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堡伋,韓興宇
(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工作能否順利完成,是保障工程建設順利實施的必要前提。線性工程因其工程特點,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設計變更、線路調整及其他諸多在規(guī)劃設計中不可預計的問題,及時完成實施過程中的實物指標復核及新生問題處理就對征地移民工作順利實施顯得極其重要。
松原灌區(qū)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地處松嫩平原西南側,灌區(qū)東臨第二松花江,南以前郭縣的套海及乾安縣的大情字井連線為界,西到乾安縣大布蘇鎮(zhèn)和大安市的大崗子鎮(zhèn),北到霍林河北股及查干湖一線。灌區(qū)范圍內總土地面積511.66萬畝,設計灌溉面積為285萬畝,其中:水田148.61萬畝,旱田106.34萬畝,天然草場灌溉30.05萬畝。
松原灌區(qū)供水系統(tǒng)以地表水為主,采用“引、蓄、提”相結合的模式,同時輔以地下水為補充。排水系統(tǒng)以泡塘滯蓄為主,外河及湖泡承泄為輔。灌區(qū)總體布置分為渠首灌溉水源、排水承泄區(qū)、灌溉系統(tǒng)、排水系統(tǒng)和建筑物布置等幾個部分。建成后的松原灌區(qū),可充分發(fā)揮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的綜合利用效益,改善灌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對解決吉林西部干旱缺水問題、改造中低產田、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揮巨大作用。
工程建設征地涉及松原市和白城市的3個縣(市),23個鄉(xiāng)(鎮(zhèn)、場、園區(qū)),155個村及數家企事業(yè)單位,涵蓋鐵路工程、交通工程、輸變電工程、電信工程、廣播電視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管道工程、文物古跡等多項專業(yè)項目設施。
線性工程相對庫區(qū)工程涉及農村地上物和專業(yè)項目設施不集中,交叉影響為點狀,但因其線路長,涉及實物類型復雜,權屬部門多,故在實物調查工作前應擬定詳細的實物調查計劃,分批分期進行調查,松原灌區(qū)工程建設征地實物調查參照SL442- 2009《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實物調查規(guī)范》實施,對工程建設征地紅線范圍內的農村地上物調查其權屬、類型、特征、數量等相關內容;對影響的專業(yè)項目設施調查其線路名稱、權屬、現狀布置情況、影響情況及其他特征指標。
因項目區(qū)地處平原,渠系工程布置多位于田間,盡量繞開城(集)鎮(zhèn),所涉農村地上物多為農田機井、井房、墳墓、零星樹木等簡單實物,實物補償按照相應標準執(zhí)行。
在實施過程中,對于因渠道建設導致農田機井不能灌溉渠道另一側耕地的問題較為突出。在調查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及當地耕作的實際用水需求,為受渠道建設影響,無灌溉水源的地塊新建農田機井,新建機井數量本著節(jié)約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原則布設,這樣切實維護了群眾利益,保障農民能夠在渠系修建過程中正常生產、生活,確保平穩(wěn)渡過建設期。
對于渠系工程與專業(yè)項目設施交叉影響,根據相應位置的渠系工程特性指標,依照相關行業(yè)的規(guī)程規(guī)范,按照原規(guī)模、原標準或者恢復原功能的“三原”原則進行改(復)設計,專業(yè)項目補償費按照選定的改(復)建方案,根據國家、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頒發(fā)的概(估)算編制辦法和有關規(guī)定計算。
項目區(qū)范圍內除涉及以上有行業(yè)管理部門的專項設施之外還存在近年來國土、水利等行業(yè)部門實施的旱田高效節(jié)水灌溉工程等項目,項目為農田灌溉井架設輸電線路,在項目完成后,輸電線路交付村集體負責管理、維護。由于涉及村數過多,各村涉及影響線路數量又相對較少,由各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改(復)建工作無論是從設計角度還是施工角度均不易完成,因此在征地移民工作實施過程中對影響的村集體管理的輸電線路改(復)建工作采取由村集體組織委托項目實施管理單位按照相關流程對改(復)建設計方案及實施工作進行招投標,改(復)建設計及實施均按照既定時間完成,滿足了工程建設征地進度的順利完成,及時恢復原有線路的正常運行,保障了農耕時節(jié)的用水用電需求,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線性工程布置很容易與現有工程交錯或自身相鄰布置時產生剩余耕地,工程的實施打破農民以往的生產生活習慣,破壞了傳統(tǒng)的經營范圍和生產模式,對此農民反應強烈。
