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彪 梁 曉 王 星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國金礦資源儲量巨大,主要以低品位難處理金礦為主,約占總儲量的40%。難處理金礦主要包括微細粒嵌布金礦、含碳金礦、含硫金礦、高砷金礦等[1-3],合理開發(fā)利用該類金礦石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和社會價值。含砷金礦常見的伴生組分中C、As等雜質(zhì)含量過高,傳統(tǒng)技術難以獲得較為理想的金回收效果。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有預處理浸出法和強化氰化浸出法,實際工業(yè)應用較多的是氰化浸出和浮選法[4-5]。
某含砷金礦石碳、硫含量均較高,嵌布粒度細,并伴生有價元素銀。合理開發(fā)利用該礦石,進行選礦試驗。
某含砷金礦石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見表1,金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
表1 礦石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 %
注:Au、Ag 含量單位為g/t。
表2 礦石金物相分析結果
由表1、表2可知,礦石中金是主要可回收的有價元素,品位4.21 g/t,伴生有價元素銀可綜合回收,有害元素主要為砷和碳,含量分別為0.82%、0.85%;金主要以硫化物包裹和裸露金的形式存在,礦石屬高硫高砷含碳微細粒難處理金礦石。
該金礦石金屬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銀金礦、硫銻鉛銀礦、黃鐵礦,其次為毒砂、雄黃、雌黃、褐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方解石、高嶺石、無定形碳等。
自然金、銀金礦主要呈細粒、微細粒單體產(chǎn)出,金礦物嵌布在黃鐵礦與石英、絹云母等脈石礦物連生體中。礦石中約50%的金以次顯微金或不可見金形式存在,載金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約55%的黃鐵礦嵌布粒度小于0.074 mm,約30%小于0.020 mm,約20%小于0.010 mm,會對金的回收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由該金礦石性質(zhì)可知,加強對細粒及微粒黃鐵礦的回收是提高金回收率的關鍵。分別采用氰化浸出、浮選等工藝對該金礦石進行選礦試驗。
2.1.1 直接氰化浸出試驗
合理的磨礦細度和浸出條件是獲得良好試驗指標的關鍵,因此在pH=11.5、礦漿濃度33%、底炭密度20 g/L、浸出時間48 h的條件下,分別進行磨礦細度、浸出劑氰化鈉用量條件試驗。直接氰化浸出試驗流程見圖1。
圖1 直接浸出試驗原則流程
2.1.1.1 磨礦細度試驗
在氰化鈉用量8 kg/t的條件下進行磨礦細度條件試驗,結果見表圖2。
圖2 磨礦細度條件試驗結果
從圖2可以看出,磨礦細度對金浸出率影響較大。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大,金浸出率先快速上升后趨于平緩,因此確定磨礦細度為-0.038 mm90%。
2.1.1.2 氰化鈉用量試驗
在磨礦細度-0.038 mm 90%的條件下進行氰化鈉用量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氰化鈉用量試驗結果
從圖3可知,隨著氰化鈉用量的增加,Au浸出率逐漸增大,氰化鈉用量為6 kg/t時,浸出效果最佳,浸出率達到46.56%,繼續(xù)增加氰化鈉用量,Au浸出率趨于穩(wěn)定??傮w來看,直接氰化浸出效果不佳。
2.1.2 預處理—氰化浸出試驗
為進一步提高金浸出率,在直接浸出的基礎上增加預處理環(huán)節(jié),進行預處理—氰化浸出試驗。在預處理溫度80 ℃、礦漿濃度40%、預處理時間6 h的條件下,進行預處理劑A用量試驗。試驗流程見圖4,結果見表3。
圖4 預處理氰化浸出試驗流程
A用量/(kg/t)原礦金品位/(g/t)浸渣金品位/(g/t)金浸出率/%804.211.2071.501004.211.2171.251204.211.3667.701404.211.3468.17
從表3可知,隨著預處理劑A用量的增加,預處理—氰化浸出流程中金浸出率逐漸增加。用量為100 kg/t時,對應的金浸出率達71.25%;繼續(xù)增加用量,浸出效果趨于穩(wěn)定。但預處理—氰化浸出流程金總浸出率較低,因此采用浮選—尾礦氰化浸出工藝對該礦石進行金回收試驗。
2.2.1 浮選試驗
2.2.1.1 磨礦細度試驗
