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勇 海南政法職業(yè)學院
供給側是當前深化各領域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切入口,也是當前我們觀察和思考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全新視角。旅游安全強調體系化安全保障,在這個體系中,旅游活動參與者既是旅游安全的消費與需求方,也是旅游安全需求提供者。與之相應地,旅游安全教育關系政府、社會、旅游者各方利益,既需關注旅游安全教育需求,更要重視旅游安全教育供給。
大學生旅游安全教育需求折射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對旅游安全教育的消費需求。隨著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旅游消費日益大眾化,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供給也呈井噴之勢,旅游資源開發(fā)越發(fā)重視個性化旅游體驗。由此,旅游安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群體性剛性需求,旅游安全教育的供給是否有效充分,成為一個難以回避的重要問題。我國大學生群體人員規(guī)模龐大,是我國旅游消費群體的潛在巨大增量,受傳統(tǒng)文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念影響,體驗式教育已成潮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旅游是修行,也是一種教育。對海南省8所高職院校500名在校生的問卷數(shù)據(jù)表明,90%以上的大學生有出省或出鏡旅游經歷,其中有71%的出游是在家人陪伴下成行的。針對“計劃將于何時進行一次外出(離開所在城市)旅游”的問題,100%的調查對象認為會在1個月內進行一次出游,其中88.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基本上處于心理上時刻準備“說走就走”的狀態(tài)。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旅游安全教育需求功利性強,不自覺、不穩(wěn)定的情況普遍存在。例如受調查大學生幾乎無人在旅游行程前針對旅游中可能發(fā)生的安全事故進行風險評估,而在涉及大學生傷亡的旅游安全事故發(fā)生后,由于成為社會熱點,家人、朋友及學校警示,大學生出行計劃短期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對其心理影響難以持續(xù)很長時間。
隨著我國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更為多元,需求層次和質量更高。政府重大戰(zhàn)略決策與落實,均要求社會個體在理念、知識、技能等諸多方面接受必要教育培訓。作為多年的出境旅游第一大國,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補上旅游安全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從供給側觀察和探索深化旅游安全教育領域改革。
在立法層面,《旅游法》正式確認了各級政府在旅游安全保障體系中最重要的旅游安全責任主體地位,政府部門及旅游行業(yè)、單位對此責無旁貸。對政府來說,旅游安全管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而旅游安全教育屬于體系中的基礎性措施,旅游安全教育供給本質上就是在健全旅游安全保障體系。旅游安全管理說到底還是做人的工作,政府無疑掌握著最充分人、財、物、信息、渠道等資源,也能夠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旅游安全教育的投入,是有效旅游安全教育供給的最重要支撐。
高校的旅游安全教育供給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履行旅游安全主體責任可以且必須依賴的資源,是培養(yǎng)高素質旅游參與者并營造和諧美好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供給側角度,高校尤其需要思考提供什么樣的符合旅游安全需求和大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旅游安全教育產品,以及如何搭建科學高效的旅游安全教育平臺。家庭盡管仍然承擔著大學生安全教育責任,但因為其一般遠離家庭,又在心理上傾向獨立,行為方式追求個性,加之其家庭成員的安全教育能力未必適用,家庭的安全教育角色必然弱化,家庭安全教育供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綜上,高校目前仍是大學生旅游安全教育的最可行、最重要的供給主體。
旅游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具備良好旅游安全素質的社會群體,如此才能根本上改善旅游安全環(huán)境。旅游安全素質是人們旅游安全意識、旅游安全知識與旅游安全技能的綜合體。人的旅游安全意識具有能動性,影響旅游行為;反過來,旅游經歷也會強化人的旅游安全意識。從形成規(guī)律上看,旅游安全知識是人們關于整個旅游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廣泛且發(fā)展迅速,安全技能則需要通過不斷練習獲得,安全意識培養(yǎng)則更需通過突發(fā)安全事件不斷強化。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旅游意愿強烈,旅游活動頻繁,但整體旅游安全素質令人堪憂,也折射出旅游安全教育供給內容上存在的問題:一是過多地強調培養(yǎng)旅游安全意識,但由于提供安全知識不夠充分,甚至權威性不高,直接影響供給效果。具體表現(xiàn)就是:大學生對旅程安全問題或事故普遍存在僥幸心理,獵奇和探險的強烈刺激易使其喪失理性;或者無知無畏,盲目自負。二是將安全知識的灌輸混同于安全技能的培訓,在技能培訓上重視不夠,少有投入,安全教育供給的有效性不高、針對性不強。
旅游安全教育需求是剛性的,也是不斷增長的。對于近期涉及大學生的旅游安全事故,人們總能總結出一系列的自然原因、社會原因和管理原因。其中最受關注的則是管理問題,即管理缺陷,比如因管理不善導致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問題、環(huán)境污染等。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旅游安全事故多發(fā)雖與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旅游業(yè)管理水平直接相關,但本質上反映的則是旅游安全教育(包括人員培訓、設施配備、教育平臺等)總體投入不足和重視不夠的現(xiàn)實。
