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師范學院
中補短語是漢語句法重要的特點之一,它既反應了漢語的靈活性又反映了漢語的簡約性,漢語補語類型豐富而又復雜且語義指向多樣。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其最大的特點是黏著性,主要通過詞的形態(tài)變化體現,這一特點使得漢維語之間的相互表達存在很大差異。并且,維吾爾語中沒有補語這一語法成分,這也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為此本文探尋漢語中補短語維譯的方法與技巧,希望對學習維吾爾語的同學有所幫助。
由中心詞和在其之后起補充說明的詞組成的短語叫作中補短語。
在現代漢語各種句法中中補短語這一結構是個難點,關于漢語中補短語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主要是從語義關系來進行研究,而且所選取的角度也有不同。黃伯榮、廖序東在《現代漢語》中對如何斷定謂語動詞后面的成分是補語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表述,第一:看詞性,通過觀察中心語之后詞語的詞性來判斷。第二:看能回答什么樣的問題,能回答“怎么樣”、“多少次”、“多久”等問題的是補語。如:“他昨天干了十多個鐘頭”里的“十多個鐘頭”是補語。第三:用助詞“得”來進行判定補語。第四:看量詞的性質,由動量詞組成的數量詞組是數量補語。如:好書可多買幾本。劉月華的《趨向補語通釋》認為補語是位于動詞或形容詞之后進行補充說明的成份。雖然賓語也位于動詞之后,但兩者的區(qū)別是明顯的。賓語一般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多數為名詞性的;補語主要是對動作加以補充說明的,所以除數量補語外,大多數是非名詞性的。按照意義和結構特點把補語分為六類: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數量補語、介詞短語補語。張玉萍在《漢維語法對比》中提出漢語中補短語由中心語和補語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是中心語;后一部分補充說明前者,表示補充說明關系。按照性質來分可分為形容詞中補短語、動詞中補短語。戴慶廈的《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語法比較》認為漢語的粘合式中補短語結構是動語后不帶“得”字的形式,補語直接粘附在動語后。漢語的粘合式補語分為三類:一是介詞詞組(介詞和名詞),二是數量詞組,三是動詞、形容詞詞組。
中補短語也稱后補短語,由中心語和補語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補充或說明。一,主要是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性質、結果、可能或程度。例如:放整齊、做完、洗干凈。二,還可以補充說明動作發(fā)生的空間位置,例如:放在桌子上、記在腦子里、生于新疆。三,補充動作發(fā)生的時間或次數,例如:去了一趟,跑了一會。四、補語可根據有無“得”,“個”,“得個”區(qū)別有標志補語和無標志補語,例如:他笑得很不自然、整個把她襯托得秀氣動人、雨下個不停、叫了我一聲。
補語一般是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可以用來說明動作行為的結果、狀態(tài)、趨向、數量、時間、處所、可能性或者說明性狀的程度。
1、結果補語
表示因為動作行為導致的結果,結果補語常用形容詞,少數用動詞和動詞 短語,結果補語前不用助詞“得”。
例:曬干(形容詞) 叫醒我(動詞)
有些動詞要帶上補語才能帶賓語。
例如:他被打腫了眼睛。
2、程度補語
限于用“極、很”和虛義的“透、壞、死、慌、多”等,表示達到極點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詞短語“一些、一點”表示很輕的程度。中心語主要是性質形容詞,也可以用某些能加“很”的動詞。
例:心里痛快極了。(必須加“了”)
這攔河壩堅固得很。(必須加“得”)
把我樂壞了。
還是我去好一點。
3、情態(tài)補語