依照北方地區(qū)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及參照相關文件作如下說明。
2.1.1 抹牛地
無論是過去的人耕牛犁還是現代的農業(yè)機械化,耕作機械均不能直接到達地頭,在地頭必須留有一定的轉彎寬度,在這個寬度范圍的耕地是不能耕種的,當地的百姓將這個寬度稱之為“抹牛地”。
規(guī)程規(guī)范中沒有抹牛地定義,只有工程管理范圍和工程保護范圍之說。GB/T 50509- 2009《灌區(qū)規(guī)劃規(guī)范》中規(guī)定:“工程管理范圍是指灌區(qū)全部工程和設施的建筑場地和管理用地。工程保護范圍是指為保護灌區(qū)工程和設施的安全,禁止或限制未經有關部門批準,在渠系及建筑物和其它設施附近一定范圍內的區(qū)域從事打井、勘探、爆破、礦藏開采或構筑其它地下工程等有危害工程和設施安全的活動”。工程管理范圍與工程保護范圍是不同的,工程管理范圍用地是應該屬永久占地范疇,工程保護范圍用地不一定是永久占用,屬用地限制范疇,不一定需要征用。當地的百姓將溝渠管理范圍用地視為“抹牛地”。
2.1.2 夾心地
新建溝、渠之間所夾的寬度狹窄的條形土地,工程建成后,土地利用受到渠系工程限制和影響的范圍。
2.1.3 邊角地
新建溝、渠、路征地紅線外,與其他現有工程形成寬度較窄或面積較小,無法耕種的耕地。如溝渠與現有公路之間形成的狹窄形狀或三角形狀的耕地。
通過調查已建渠系工程及鐵路、交通等其他線性工程對剩余耕地的處理,走訪當地農民,了解以往的生產生活習慣,以及參閱其他相關文件,在原設計未列有管理范圍的增加適當寬度的管理范圍(即抹牛地),對因渠道布置所產生的夾心地、邊角地,確實不能恢復耕作的按永久用地進行補償,對受耕作交通條件制約的,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或給予適當補償方式使其繼續(xù)耕作。
灌區(qū)渠線布置選線設計的過程中從項目整體布局考慮渠線的走向,利用原有引水工程線路既能利用原有未發(fā)揮效益的工程,又能減少工程的投資和征地工作的難度,選擇了未完建的老引松供水渠道。由于老引松供水工程并未完工發(fā)揮效益,多年了各方疏于管理,沿線各村集體組織有的對渠道部分區(qū)段進行發(fā)包,有的由個人進行修整,利用老渠道發(fā)展養(yǎng)殖等生產活動。在征地實施過程中,各方對土地征收工作說法不一,極大地阻礙工程實施。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工程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工程,輕移民”、“重搬遷,輕安置”、“重生產,輕生活”的傾向,工程建設得不到及時審批,又急于開工,被征地單位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得不到妥善安置,后期工程建設因其他因素影響而廢止,未能發(fā)揮應有效益,多年來由于行政管轄權的變化,原管理部門的消失,導致土地權屬不清。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過程中對此類土地列為國有,在征地實施過程中此類土地征收工作受到很大阻力。
對此類土地,在正確面對歷史,尊重事實的情況下,借鑒其他已建、在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同類問題的處理,確定保持土地權屬性質不變,對已被利用發(fā)揮效益的土地采取給予適當的安置補助費,對影響的地上物按相應補償標準予以補償的方式進行,既避免因損害個人利益造成各方矛盾集中,又保障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松原灌區(qū)征地移民工作的全面展開與及時有效的制定實施過程中所遇各類問題的處理方案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仍有一些遺留問題,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針對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強調查論證,不斷完善設計資料,制定合理的征地移民政策。只有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切實解決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實施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才能實現灌區(qū)工程為民造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