大學是知識和人才聚集之地,但大學生群體在校所受安全教育未必適應旅游中的復雜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提供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既缺乏針對性又難稱專業(yè)的情況。大學生旅游安全素質普遍不高,表現(xiàn)為不太掌握旅游安全知識,安全知識供給渠道(書本、網絡等)也許多樣,但知識供給碎片化而不成系統(tǒng),且往往陷于缺乏權威的尷尬境地;安全技能教育供給空泛而脫離實際,大學生所受旅游安全技能培訓幾近空白,部分大學生認為在校沒有接受所需旅游安全技能的基本培訓。
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仍限于校內及校園周邊安全,習慣于傳統(tǒng)安全教育方式,有的高校將安全教育等同于安全警示教育,甚至連最基本旅游安全問題都不愿涉及:開學開會提醒,假期旅游安全溫馨提示,旅游安全事故發(fā)生后嚴詞訓示,嚴禁出行,因噎廢食,旅游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被詬病為例行公事,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政策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結構,實現(xiàn)要素最優(yōu)配置,在增加投入過程中實現(xiàn)優(yōu)化結構,提質增效。目前大學生旅游安全教育供給總體欠缺,針對性不強,亟需改進。
政府作為法定的旅游安全的責任主體,旅游相關行業(yè)作為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直接受益方,二者自然應采取必要措施增加旅游安全教育整體投入,包括設施設備投入、安全教育宣傳、安全人員培訓等方面的硬性投入,提高全民(包括大學生在內)旅游安全素質。
將旅游安全教育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是高校辦學社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學生持續(xù)全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為此,應思考如何與傳統(tǒng)安全教育一起規(guī)劃,一并落實,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網絡安全、防火、防盜等校園內安全教育基礎上,增加旅游安全風險評估、突發(fā)事件應對、自救逃生等與旅游安全相關的知識技能教育培訓,可以嘗試將旅游安全教育課程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體系,通過課程教學讓大學生接受必要的旅游安全教育,增強旅游安全風險防范意識,掌握旅游安全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無疑將受益終身,也有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旅游安全素質。
從供給側觀察,擴大旅游安全教育有效供給的關鍵是提高供給針對性和質量,推進安全教育供給結構調整,提高旅游安全教育供給專業(yè)性,更好適應旅游安全需求變化,更好滿足人們不斷提高和變化的旅游消費需要。為此,必須改進安全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旅游安全教育供給方式,優(yōu)化安全教育供給結構。傳統(tǒng)的安全教育主要借助于安全知識講座、板報、宣傳橫幅等方式,在減少和防范大學生旅游安全事故發(fā)生上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否認。但旅游安全涉及面廣,各方主體參與方式及利益訴求各異,影響旅游安全的因素也更為復雜。對大學生來說,旅游兼具“學”與“游”雙重屬性,旅游安全教育則應關注其中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在教育供給內容上應將安全意識培養(yǎng)、安全知識傳授、安全技能訓練、安全文化熏陶充分滲透融合,在具體實施方式上應重視情境及其變化設計,項目體驗,體現(xiàn)多方互動參與。尤其是用教、學、練一體的理念組織真實的或者高度仿真的安全技能訓練項目,比如消防自救逃生演練,溺水體驗、野外生存能力訓練等。簡單地將安全教育等同于紀律或者思想道德教育,既不能收到安全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和紀律教育的效果也明顯欠佳。
在我國旅游業(yè)高速發(fā)展,社會大眾旅游消費需求井噴且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當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增設旅游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必為各方所樂于接受。即使個別院校因為師資以及設施條件所限暫時不能開設專門的旅游安全教育課程,也應借助于信息和仿真技術,為大學生搭建開放高效的旅游安全教育信息化平臺,創(chuàng)造利于旅游安全教育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趙士德,郭小莉.淺析我國旅游安全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8,(24).
韋慶辛.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02).
劉長春.大學生旅途中的安全問題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8).
葛敬炳.高校學生旅游安全管理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0).
賴詠梅.淺議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建設[J].新西部,2011,(21).
張丹宇.大學生旅游安全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青年與社會,2012,(08).
崔德明.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