字的學生會被淘汰。教師可以先帶領同學們試玩以下,當每個學生都熟悉游戲規(guī)則后再正式開始游戲。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入倍數相關知識,并在學生掌握倍數知識后,繼續(xù)帶領學生熟悉5、7等數字的倍數。游戲能夠增加教學趣味性,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倍數的知識,這一活動的開展有效增強課堂互動和教學質量。
三、實現有效課堂互動的策略
(一)課內課外相結合增加互動
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期間,教師要清楚,不是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有效解決。老師與學生在課上進行互動時,還要給學生留出課外互動的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來,小學生在課上既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強化理解能力,又能全面激發(fā)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引入情境互動教學
教師在增加課堂互動時,可以帶領學生模擬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老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互動中,在其中鼓勵學生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水平。例如,在學習“平均數”的時候,教師可以模擬運動會的跳繩比賽,將學生分為A、B組,A組安排7個學生,B組安排5個學生,以接力賽的形式,看在規(guī)定時間內哪一組的跳繩個數最多,最終結果是A組贏得勝利。此時就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比賽形式對B組不公平,因為A組人數比B組人數多,所以跳繩總數肯定要比B組多。此時教師要提問學生怎么才能公平。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會說將兩組共同跳繩數“平均分配”最公平。如此一來,教師借此講解平均數的含義,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