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華林
摘要: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新課程給出了更多新的教學理念,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教學指導,并將科學學習、自主學習、人性化教學等理念滲入其中,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作為高中歷史的教學者,應該明確歷史學習的真正意義,不應以應對考試為目的,而是出自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文的保護等來教學,讓更多的歷史被了解,被熟知。本文筆者分析了新課程對歷史教學的幾點要求,并據(jù)此提出幾點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探究
前言:歷史是筆,記錄下過往塵世;歷史是紙,描繪出大好山河;歷史更是鏡,照出人性變化;歷史亦是書,厚重而不失輕盈。新課程下,對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也有所提高,改變死記硬背的方式,轉(zhuǎn)而成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更要從人性化教學方面,了解學生所需,了解他們所擅長,將目光聚焦于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底蘊的豐富。新課程只是一個契機,具體的教學改革還需要每一位教師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否則也只是一句口號,毫無教育意義。具體針對高中生,針對他們繁雜的學業(yè),以及學習特點,筆者對高中歷史教學做以下幾點剖析,也是教學建議。
一、自主梳理知識要素,構建清晰的歷史體系。
無論是教師備課,還是學生學習,都習慣“看到哪里,學到哪里”。這樣的學習方式?jīng)]有體系可言,而且難以抓住重點,甚至容易忽視一些關鍵的要素。采用要素學習方法,實現(xiàn)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甚至是發(fā)展到整個歷史教材。因為每個具體的歷史知識點,都是由最基礎、最簡單的要素合成的,而這些要素會成為記憶的中軸線,即使后期會發(fā)生遺忘,也會因為這些關鍵點而快速回憶起來。高中課程尤為重要,知識復雜、繁多,記憶起來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發(fā)生重復性記憶的浪費。自主梳理知識要素,從教師開始,在備課時,按照關鍵要素進行梳理,抓住核心要素,使得教學思路更為清晰。特別地,新課程下高中歷史多是以模塊教學的方式,同一個歷史事件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雖然全面,但同樣容易產(chǎn)生混亂。因此,要將這一歷史時間的關鍵要素突出,這樣即使再多的“細枝末節(jié)”,也能準確地抓住要點。從學生的角度來講,自主梳理知識要素,能幫助學生多次進行鞏固記憶,掌握歷史的整體知識結構,再向其中填充知識。例如在學習“羅馬法”的內(nèi)容時,其中關鍵性的問題是羅馬法的演變過程,如果分次講解幾個過程,那其間的聯(lián)系難以被學生意識到。因此要首先突出“三個階段”的內(nèi)容,起源階段、發(fā)展階段和完成階段,然后再學習這三個階段中發(fā)生的要事。特別是一些教材中會對知識點背景描述不清楚,這需要教師再梳理完知識要素后,將重點背景進行強調(diào)。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提前對要素進行預習,在課堂上學習重點知識。
二、歸納歷史特點,分析特殊性和具體性。
數(shù)學學習有“一通百通”的關鍵點,高中歷史也同樣有。發(fā)現(xiàn)歷史特點,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新課程背景下期望突破的教學要點。歷史特點,指某一歷史事件的特殊之處,包括歷史事物的具體性,也包括特殊性。簡單來說,每個歷史事件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也具有共性,雖然我們不是歷史學家,能發(fā)現(xiàn)其中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從一些事物的性質(zhì)、發(fā)生的時間點、以及背景等,都能找到相似之處。高中歷史學習在整個歷史知識體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積累階段。例如在學習必修一時,其歷史學習的突出規(guī)律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發(fā)展特點”,并探討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再如,必修二的內(nèi)容更多關注歷史進程中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要結合當今的經(jīng)濟形式,認識經(jīng)濟模式與現(xiàn)代社會之間的關系,探討其價值和意義。
具體案例要具體分析,歸納歷史特點之后,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展開學習,其效果更好。當然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前的歸納,對歷史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滲透到歷史本質(zhì),歸納重要屬性,突出共性;發(fā)現(xiàn)事物各方面狀況,突出個性;更要把握新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并進行比較,有更加突出學習成效。
三、體會歷史學習意義,增進歷史情感。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學習的枯燥,而忽視了這一意義的影響。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注意擴大歷史視野,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認識歷史事件的地位,了解其意義,去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和后來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評價。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看問題,也可以深入其中,假象為當事人來想問題。歷史學習,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認識到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要以大歷史的視野,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問題,審視每一個歷史事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用思考的方法來記住歷史。
總之,新課程下,高中歷史的學習要改變以往的“背”,而是通過理解和情感共鳴的方式,來逐步梳理知識點,發(fā)現(xiàn)歷史的個性和共性,更深刻體會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意義和情感基礎,從而多方面產(chǎn)生思維與歷史的關聯(lián),提高學習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唐永宏. 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 文學教育:中, 2010(9):100-101
[2] 張媛. 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5):45-45
[3] 謝芳.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 新課程·上旬,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