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林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論孔子的旅游理想、現(xiàn)實選擇及其歷史影響※
陳國林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章主要研究孔子的旅游價值觀及其形成的旅游文化內(nèi)涵,從文獻中關(guān)于孔子較為分散的記載入手,論述了孔子旅游理想“游于藝”的核心內(nèi)涵,并分別從倫理、為政、修身三個方面分析了孔子對旅游的現(xiàn)實選擇、原因及其對中國旅游文化的深遠影響,對孔子的近游觀、山水比德說及游必有方的旅游動機正當性進行了深入闡述。
孔子;旅游理想;現(xiàn)實選擇
研究中國旅游文化,孔子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孔子對旅游的態(tài)度及認識,對后世形成了極大影響,不過這種影響主要是基于儒家文化理念對旅游的影響,而不是孔子本人的旅游實踐對旅游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旅游的理想及其現(xiàn)實選擇客觀地厘清關(guān)于孔子旅游文化現(xiàn)象的歷史內(nèi)涵。
這里所問的,不是孔子關(guān)于為政治國的理想,而是他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筆者以為答案是肯定的。《論語·公冶長》記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很多學者把這段文字解讀的重點放在了子路身上,當然這一段確實突出了子路勇而當前、勇而少智的性格特征。但一定要注意,孔子所說的“好勇過我”,是把自己作為子路的比較對象??鬃拥暮糜掠质鞘裁茨??“乘桴浮于海”怎么在孔子自我的敘述中就成了“好勇”了呢?“乘桴浮于?!笔沁h離人群、獨自漂游于海上,其實就是遠離當時的現(xiàn)實,自己找一個清靜之地。在孔子看來,“乘桴浮于?!北緛砭托枰職?,而儒家入世的現(xiàn)實態(tài)度,異于當時避世的隱者,因此這就需要更大的勇氣了,自己當時所說,只是一時沖動的氣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勇敢。但顯然子路并沒有領會到孔子的這一層意思,故孔子批評他“無所取材”。從這段話,我們其實可以窺見孔子旅游理想的一些端倪。
如果孔子有他自己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那這個理想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可以從《論語·侍坐章》得到解答,《侍坐章》是孔子旅游理想的生動寫照?!妒套隆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師徒之間展開對話,曾皙有一段流傳后世的妙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笨鬃勇牶筻叭粐@曰:“吾與點也?!笨鬃硬]有否定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回答,因為他們所說的也都是治國安邦之法?!叭诱叱?,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在這里特別指出這是在談論理想。并說:“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除了對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外,對于他們的理想也是認可的,只不過特別認同曾晳的理想而已。
這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文字,同時也是一段關(guān)于暮春出游的敘寫。暮春者,農(nóng)歷三月之謂也,春種已過,農(nóng)事稍閑,又值春意生發(fā),正是春游時節(jié)。春服者,鮮亮之服也。關(guān)于“風乎舞雩”中的“舞雩”,一般注釋為舞雩臺的地名,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1]137、傅佩榮先生的《論語300講》[2]都持此見。這句話的含義也被解釋為在舞雩臺這個地方吹吹風。李零先生雖然也持同樣的見解,但同時又補充說,雩是祈雨的祭祀,舞雩是用跳舞的方式祈雨[3]。筆者認為這個補充恰是正解,“風乎舞雩”就是隨風起舞、祈求風調(diào)雨順。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論及《侍坐章》時說:“政治的目的,不過在求富強康樂,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大同世界中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盵4]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種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其實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孔子的理想社會中,旅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蛘哒f,孔子的社會理想也包含著他對于旅游的理想。
《論語·述而》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里有一個“游”的內(nèi)涵。我們注意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有先后順序的,而“游于藝”正好列于最后。是它不重要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它作為道、德、仁的結(jié)果,應該列于最后。這句話是講道、德、仁、藝的次第關(guān)系的。
“游于藝”的“藝”,多數(shù)學者都解釋為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內(nèi)容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先秦時代的六種技藝,“游于藝”的“游”,在此只能解釋為游學之“游”。但這樣理解有一點問題,為什么孔子說“游于藝”,而不說“學于藝”呢?如果是“六藝”,用“游”字就難以理解,因為游有漂流不定之意,這是不利于學的。其實,“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真正意思,就是道、德、仁這些美好的思想與修行,需要君子努力實現(xiàn)于普通生活之中,以使百姓之于生活,就如同于詩意之中的旅游。
