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曉潔
北京北達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 上海 200082
正文:
“窄馬路密路網”最早并不是出現在中國城市道路交通網建設之中,而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經過長期演變而進入到我國的,該道路交通網的規(guī)劃理念恰恰符合我國生態(tài)友好型城市建設要求,在當今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網規(guī)劃與建設中具有明顯的合理性。早在2016年,我國為了加快城市發(fā)展方式的轉變,發(fā)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由此大力倡導窄馬路密路網的規(guī)劃與實施。在這一背景之下,窄馬路密路網也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而如何體現出窄馬路密路網的合理性,還需要廣大專家、學者深思,文章就針對這一課題展開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夠為有效規(guī)劃窄馬路密路網帶來一定的幫助。
窄馬路密路網寬馬路疏網之間相比較,存在的優(yōu)點非常明顯,不僅增加了城市交通微循環(huán),同時還降低了步行繞行的距離,以及減少道路通行流量、避免“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增加了公共交通、綠色覆蓋面積等等。這些顯然是窄馬路密路網增加城市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全面落實窄馬路密路網的重要依據。
窄馬路密路網倡導縮短大陸與道路之間的距離,而道路變短就意味著路口數量的增加,這樣必然會提高了道路交通的復雜性,不可否認城市道路擁堵情況往往集中在商務區(qū)分布較為密集的區(qū)域,而多條道路匯聚某一商務區(qū),那么必然會導致道路擁堵的情況更加嚴重。窄馬路密路網倡導道路向住宅區(qū)域靠近,這也意味著居民下樓即可以到達街路,這顯然為城市中的老人與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由于路口與路口之間的距離變短,還會導致行人必須繞過路口,而且在街區(qū)支路上交通信號燈不能得到快速普及,而這些都是窄馬路密路網所存在的鄙人缺點。另外,公共交通的覆蓋率不斷提高,是窄馬路密路網的又一基本特征,可是道路兩旁的居民住宅私密性卻會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過往車輛所產生的噪音也會進入到住宅社區(qū),影響道路兩旁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這顯然會降低城市道路兩旁居民的生活質量,并會導致這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居住的安全感。除去以上缺點之外,路口之間的距離縮減,路口數量的增加,這必然會導致公共交通的站牌數量劇增,居民一旦出現所去目的地于初始地距離較遠的情況,那么居民必然會出現多次轉車的情況,這樣也會造成居民路上耗時過長的局面出現。再如,窄馬路密路網的規(guī)劃中,道路與住宅區(qū)域之間的距離被大大縮短,這樣沿街商鋪就會接踵而至,并且數量會急劇增加。而住宅地上的租金較為低廉,由此一些小餐館、保健按摩等行業(yè)就會隨之涌入,這樣必然會讓道路兩旁的社區(qū)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復雜,也會造成路面交通更加擁堵的局面出現,這些都是窄馬路密路網存在的必然和潛在的弊端。為此,在規(guī)劃與實施窄馬路密路網建設的過程中,這些弊端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決。
規(guī)劃窄馬路密路網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要提高道路交通的運行能力,并且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道路交通用地,提高城市用地的經濟價值。然而,有效規(guī)劃出窄馬路密路網的條件中,積極并合理規(guī)劃單行路段則應放在首位,這也是切實提高道路交通運行能力的關鍵所在。“窄馬路密路網”規(guī)劃中,強調的重點就是支路要大幅度采用單行、復行道的交通設計,大幅緩解路面交通壓力的同時,避免路口道路沖突的情況出現。以石家莊市翟營大街塔北路交叉口為例,翟營大街東崗路之塔南路段,設置成為由北向南單行道,大大降低了行人在路口通過時的沖突幾率,不僅確保了行人的出行安全,也保證了汽車司機在該路段的行車安全,道路交通的運行能力也能夠滿足該街區(qū)的行車需要。
針對窄馬路密路網的有效規(guī)劃而言,必須將嚴格控制道路寬度的尺度放在重要位置,要將道路的功能化盡量體現出來,進而來達到方便市民居住、辦公的目的。其間,在快速路的規(guī)劃中,最大程度上減少輔路的設置,主路的寬度要控制在36米以內,主要用于汽車通過,單向寬度盡量保持在18米之間。針對城市內部的主干道路而言,道路寬度應該控制在20米之間,以設置雙向4車道為宜,這樣既保證了道路運行的暢通性,同時還能避免道路空間浪費的情況出現。另外,在主干道的規(guī)劃中,還要根據道路情況合理的設置單向二分路,道路的寬度上限要控制在12-20米之內。針對城市的次干道而言,要結合街區(qū)的性質,適當的設置雙向2車道或雙向4車道,商務區(qū)由于車流量相對較大,次干道可以設置為雙向4車道,而住宅區(qū)雖然人口容量較大,但是車流量卻相對較小,雙向2車道完全可以滿足人們日常出行的需要,道路寬度要主要以14米、16米、18米為選擇對象,根據實際需要而定。就城市的支路而言,可以根據街區(qū)的實際交通承載情況來考慮,既可以設置為單行道,也可以設置為復行道,道路寬度必須控制在6-11米之間,由此讓城市街區(qū)格局變得更加緊湊,凸顯出城市各街區(qū)的功能性,這也是打造出適宜居住、辦公理想街道空間的不二之選。
隨著我國生態(tài)友好型城市的全力打造,綠色出行已經成為各大、中、小型城市道路建設的新重點,步行道、自行車專用到路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當前而言,我國城市道路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的密度應該保持在16 km/km2,同時在快速路的規(guī)劃上,還要為自行車、步行人群打造一個良好的出行空間,就一些大、中型城市而言,要以規(guī)劃低碳環(huán)保小街區(qū)為主,其中步行和自行車道的密度可以做出進一步的提高,這些步行和自行車道要與市內的公園、綠地、廣場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彼此之間能夠保證無障礙連通。通過以上所闡述的觀點,不難看出窄馬路密路網的最核心部分就是要增大道路網自身的密度,而小街區(qū)規(guī)劃則是構成道路網的必然條件,如果沒有小街區(qū)的出現,那么就不會存在窄馬路密路網,更不會實現步行、自行車道的全覆蓋。為此,在建設綠色道路交通網的道路規(guī)劃新理念下,街區(qū)應該按照其性質提出具體的要求,市區(qū)的步行、自行車道密度應高于中心城區(qū),而中心城區(qū)的步行、自行車道密度要求也應進一步提高,這樣才能為民眾營造出一個理想的生態(tài)出行環(huán)境,窄馬路密路網的規(guī)劃也能夠更好地符合當今時代發(fā)展新要求。
窄馬路密路網與寬路疏網之間相比,其優(yōu)點非常明顯,不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運行能力,還可以優(yōu)化道路、增加城市活力。但是,能夠無存在優(yōu)點就必然存在缺點,窄路密網也會存在車流量較大的路段難以段時間疏通等弊端,為此還需要通過單向交通、綠波交通等手段解決,由此來進一步提升窄馬路密路網的合理性。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觀點中,勢必會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還希望廣大專家、學者能夠積極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為確保全面建成生態(tài)化城市道路交通網共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