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翼
外公家住靈壽縣城西北郊松陽河畔的武凡同村。村子依嶺傍水,已有幾百年歷史。春華秋實、夏雨冬雪的尋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了遠近聞名的民間藝術“高蹺馬”。2007年,“武凡同高蹺馬”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自記事以來,每年寒暑假我都會被送到外公家度過,一半是因為爸媽工作忙無暇顧及我,一半是因為村子里有一群孩子做伴玩耍,還有高蹺馬可以看。至今,外公給我和表弟做的兒童版小高蹺還保留完好,我對高蹺馬的認識,便緣于這兒時的記憶和外公的講述。
據(jù)傳說,大約在清光緒年間,村里的一位尹姓老者把武凡同很早便有的“踩高蹺”和在鄰縣廟會上看到的“跑竹馬”結合起來,腳踩高蹺,身系竹馬進行表演,俗稱“踩著高蹺唱大戲”。這在當時民間藝術表演沒有專門舞臺、平地打場子就開耍的年代,既新穎又便于人們仰頭就能觀望到,深受百姓喜愛。隨后幾十年間“武凡同高蹺馬”這一民間藝術享譽一方,成為當時方圓幾十里廟會、祭祀和正月十五的保留劇目,演出足跡遠至平山、行唐、正定等地。
農(nóng)村的冬天,萬物歸倉,勞作了大半年的人們,終于有了一段閑在時光。太陽早早落山,冬夜漫漫,演出方陣中的樂隊、秧歌隊、扇鼓隊、高蹺隊便湊在村大隊門口或小學操場開始排練,樂此不疲?!案哕E馬”對演員的要求最高,要有過硬的腿上功夫和矯健身手,全是青壯年小伙子參加,腳踩離地約60厘米的高蹺從扶著墻根走到行走自如,再到“耍絕活兒”,那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就這樣,中老年樂隊、少女秧歌、兒童扇鼓、青壯年高蹺在日復一日地磨合中達到默契,為出場表演做準備。村子里小到五歲,上至七十,男女老少總動員,廣泛參與,單說我們家,外公踩過高蹺,舅舅打過扇鼓,媽媽扭過秧歌。一代代一年年,家家戶戶都有人參演。每晚的排練時間,整個村子里的人都會來場地旁看熱鬧,孩子們更是人來瘋,墻頭上、土堆上都是孩子們嘻笑的身影,練的練,看的看,這寒冷冬日成為村子里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jié)。
蟄伏排練一個冬天,終于等到一展身手,正月初五到十四,“武凡同高蹺馬”演出方陣,浩浩蕩蕩一百余人,全部著盛裝走鎮(zhèn)串鄉(xiāng)表演,忙得不亦樂乎。在重多的演出場次中,最令人興奮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在縣城的文化大匯演,演出規(guī)模最大,觀看人數(shù)最多,場面最是熱烈奔放。
節(jié)日當天,在縣城里的幾處開闊地匯聚了很多表演隊伍,前面的隊伍演出完后面的上,輪流表演?!拔浞餐哕E隊”遠近聞名,慕名而來的人一路追隨,屆時領隊一行人用“三節(jié)棍”開場,人群后退圍成大圓圈,表演方隊人馬各就各位,總領隊一聲哨響,樂隊開奏,表演正式開始。樂隊以大鼓領奏,鐃、鑼、小鑼、镲協(xié)奏,曲目以武樂為主,聲勢浩大,節(jié)奏明快,時而鏗鏘有力,時而詼諧幽默,錯疊有序,優(yōu)美動聽;少女秧歌隊走在方陣最前方,一身紅裝,頭扎綠綢花,手執(zhí)紅綢扇,紅紅火火的秧歌舞步扭起來,表演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三月三》等傳統(tǒng)甜美歌曲改編的舞蹈。兒童扇鼓隊,伴著樂曲,手中的小小扇鼓在舉眉彎腰間變著樣地耍,滿臉認真,卻又稚氣未脫,煞是惹人喜愛。最后面是高蹺隊,分兩列縱隊,男女扮相各一隊,伴隨著鼓樂節(jié)奏,在行進中完成“串夾”“長蟲倒脫皮”“走八字”“掛單”“雙環(huán)”等動作花樣表演;壓軸表演“高蹺馬”。
八匹高蹺馬一字排開,嘶鳴而出,猶如一副活靈活現(xiàn)的“高蹺八駿”,每組均由駕馬人和趕馬人成對完成表演,每個演員都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了高蹺馬上,表演風格也迥然不同,有的桀驁不馴,有的成熟內斂,有的飄逸瀟灑,有的穩(wěn)重大氣,有的個性張揚,有的溫文爾雅。故事情節(jié)緊扣時代主題不斷創(chuàng)新,清末到抗戰(zhàn)時期,是男駕馬女趕馬,表達的是“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后演變?yōu)榕{馬男趕馬,演繹的是“郎送媳婦回娘家”,延續(xù)至今。
先是趕馬人將“馬”趕至門口,馬見人多不愿出門,經(jīng)趕馬人多方努力才將馬拉出院門,稱之“過街”;隨后“磕腿圓場”,打開場子;再到“過牌樓”,馬遇見紅牌樓驚叫,前蹄騰空;緊接著“驚馬”“攔馬”“伏馬”等一連串動作隨之展開。
駕馬人有前行步、轉彎提尾、驚馬、伏馬等動作,趕馬人有趕馬、磕腿、抓韁拉馬、領馬、攔馬等動作,這其中以“蹬臉盆”這一連串動作最具功力,表現(xiàn)的是趕馬人與驚馬搏斗的場面,這時駕馬人將馬頭揚起,馬后坐、嘶叫,趕馬人嘴咬韁繩,右手高于頭上做敬禮式,左手握鞭放于身后下方,身體側后仰45度,與駕馬人成一斜線,二人繞著馬頭同時向一個方向翻身,旋轉,形成的姿態(tài)呈臉盆狀。這些動作含有一定的武術特技,場面驚險刺激,激烈奔放。激情高漲的人群把現(xiàn)場圍得水泄不通,每一個高難度轉身都讓觀眾捏著一把汗,掌聲、喝彩聲不絕于耳。這一場表演盛會,為一方百姓送上了一道民俗文化大餐。
當時,高蹺馬還有“金梧桐”的美譽,每年正月十五前的串村走街表演,讓方陣中的小伙子出盡了風頭,駕馬的青年扮相俊朗,英姿颯爽,耍馬的風趣幽默,盡顯風采,著實受到很多少女青睞,因高蹺結下良緣的情侶不在少數(shù),留下一段段佳話。
一百多年來,“武凡同高蹺馬”的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用滿腔熱情守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這一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七代。期間也經(jīng)歷不少周折,曾因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場火災使所有表演道具付之一炬,損失嚴重,村民自費湊錢出力置辦新裝備;近些年,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奔小康,孩子們學業(yè)繁重,因人員組成、排練時間等因素制約,曾一度停演;現(xiàn)在經(jīng)過縣文化部門支持,“高蹺馬”節(jié)目被再度挖掘又開始復出,但早已不見當年的紅火,且隨著掌握這一高超技藝的老一輩人才逐年減少,傳承人員青黃不接,這項民間藝術正在瀕臨失傳危機。
唐朝名臣魏征曾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彼?,文化傳承是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失去了從民族基因里淌出的文化源泉,藝術的表現(xiàn)就會成為精神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期待武凡同高蹺馬的繼續(xù)流傳,因為它早已成為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一縷鄉(xiāng)愁。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