這個“游”的內(nèi)涵,在《侍坐章》中有充分的表現(xiàn)。聯(lián)系一下《侍坐章》中曾晳作答之前的情景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我們就能充分理解,曾晳的回答正好切合了孔子“游于藝”的思想。曾晳所描繪的浴、舞、詠都是藝的具體形態(tài),“游于藝”就是生活于詩意之中?!墩撜Z》的體例,一般都比較短小、精練,而唯獨《侍坐章》不僅詳盡,篇幅還較長。這表明《侍坐章》在整個《論語》中實在是占了重要位置的。筆者認為,就是因為這一段文字,正是特別說明孔子“游于藝”的思想內(nèi)涵的。
如果孔子有他自己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那么我們對孔子之游可能需要重新認識了。因為這至少說明,孔子對于旅游的認知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但有一些研究者研究孔子的旅游,冠之以“孔子的旅游理論”。其實無論從《論語》等孔門弟子著述來看,還是從司馬遷等人的歷史記載來看,說孔子創(chuàng)立了他自己關(guān)于旅游的理論,我認為言過其實。其實這些所謂的理論都是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總結(jié)出來加在這位圣人身上的。
但孔子確實是有他自己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的。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其實也是他關(guān)于未來生活的理想,這就是曾晳所描繪的生活景象??鬃訉@種生活景象不僅是贊美的,也是向往的,故當他聽曾晳說完自己的志向后,要喟然而嘆了。在這里,我們可以確定,在孔子看來,旅游是關(guān)于未來的生活圖景,或者說,未來美好的生活圖景一定與游相關(guān)。
《周易》有一旅卦,卦辭曰:“旅:小亨。旅貞吉?!笨鬃油砟晗病兑住罚瑸槠渥鱾?,是為《易傳》。孔子雖然有自己關(guān)于旅游的理想,但孔子本質(zhì)上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對于旅游的態(tài)度,孔子明顯繼承了《周易》的精神,因此,孔子對旅游采取了十分慎重、務實的態(tài)度。有研究者認為:“孔子不僅是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而且也是古代知識分子中唯一以垂暮之年游說長征不息的旅行家?!盵5]
孔子是十分重視人倫之理的,人倫之理就是孔子的治國之禮,而其中“孝”則是這種人倫之禮的起點和核心。在《論語》中,對“孝”的論述多而且重,如《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薄靶┮舱?,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的觀念中,對旅游影響最大的倫理內(nèi)涵就是“孝”。
《論語·為政》較為集中地闡述了孝的內(nèi)涵,其中記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這句看似與旅游無關(guān),但卻從心態(tài)上制約了儒家對旅游的認識和選擇。古代旅行不易,兒子遠游最讓父母擔心,這被孔子視為與孝相違的事情??鬃訉β糜位趥惱碜龀龅默F(xiàn)實選擇,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此外,《禮記·曲禮》說:“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是不遠游,“游必有方”“游必有?!笔且环N無奈的選擇。這種無奈的旅行就是中國古代社會旅行現(xiàn)實條件的真實反映,這個“一定的去處”所包含的父母之憂成了游子遠游時的精神負擔。這是儒家文化將人的旅行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對旅游做出的價值判斷。同時,古代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也沒有給多數(shù)人的旅行提供現(xiàn)實條件。因此可以說,正是現(xiàn)實的條件和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文化,使孔子對旅游持一種保守、審慎的態(tài)度。
《論語·憲問》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边@與“父母在、不遠游”看似矛盾,其實是一致的,都表達了孔子出于慎重的態(tài)度對旅游的現(xiàn)實選擇??鬃诱f:“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本尤绻裟钹l(xiāng)土,沒有遠大志向,當然就不是君子了,因為這樣的君子注定沒有天下的擔當。孔子的這個觀念,與其說肯定了旅游的必要性,不如說從為政的角度闡明了旅游的價值。簡而言之,如果說純粹的外出觀光與對父母的孝道產(chǎn)生沖突應該采取“父母在、不遠游”的態(tài)度,那么,出于以天下為己任的治國理政需要,旅行也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朱熹《四書集注》說:“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東,則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6]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中也將“游必有方”中的“方”字譯為“一定的去處”[1]43,“方”有“方向、方位”的意項,“一定的去處”這個解釋可能是由此而來的。通則通矣,但不一定符合孔子本意。從孔子本意說,唯孝為大,哪怕有一定的去處,如果沒有什么正當?shù)睦碛桑@個“游必有方”也是不成立的。這個“方”字一定與志向有關(guān)?!吨芤住防へ粤呢侈o為“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其“方”的意思即是“方正”之意。孔子在《文言》中解釋“直方大”的含義中說:“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他在《象》中為《周易》的恒卦闡釋也有“君子以產(chǎn)不易以方”之句,其“方”均是“方正”“正道”之意。[7]因此筆者以為,這個“方”字理解為“正當?shù)睦碛珊瓦h大的志向”更切合原意。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孔子對旅游的認識,基于倫理的現(xiàn)實選擇與基于為政的現(xiàn)實選擇,其本質(zhì)是相通的。君子以孝為本,也要擔當天下大義,如果孝義不能兩全,游必有方、游必有常則是更具合理性的現(xiàn)實選擇。