表示由動作、性狀而呈現出來的情態(tài),中心語和補語中間常用助詞“得”。
例如:去得快,來得猛。
4、趨向補語
表示事物隨動作而移動的方向,都用趨向動詞充當。
例如:他跳上了車子。
江岸和江心閃起了航標燈。
5、數量補語
有一種是動量補語;
例如:看了幾遍
另外一種是時量補語;
例如:住了三天
或者表示動作實現以后所經歷的整段時間;
例如:成立了五年了。
6、介詞補語
多用介詞短語來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包括表示動作的終止地點。
例如:這事就出在1949年。
兩個小伙子走向海邊。
7、可能補語
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可能補語有兩種,一種是由“得”或“不得”充當,表示有無可能進行。
例如:這東西曬得曬不得。
漢語中補短語在維吾爾語中的表達通過以下幾種形式。
例如:
這件衣服漂亮的很。
事情辦得很漂亮
(1)用副詞來代替補語部分,例如:
這事真把我難住了。
漢語中的“住”被翻譯為,是副詞充當狀語代替漢語中的補語。
(2)省譯,例如:
我猜著了。
漢語中的“著”字被省略,用動詞過去式表示。
(3)用維吾爾語中的助動詞來表示,例如:
湯喝完了。
漢語中的“完”被譯為了,維吾爾語中用助動詞代替漢語中的結果補語。
(1)可完全對應翻譯,例如:
前面跑來了一個小孩。
(2)借助具有趨向意義的助動詞來表達,例如:
他從馬上摔下來了。
(3)借助具有重復意義的助動詞來表達,例如:
老鼠在屋里跑來跑去。
(1)數量短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謂語,例如:
重復了好幾遍。
(2)當漢語數量補語表示時間間隔時,在維吾爾語中要用“目的副動詞+”的形式來表達,例如:
這支筆我用了3年。
(3)也可以借助副詞來表達,例如:
他打了我一拳。
(1)當漢語的可能補語為“得、不+結果補語”,“得、不+了”的形式時,補語在維吾爾語中是由“動詞+時態(tài)”或動詞能動式來表達的。例如:
他連字都認不出來。
(2)漢語的可能補語為“得、不得”形式時,在維吾爾語中的表達形式為:“向格+、向格+”。例如:
這種蘑菇吃不得。
(1)漢語狀態(tài)補語在維吾爾語中一般用形容詞作狀語或動詞謂語來表達,例如:
他總是睡得很晚。
他的字寫得很瀟灑。
(2)漢語描述施動者的狀態(tài)補語,在維吾爾語中一般用帶從格的形動詞來表達,例如:
他羞得跑掉了。
漢語介詞短語補語在維吾爾語中的表達一般是用“名詞+方位詞+時位格+謂詞”來表達,例如:
喀什坐落于塔里木盆地南面。
通過以上例句可以得知:(1)維吾爾語中一般用狀語、動詞謂語或是助動詞對漢語補語進行對應表達。(2)維吾爾語中一般是用狀語、動詞謂語、助動詞、連動式或體詞加格作賓語對漢語中的結果補語進行對應表達。(3)維吾爾語中用趨向動詞作助動詞對漢語的趨向補語“來、去”進行對應表達;有些動詞含有漢語趨向補語的意思,所以用動詞。(4)漢語的數量補語有表示動作行為的次數的,形容詞之后有動詞時,該形容詞兼動詞用;這時維吾爾語中一般用數量詞來作狀語與之對應;漢語的數量補語中有比較的意思時,則維吾爾語就用數量詞作狀語來表示。(5)漢語的可能補語有三種形式:A類“得、不+結果補語”;B類“得、不+了”;C類“得、不得”。用維吾爾語對A類進行對應表達時一般用動詞的能動式與之對應;漢語可能補語中的C類在維吾爾語中的表達形式為:“向格+、向格+”。(6)維吾爾語中用形容詞作狀語或動詞謂語來表示漢語中的狀態(tài)補語;其次維吾爾語中還用帶從格的形動詞與漢語的狀態(tài)補語相對應。(7)漢語介詞短語補語在維吾爾語中一般是用“名詞+方位詞+時位格+謂詞”的結構形式來表達。
注釋
:①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3.
②劉月華.趨向補語通譯[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88.
③張玉萍.漢維語法對比[M].烏魯木齊:人民出版社,1999:187.
④戴慶廈,胡素華.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語法比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陳世民.漢維翻譯教程[M].烏魯木齊: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