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祖榮
上世紀(jì)70年代,在天安門喝過一碗五分錢的大碗茶,價廉物美,味道醇厚,至今記憶猶新。茶葉原本不是飲料,當(dāng)時的先民沒有那樣風(fēng)雅有空閑時間煮茶喝茶。只因食物缺乏,需要采集樹木嫩芽以作補充,其中就有茶葉。茶樹葉芽雖苦澀,但助消化,利排糞,茶葉作為蔬食得以傳留?,F(xiàn)在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還保有遠古先民吃茶的習(xí)慣,或用鹽腌制茶葉作為茶食,或?qū)⒉枞~與稻米及其他佐料煮成茶粥。藏區(qū)用奶制成奶茶,南方地區(qū)則把茶、芝麻、花生、鹽混合制成擂茶。
陸羽《茶經(jīng)》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茶葉從蔬食慢慢變成飲料,經(jīng)過一個藥用過程?!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辈枞~的功用已漸明晰。到了漢代,茶葉才真正作為飲料使用。東漢的《桐君錄》說,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懂得用水煎茶,茶的名字也上升到“茗”。自此,茶葉進入百姓生活,除了柴米油鹽,便是茶了。茶成為百姓日常飲料,開門第一件事是泡茶喝茶。下田上山,備上茶水;晚飯過后,一家人圍坐,喝茶聊天議事;工地工友利用間隙,喝茶歇腳,放松身心;市井民居,老少爺們,喝茶閑聊,說地談天,海闊天空。
民間喝茶飲茶的平民化、常態(tài)化,導(dǎo)致茶俗茶事出現(xiàn)。以茶待客,客人來了,砌上一杯清茶,以示對客人的敬重和歡迎。北方人家有敬三道茶的習(xí)俗。云南也有敬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乳茶。湖南待客,敬生姜豆子芝麻茶。江南一帶,春節(jié)期間客至,要獻元寶茶,在茶中加金桔或青果,意祝新春吉祥,招財進寶。湖南江西有“喝茶定終身”之說。浙江湖州一帶,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吃茶”或“受茶”,婚禮儀式中,謁見長輩要獻茶,以表兒女的敬意。長輩送些見面禮,稱為茶包。
茶從蔬食到飲料,從煮茶到?jīng)_泡,從團茶到散茶,從喝茶到品茗,從民間茶俗到茶藝茶道,茶文化與人類文化史同步齊驅(qū)。其中儒、釋、道三家的廣泛參與和精益求精,對茶文化的提升,功不可沒。文人墨客僧侶道人有空閑時間,有一定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功底,需要講究茶品、水質(zhì)、器具,講究環(huán)境、沖泡、行茶的一套程式和規(guī)范,這是茶藝。而茶道又是在茶藝的過程中衍生,因為在沖泡茶和品賞茶的緩慢有序的演示中,文人墨客僧侶道人們不會讓時光白白流逝,他們在評說、吟詩、作賦,講一個又一個故事,一段又一段趣聞。他們在思索、在尋找、在體悟。盧仝飲茶,能感到清風(fēng)細(xì)雨飄灑身上,可以“情來爽朗滿天地”;蘇東坡汲江煎茶,明月江水,山間松濤,宇宙天地,皆備胸中,這是茶道。儒家追求“仁”,借茶明志,精茗均分,祈求大同;僧人追求靜,以茶助禪,茶禪一味,明心見性;道人追求“空”,含華納水,懷山襄堤,回歸自然。三家有別,但茶道清廉、中庸、喜樂的基調(diào)并未改變。
然而,這不等于說茶文化為上層少數(shù)所壟斷和把持。一些人自視清高,以為民間茶飲粗陋、粗俗、粗野,說什么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顯然有失公允。實際上,飲茶的主體在民間,飲茶的大量場景在民間,茶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民間,獲得普遍共識的茶文化精神在民間。茶道究其本意,就是一杯清水,清正清明;就是且停停,讓人歇歇腳、休息一下;就是且放下,卸卻生活重?fù)?dān),樂一樂。而這些正是百姓企望和生活。工農(nóng)兄弟勞作之余,喝茶解渴,忙里偷閑,雖是瞬間,也是休閑。鄰里街坊,家長里短,以茶調(diào)解,算是和諧。茶館茶肆,煩悶憂愁,借茶發(fā)泄,一吐為快,這叫平衡。農(nóng)戶人家,或牧人帳房,一家圍坐,飲茶話茶,茶歌茶舞,這叫喜樂。這正體現(xiàn)茶道和茶文化精神。茶葉包裝分三、六、九等,產(chǎn)地不同,色澤有別,紅茶綠茶,黃白黑茶,龍井碧螺,屯綠寧紅。但民間基層喝茶并不領(lǐng)情這些,朋友到來,一杯熱茶,暖暖心窩,千言萬語,盡在杯中?!肚伴T思情大碗茶》中唱道“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一口大碗茶”?,F(xiàn)在條件好了,不用吃窩頭咸菜,但茶這一世界上最廉價的飲料,其醇厚的中國味不會改變,將隨著茶和茶文化的傳佈,直至海角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