從為政的角度,孔子還十分注重旅游動機的正當性,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印證了筆者對“游必有方”的見解。《論語·八佾》中述及季氏有一段關(guān)于旅游的文字,曰:“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釉唬骸畣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在春秋時代,泰山之旅,只有天子與諸侯可以登泰山以祭天,諸侯以下不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林放為魯人,曾問禮于孔子,按楊伯峻先生的注釋,“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的含義是詰問“泰山之神難道還不如林放知禮嗎,居然會接受季氏之旅”。季氏旅于泰山是對禮的僭越,為孔子所反對。
《論語·學而》說:“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笨鬃又苡蔚矫恳粋€地方,都要了解其為政的實情。我們必須理解,對于今天的旅游,可以是與政治毫不相干的休閑體驗,但在春秋時期,旅游還遠沒有發(fā)展為心情放松的休憩,禮樂崩壞的局面使君子沒有更多的閑暇和心情去觀光。《禮記·禮運》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對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释鈶舳婚]。是謂大同?!钡切枰⒁猓@段話有一個背景:“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盵8]這段為政之道,正是在游觀的過程中言說的,可以想見,孔子之游,心中常常揣著為政理想與抱負。
以上可以看出,為政是孔子對旅游做出現(xiàn)實選擇非常重要的一個依據(jù),也是孔子在旅行過程中高度關(guān)注的內(nèi)容。
莊子見物而齊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作逍遙之游,將游覽導向了想象世界;而孔子則睹物以思人,將游覽導向了他所主張的君子人格。這其實也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世界、借旅游以完善人格的選擇,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旅游觀深受其君子學說和入世思想的影響??鬃釉f:“歲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看到松柏,想到的是其耐寒的品質(zhì),并聯(lián)系到堅守困境的自身修為。因此對于孔子來講,旅游其實就是一個修身的過程,或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于孔子而言,最有價值的學習其實就是修身。
當然,從修身的角度講旅游,對后世影響深遠者,莫過于后世所稱的“山水比德說”。 “山水比德說”源自《論語·雍也》,全文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敝钦吆我詷匪??智者應當如水一樣,虛心向下,循道而行,不拘一格,以柔克剛,水能解決問題,這是智者之樂;仁者何以樂山呢?仁者應當不動如山,長而久之則顯厚重與高大,仁者在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時,要學會堅守內(nèi)心之仁,這種樂,正如《論語》中所描述的顏回之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币虼酥钦呤庆`動活潑的,仁者是安靜內(nèi)斂的,知者是快樂的,仁者是長壽的。其實要理解這段話,還可參看《論語·子罕》中的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無憂”,智者不惑于外,仁者無憂于內(nèi),智者不惑故快樂,仁者無憂故長壽。山水比德說其實開啟了中國旅游文化對山水的關(guān)注,將自然山水升華為人文內(nèi)涵,這種內(nèi)涵的主旨就是君子人格的修養(yǎng)??鬃酉矚g而且善于在觀覽自然景物時將其內(nèi)化為修養(yǎng)。據(jù)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巻五十八載:“《琴操》曰:《猗蘭操》,孔子所作??鬃託v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wèi)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酥管嚕俟闹?,自傷不逢時,托辭于香蘭云。”[9]這種游覽觀景而自省于修養(yǎng)的觀光方式在以后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影響至今。
山水比德說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觀乎自然、歸于人文的旅游文化觀。按儒家的旅游文化觀,旅行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生修養(yǎng)的過程??鬃蛹捌淙寮覍β糜蔚奈淖钟浭鲭m然并不集中,但基本闡明了關(guān)于旅游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道仁義的主要內(nèi)涵和教化天下的重要作用,實質(zhì)上為中國的旅游文化定下了基調(diào)。這個旅游文化的基調(diào)對中國旅游的影響至今未曾斷絕,自孔子以降,君子人格就是旅行觀賞的重要坐標。從屈原的香草美人,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蘭竹菊的人格化,無一不是對這一深厚的旅游文化傳統(tǒng)的發(fā)展與傳承。翻開今天論述中國旅游文化的著述,孔子的山水比德說已經(jīng)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論題,已經(jīng)成為中國旅游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比德的對象也由山水延及到花草樹木等更為廣泛的自然景物。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旅游只重休閑性、忽視修身是具有極大啟示意義的。今天,我們看待梅蘭竹菊這些花草,依然應該看到中國旅游文化中的君子人格。
