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穎
摘 要:三次“紅橋修禊”推動并興盛了清代揚州的酬唱文學的發(fā)展。從主題上講,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與主題不盡相同,盡管多為酒席之間的唱和之作,卻也并不與時代脫節(jié),追念史實、記錄時事在名篇佳作中也多有體現(xiàn);從藝術形式上來講,由于在修禊中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多為“命題作文”,加之限題限韻而有所拘羈,所以這類詩詞往往更注重藝術形式上的精致工整。
關鍵詞:“紅橋修禊” 揚州 酬唱
酬唱,指用詩詞彼此贈答唱和,此詞最早出自唐末詩人鄭谷的《酬右省補闕張茂樞》的“積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墻隔笑言時”。狹義上的酬唱文學指文人酒席筵宴、集會眾游上的和唱贈答之作,廣義上的酬唱文學還包括贈別詩。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多次駐蹕揚州。自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先后六次駕幸揚州。{1}天子的南巡駕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人雅士的創(chuàng)作涌向,而文人之間的酬唱交往,也就成為清代揚州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之一。唐朝創(chuàng)作高峰過后,到明清兩代,揚州的酬唱詩詞又開始被大量創(chuàng)作,尤其是清初,康熙到雍正之間,酬唱詩詞的數(shù)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乾隆到嘉慶年間,酬唱詩詞數(shù)量維持于一個較高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但在此之后數(shù)量再度減少。這說明乾嘉之學興盛之后,揚州已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領域,向經(jīng)學研究重鎮(zhèn)過渡。據(jù)李坦《揚州歷代詩詞》節(jié)錄的酬唱詩詞歌詠的數(shù)目統(tǒng)計顯示:清初至雍正年間94首,乾隆到嘉慶時期96首,道光至民國初年38首。這些酬唱文學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此時代的揚州文學中有大量的作品描繪的是文人們的邂逅、重逢、聚會以及離別,另一方面,文人們在揚州游歷流連,也產(chǎn)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兩者可以說是互為因果,互為促進,構成了揚州形象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清代揚州酬唱文學,其重要載體之一,便是“紅橋修禊”。“修禊”原本是我國古代周朝由巫術演變來的古老習俗之一。古時農(nóng)歷三月巳日官員民眾都聚集到水邊洗滌沐浴、采擷蘭花,以此來破除污穢、祈求好運,這便是“修禊”。而后來的“修禊”逐步與“曲水流觴”相結合,即文人們攜帶酒饌聚會于河畔溪邊,先在水中洗濯,沐浴后順勢依水而坐,隨水流放下帶羽的酒觴,酒觴順流而下,在溪流轉彎處酒觴可停于席地而坐者面前,得觴者飲酒,并就地即興賦詩。歷史上最有名氣、流傳最廣的是“蘭亭禊事”,主持者為東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而清朝年間的“紅橋修禊”則又為一大文學盛事。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2}紅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跨于揚州瘦西湖之上。《揚州覽錄》有如是記載:“虹橋為北郊二十四景第一麗觀,原名紅橋,建于明崇禎年跨保障湖水口,圍以紅欄,故名曰橋?!眥3}紅橋景色動人,曾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在此指點山河,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墨跡和感人的故事。
