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江
【關鍵詞】 歷史教學;微課;教學情境;教學效率;插圖;鄉(xiāng)土歷史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2—0120—01
歷史教學的使命,就是向學生介紹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讓學生了解歷史演變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歷史觀、發(fā)展的人生觀,能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煙云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現(xiàn)代技術條件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輕松愉悅地講解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從利用微課巧設課堂情境、文史結合、插圖描述等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微課巧設情境,打造激情課堂
筆者認為,歷史教師生動具體地再現(xiàn)歷史場景,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歷史故事,是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歷史涉及特定的時間、特定的風云人物、特定的事件和特定的意義,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利用微課展示當時特定的歷史場景,再現(xiàn)歷史風貌,就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筆者在講解“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首先,利用微課給學生播放了《我的1919》。影片中,中國代表顧維鈞據(jù)理力爭山東主權,他那句“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話語響徹云霄,義蓋云天。此時,學生也是義憤填膺。于是,筆者讓學生高呼三遍“中國不能失去山東”,然后,進行提問:“巴黎和會上中國主權究竟怎么樣了?”最后,及時補充道:“中國的外交失敗了!日本攫取了山東的一切特權!祖國的大好河山淪喪了,國家就要滅亡了。此時此刻,作為熱血男兒,我們該怎么辦?”學生自然而然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一切反動派!”通過微課這種方式,筆者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震撼了學生的心靈,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微課實現(xiàn)文史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與語文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學習語文,就得了解歷史知識,否則無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立場,無法理解作品的主題內涵。而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比如,《隆中對》這篇文章,就是歷史知識的文學化表現(xiàn),是學習歷史知識很好的范本。文中諸葛亮 “未出茅廬而天下三分”的智慧光芒,劉備“凡三往乃見”的禮賢下士,孫權“已歷三世”的勵精圖治等,無不激勵著學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好材料。在學習“貞觀之治”一課時,筆者利用微課將文中的黑體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顯示在屏幕上,首先,讓學生熟讀幾遍并背誦。然后,圍繞這句話,繼續(xù)利用微課展示教學內容:這句話是誰說的?它的含義是什么?有沒有什么背景?前兩個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完整,第三個問題,學生就不好回答了。最后,利用微課展示探討結果,并提問:李世民汲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后,他在政治、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義?這樣做,在深化學生理解的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插圖描述歷史,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歷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如果能將這些插圖用微課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描述圖中的內容,就能加深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除了利用教材上的插圖,筆者還從網(wǎng)上搜集了一些,形成系列圖片,并讓學生逐一描述。在圖片的幫助下,學生將整個南京大屠殺的過程敘述了下來。又如,在講到中國書法、繪畫成就時,筆者借助插圖讓學生重點描述本土著名書法家張芝。張芝,生年不詳,大約去世于公元192年,敦煌酒泉郡人,東漢書法家,擅長草書,有“草圣”之稱等。通過插圖描述,學生加深了對這位歷史人物的直觀印象。
四、利用微課學習鄉(xiāng)土歷史,了解、傳承地方文化
學習歷史,不一定要由教師在講臺上扯開嗓子講,學生坐在下面一本正經地聽,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描述歷史,了解歷史,這對他們歷史知識的儲備是大有幫助的。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而且還應當了解鄉(xiāng)土歷史。筆者所在的高臺縣,境內有多處歷史文化遺址,如,駱駝城遺址曾是北涼古都所在地;高臺烈士陵園是紅西路軍浴血高臺譜寫悲壯歷史的見證。高臺縣教體局編寫的地方教材《北涼古都駱駝城》,是了解高臺歷史的上佳讀物。另外,還有《走進正義峽》《西路軍魂》,講述了高臺縣的歷史沿革、歷史人物故事、風景名勝、民俗物產及民間藝術等。筆者利用微課,讓學生詳細了解這些鄉(xiāng)土歷史,從而使縣域歷史文化之花綻放光彩。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