馬勇在《中國旅游文化史論綱》中將孔子的旅游觀梳理為近游觀、遠游觀和比德說三個主要內(nèi)涵[10],究其實質(zhì),近游觀就是基于儒家倫理形成的旅游價值觀,遠游觀則是基于儒家為政治國及天下?lián)斝纬傻穆糜蝺r值觀,比德說所對應的則是儒家修身與君子人格的價值理念。其實,以上的區(qū)別也是人為的,對于孔子而言,倫理、修身、為政(包括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相互聯(lián)系的幾個方面,很難截然分開。誠如《大學》所言,修齊治平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完整體系。因此,從倫理、為政、修身三個方面形成的旅游價值觀,其實質(zhì)也是內(nèi)涵相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也正是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旅游價值所在。
孔子生活的時代,旅游已經(jīng)成為一個可以觀察的社會現(xiàn)象,但并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那是一個戰(zhàn)火不熄、禮崩樂壞的時代,普遍的、自覺的旅游并不是歷史真實??鬃幼约褐苡瘟袊鴶?shù)次歷險,他自己也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本C合考察,對于旅游,孔子其實一直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中矛盾著,矛盾的最后結(jié)果,是他做出了傾向于現(xiàn)實的選擇,這種選擇的矛盾,就像他內(nèi)心深處仕與隱的矛盾一樣。作為入世的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這樣的選擇自然在情理之中。重要的是,這種現(xiàn)實選擇形成了中國古代旅游一種重要的人文傳統(tǒng),影響一直持續(xù)到今天??鬃与m然不是一位自覺的旅行家,但其關(guān)于旅行的認識對后世的旅游文化及價值觀影響深遠?;究梢詳喽ǎ鬃雨P(guān)于旅游的認識與觀念在以后的求仕之旅、游學之旅和宦游之旅中不斷得以發(fā)揚,從而形成了中國旅游文化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和一種典型的旅游文化類型。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傅佩榮.論語300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1:325.
[3]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19.
[4]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528.
[5]王淑良.中國旅游史(古代部分)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80.
[6]朱熹.四書集注 [M].長沙:岳麓書社,1985:98.
[7]楊天才,張善文.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31,41,292.
[8]于涌,樊偉峻,付林鵬.禮記[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97.
[9]郭茂倩.樂府詩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79:839.
[10]馬勇,余冬林,周霄.中國旅游文化史綱[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69.
OnConfucius’IdeologyonTravelling,HisChoiceinRealityandTheirHistoricInfluence
CHENGuolin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Sichua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Confucius’ values on travelling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developed from them.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the analysis explores the core of his ideology on travelling, his choice in reality and the reasons for his cho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hics, politics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his choice on China’s tourism culture is also expounded, including his philosophy on not travelling far, comparing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human virtues, and having known destinations.
Confucius; ideology on travelling; choice in reality
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中國旅游文化的類型及應用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6ZS037。
陳國林,男,四川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旅游文化、旅游文學。
F590
A
2095-7211(2018)01-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