繼王士先河之后,孔尚任、盧見曾先后主持的“紅橋修禊”極大地打響了這一文學活動的名聲,引無數(shù)后人之仰慕。之后各個時期的文人名士也有許多主持過相似的雅筵集會,如厲鶚、曾燠等。不同時期的“紅橋修禊”匯聚了不同的文學名流,這就使它不僅是對清代揚州詩人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變化的展示,更是揚州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隨著歲月的沉淀和時間的流逝,“紅橋修禊”已經(jīng)內(nèi)化成為揚州城市文化的一種象征和人文風貌的一部分,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風俗。“紅橋修禊”集會在文學、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延展和深化,對其進行整體考察也是清代詩人集會研究領域一次積極的思考和探索。以下,本文即對三次“紅橋修禊”中的酬唱文學展開論說。
一、王士“紅橋修禊”
清初王士首開“紅橋修禊”之先河,后世效仿者無數(shù)??滴踉耆氯?,他與一些詩人名士在揚州紅橋行修禊之禮,首寫《冶春絕句》二十首?!兑贝航^句》一出,爭相酬答唱和的名人騷客無數(shù),并且對于此詩的評價也極高。陳其年云:“官舫銀鐙賦冶春,廉夫才調(diào)更無倫……”宗梅岑云:“五日東風十日雨,江樓齊唱冶春詞?!眲Ⅲw仁評云:“《冶春詩》獨步一代,不必如鐵崖遁作別調(diào),乃見姿媚也?!薄稘O洋山人自撰年譜》亦云:“有冶春詩,諸君皆和?!眥4}
《冶春絕句》詩的序言對此次紅橋修禊參與的人員有著非常詳細的記錄:“同林茂之前輩、杜于皇、孫豹人、張祖望、程穆倩、孫無言、許力臣、師六修禊紅橋?!眥5}從其詩序言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與王士一同參與紅橋修禊之雅事的詩人基本都是當時揚州被稱為明代遺民的錚錚名流。因而其酬唱的詩歌除感嘆眼前綠楊城郭之美景外,多為描繪清軍入關后的肅穆蕭條的愴然憂愁與興衰有道的闃然喟嘆之作。如王士《冶春絕句》其十三中的“當年鐵炮壓城開,折戟沉沙長野苔”{6},杜《題王阮亭〈冶春詞〉后》中的“揚州恨血地全遮……春詞賦就起悲笳”{7},均是回憶當年清軍攻破揚州城后的“揚州十日”給揚州帶來的災難。孫枝蔚《后冶春,次阮亭韻(其七)》中的“垂老乾坤有嘆嗟……何時歸見墓門斜”{8}則是抒發(fā)直至暮年仍然功業(yè)未就的苦悶心情。張綱孫《浣溪沙·紅橋》中的“二十四橋今寂寞,隋堤芳草莫添愁”,凄涼與悵然交織,暗嘆物是人非。
二、孔尚任“紅橋修禊”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三日,孔尚任奉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前往淮揚,協(xié)助疏浚下河?????咨腥螌ν跏康摹凹t橋修禊”大為贊嘆,曾作《揚州》云:“阮亭合是揚州守,杜牧風流數(shù)后生。廿四橋邊添酒社,十三樓下說詩名。”{9}因而,其隨后滯留廣陵期間,再辦“紅橋修禊”。
孔尚任的《紅橋修禊序》中也有如是記錄:“康熙戊辰春……予時赴諸君之招,往來逐隊??磧赡爸疾萏伊?,新鮮弄色,禽魚蜂蝶,亦有暢遂自得之意。”{10}孔尚任游歷梅花嶺、平山堂后,感物抒情,又憶起王士等先賢,因而詩興大發(fā)。眾人皆作和詩,因而在這次修禊中也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酬唱佳作。
此時的揚州,已從屠城的陰影中走出,基本完成了戰(zhàn)后修復,出現(xiàn)了再復盛景的端倪。因而部分詩人酬唱的內(nèi)容轉向了對于揚州美麗景色的贊美。如孔尚任《三月三日泛舟紅橋修禊》:“酒家只傍橋紅處,詩舫偏迎袖翠群……撲衣十里濃花氣,不惜笙歌也易醺。”{11}并且,這些酬唱之作相對比于王士“紅橋修禊”中的作品而言,對仗更加工整。以“酒家只傍橋紅處,詩舫偏迎袖翠群”一句為例,“酒家”對“詩舫”,“只傍”對“偏迎”,“橋紅處”對“袖翠群”,而且“紅”與“翠”的色彩對比鮮明,相映成趣。但就其曾參與人員來看,如鄧漢儀、宗元鼎、查士標等多為明末遺民,因而哀嘆亡朝、懷往追昔之感仍時有流露,如宗元鼎《題紅橋酒家》云“不要纏頭要小令,因他聽熟《后庭花》”{12}等。
三、盧見曾“紅橋修禊”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春,已逾花甲的盧見曾被奉命為兩淮鹽運使,客官揚州。他廣結當時揚州文壇的名流,飲酒賦詩,并以此為樂,為其后來集揚州文客之盛打下了基礎。盧見曾數(shù)次修禊紅橋,文人雅客爭相參與,當時的揚州名士如鄭燮、金農(nóng)、袁枚、羅聘、厲鶚等均做客其中。