由于礦石黃鐵礦嵌布粒度較細,磨礦不充分時單體解離度較差,浮選時金易損失于尾礦中。為考查磨礦細度對選別指標的影響,進行磨礦細度試驗。一段磨礦細度試驗流程見圖5,一段磨礦不同細度下黃鐵礦解離情況見表4,一段磨礦細度試驗結果見表5。
圖5 一段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表4 不同一段磨礦細度下黃鐵礦解離情況 %
表5 一段磨礦細度試驗粗精礦指標
由表4、表5可以看出,在一段磨礦不同磨礦細度下,黃鐵礦單體解離度均較低。隨著一段磨礦細度的增大,金回收率呈增加趨勢。當磨礦細度-0.074 mm含量超過90%時,金回收率增加幅度不大,因此確定一段磨礦細度-0.074 mm 90%;此時黃鐵礦單體解離度僅53.68%,金回收率僅56.14%,不利于金的浮選回收,因此需對粗選尾礦進行再磨。
二段磨礦細度試驗流程見圖6,結果見表6。
圖6 二段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磨礦細度(-0.038mm)/%產(chǎn)品產(chǎn)率/%金品位/(g/t)回收率/%74粗精礦120.6411.9257.19粗精礦29.145.1710.9886粗精礦120.5311.9657.21粗精礦214.095.1516.9093粗精礦120.1412.2057.35粗精礦215.665.0718.5397粗精礦120.3112.0057.25粗精礦216.124.9418.71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二段磨礦細度的增大,金回收率呈增加趨勢。當磨礦細度-0.038 mm含量超過93%時,金回收率增加幅度不大,因此確定二段磨礦細度為-0.038 mm 93%。
2.2.1.2 浮選全流程試驗
在最佳磨礦細度下,優(yōu)化浮選藥劑制度和流程,進行浮選全流程試驗。流程見圖7,結果見表7。
表7 浮選全流程試驗結果
表7表明,一段磨礦—1粗3精2掃—二段磨礦—1粗3精2掃流程的閉路浮選試驗,可獲得金品位23.62 g/t、回收率67.22%的浮選金精礦(精礦1和精礦2合并),同時金精礦中銀品位為96 g/t、回收率81.60%,尾礦含金1.60 g/t、回收率32.78%。
2.2.2 浮選—預處理—氰化浸出全流程試驗
損失于浮選尾礦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毒砂等。其中黃鐵礦主要呈微粒與脈石呈貧連生體產(chǎn)出,有時呈微粒單體產(chǎn)出,產(chǎn)出粒度一般為-0.010 mm。尾礦中金的損失狀態(tài)主要為兩種:一是呈微粒與石英等脈石礦物連生或包裹于脈石礦物中;二是呈次顯微金或不可見金分散于黃鐵礦中,而黃鐵礦又多與石英等脈石礦物呈極貧連生體或包裹于其中產(chǎn)出,這部分金很難浮選回收。為提高金回收率,對尾礦中的金進行氰化浸出。浮選—預處理—氰化浸出全流程試驗結果如表8所示。
圖7 浮選工藝流程
表8 浮選—尾礦氰化預處理浸出流程閉路試驗結果
原礦浮選—浮選尾礦預處理—氰化浸出全流程試驗最終獲得了回收率67.22%、品位23.36 g/t的金精礦,回收率85.51%、含銀96 g/t,金浸出率23.36%,金總回收率達90.58%,效果理想。
(1)某含砷金礦石金品位4.21 g/t,含砷0.82%、含碳0.85%,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方解石等。金主要以硫化物包裹金和裸露金的形式存在,多為細粒、微細粒嵌布,黃鐵礦是主要的載金礦物。
(2)原礦采用直接氰化浸出工藝,浸出率僅46.56%;采用預處理—氰化浸出工藝,金浸出率可提高到71.25%,回收效果均不理想。
(3)原礦經(jīng)一段磨礦(-0.074 mm 90%)—1粗3精2掃—二段磨礦(-0.038 mm 93%)—1粗3精2掃閉路流程浮選,獲得金品位23.62 g/t、回收率67.22%的金精礦;浮選尾礦經(jīng)預處理—氰化浸出處理,金、銀浸出率分別為23.36%、3.91%,大大減少了金在浮選尾礦中的流失,金總回收率 90.58%,并伴隨回收品位96.00 g/t的銀精礦,銀總回收率85.51%。
(4)浮選—預處理—氰化浸出工藝選礦指標達到預期水平,且浮選成本較低,并有效回收了礦石中的銀,綜合效益較好。
[1] 王力軍,劉春謙.難處理金礦石預處理技術綜述[J].黃金,2000,21(1):38-45.
[2] 段東平,周 娥,陳思明,等.高砷硫金精礦提金研究[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12(1):39-41.
[3] 劉俊壯,黃萬撫.含高砷金礦浸金工藝研究現(xiàn)狀[J].現(xiàn)代礦業(yè),2010(10):26-30.
[4] 黃閏芝.高碳含砷難選金礦的選礦工藝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5] 溫勝來,周 源.浙江某金礦全泥氰化浸出試驗研究[J].濕法冶金,2012(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