其間,盧見曾《紅橋修禊》四首成為當之無愧的佳篇名作。其中的名句如“十里畫圖新閬苑,二分明月舊揚州”“月度重欄香細細,煙環(huán)遠郭影蒙蒙”“紅桃水暖春偏好,綠稻香含秋最清”{13}等,使“紅橋修禊”的美名流傳至全國各地,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盛事。從這些名句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酬唱文學的藝術特色體現(xiàn)在更為精致的對仗,以“紅桃水暖春偏好,綠稻香含秋最清”為例,可以看出幾乎字字對應,并且景物景致的刻畫也更顯細膩。再如鄭燮的《和雅雨山人紅橋修禊詩》中的“青山駿馬旌旗隊,翠袖香車繡畫城”{14},除對仗工整外,還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列景的藝術手法,僅六個詞語便勾勒出一幅馬隊香車游城圖,不愧為寫景名句。
內(nèi)容上而言,除上述詩句對于揚州景色的描繪外,還有一些佳篇則是反映了圣上南巡之盛景。如盧見曾《紅橋修禊(其一)》的“昨夜宸游新侍從,天章捧出殿東頭”{15}一句,便是描寫乾隆南巡旨意的下發(fā)。另在其《紅橋修禊(并序)》中也有相關記錄,如:“乾隆十六年辛未圣駕南巡……歲次丁丑,再舉巡狩之典,又浚迎恩河水以入于湖?!眥16}在記述天子“宸游”之時,字里行間多迎合圣意與邀功之意,這是與前兩次許多明末遺民參與者的所作詩作截然不同的地方。另,感情基調(diào)也與前兩次“紅橋修禊”中所表達的略有不同,因為一些詩詞展現(xiàn)了詩人十分豁達開朗的心境,更有一些流露出及時行樂的價值取向,如鄭燮《再和盧雅雨》中的“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懷豪宕倍從前”“佳境佳辰拚一醉,任他杯酒漬衣襟”{17}等。
四、總結
三次“紅橋修禊”帶動并且興盛了清代揚州酬唱文學的發(fā)展。從主題上講,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與主題不盡相同,盡管多為酒席之間的唱和之作,卻也并不與時代脫節(jié),追念史實、記錄時事在名篇佳作中也多有體現(xiàn)。從藝術形式來講,由于在修禊中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多為“命題作文”,加之限題限韻有所拘羈,所以這類詩詞往往更注重藝術形式上的精致工整。
清代揚州的酬唱文學對后世影響頗豐。一方面,揚州風景名勝所具有的詩情畫意得到了更全面、更生動的描寫和表現(xiàn),另一方面,這些勝景所具有的歷史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也因酬唱文學的流傳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掘、發(fā)揚和升華。酬唱文學在記錄歷史事件、描繪風景名勝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的文學、歷史與旅游價值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關注、思考與品鑒。
{1} 蘇保華:《揚州鏡像文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2}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廣陵書社2010年版。
{3} 王振世:《揚州覽勝錄》,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 〔清〕王士:《漁洋山人自撰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2006年版.
{5}{7}{8}{12}{13}{15}{16} 李坦:《揚州歷代詩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6} 〔清〕王士:《漁洋精華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11} 徐振貴:《孔尚任全集輯校注評》,齊魯書社2004年版。
{10} 〔清〕孔尚任:《湖海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4}{17} 卞孝萱:《鄭板橋全集》,齊魯書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