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平
“大西北的冬季來得特別早,才11月初,寒風裹挾著雪片呼嘯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鉆臺上結著厚實的冰凌。井架矗立,鉆盤飛轉,鉆井工人不顧身上被噴灑著斑斑駁駁的泥漿,用力地甩動著大鉗,撞擊出一陣陣清脆的響聲。這聲音和著‘茫?;脑⒕堋^戴鋁盔走天涯’‘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聲,回蕩在空曠的戈壁?!蹦嵌螝v盡艱辛的日子,在原石油工業(yè)部副部長秦文彩的言語里卻平添了幾分豪情。
“凡是有黑色原油涌動的地方,就有著石油師人不辭辛勞的足跡。”60年的風雨歲月,依然沒有沖淡這位耄耋老人心里最初的那份激動。說起共和國石油工業(yè)的開拓者——中國石油工程第一師來,語氣堅定有力。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一個令人無法忘懷的傳奇。
仲夏的陜南,雨后初晴。太陽從朵朵白云中間露出笑臉,將陽光灑向了古老的北校場上。高高的古閱兵臺上扎起了彩棚。由毛主席親自簽署的《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被鑲嵌在金黃色的大相框中,十分醒目地置于檢閱臺前。臺下軍陣威嚴,軍旗獵獵。8000子弟兵手握鋼槍,排成一列列方陣,精神抖擻地列隊接受檢閱。
閱兵儀式結束后,陜西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牛書申宣讀了由毛主席親自簽署的中央軍委命令?!拔遗鷾手袊嗣窠夥跑姷?9軍第57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zhàn)斗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zhàn)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zhàn)斗的武器,捍衛(wèi)祖國……”
宣讀完主席令后,首長大聲詢問:“同志們,你們準備好了嗎?”8000壯士的吼聲頓時驚天動地:準備好了!
這一天是1952年8月1日。就在這一天,在陜西古城漢中,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按照毛主席命令,整體改編為“中國石油師” ,從此開始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
“這是新中國的建設戰(zhàn)線正在召喚我們,雖然是一個全新的行業(yè),但是能為之奮斗和挑戰(zhàn),多令人自豪和憧憬。”回想起當年的往事,秦文彩依然很興奮?!笆蛶煹募尤?,為新中國的石油建設解了燃眉之急。”
事情還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當時一些資本主義列強,對新中國實行石油禁運,企圖用經濟封鎖把紅色中國扼殺在搖籃里。急欲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的新中國深知石油短缺的嚴重性。但是當時的全國石油職工只有1.1萬人。在僅有的700名技術干部中,石油地質工作者僅有20多人,鉆井工程師10余人,石油專業(yè)技術力量十分缺乏。要自力更生,可謂困難重重。
在中國石油工業(yè)最困難而國家又最急需石油的時刻,誰來挺起中國石油的脊梁?
時任燃料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的康世恩在愁腸百結中,想到了軍人。這正與中央領導的想法不謀而合。
1952年3月25日,康世恩給朱德總司令和燃料工業(yè)部陳郁部長寫了《關于調撥一個建制師擔任第一個五年計劃發(fā)展石油工業(yè)基本建設任務的報告》,請求部隊支援。報告一層層地遞交上去,4月7日,周總理就在這份請示報告上明確批示:“即將西北建筑工程師撥作此用。周恩來。”從康世恩在西安起草報告到周總理親筆批示,整個過程僅用了12天。
1 9 5 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汽車訓練團第一批結業(yè)第二屆賀功大會合影
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北軍區(qū)將把部分戰(zhàn)斗部隊轉為鐵道、水電、石油、建筑等工程部隊。從軍委到軍區(qū),上上下下都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選派一支作風頑強、紀律嚴明、不畏艱苦的善戰(zhàn)之師。
為了扭轉石油工業(yè)的落后局面,國家把發(fā)展石油列為重點建設內容。這是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讓哪支部隊來干?西北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張宗遜反復思量,最后把目光鎖定在第19軍57師。
19軍57師是一支從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烽火中走來的英雄部隊。它由原西北民主聯(lián)軍第38軍17師(原愛國將領楊虎城的部隊),原二野四縱12旅36團和陜南軍區(qū)鄖白獨立團在1949年5月共同組建。這支野戰(zhàn)師先后涌現(xiàn)出師級以上英雄模范692名,在晉冀魯豫烽火前線的槍林彈雨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
1952年8月1日,57師在漢中北校場舉行隆重的“石油師”命名典禮和誓師大會。在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率領下,57師集體轉業(yè)到石油戰(zhàn)線,走向新中國石油開發(fā)的各個戰(zhàn)場,成為當時石油工業(yè)的生力軍,開始了為新中國石油工業(yè)嘔心瀝血、艱苦奮斗的征程。
當時全國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不到1萬人,“石油師”一下子為石油戰(zhàn)線增加了近8000名鋼鐵戰(zhàn)士。親歷了中國石油工業(yè)第一師的改編,并在克拉瑪依油田會戰(zhàn)中率隊屢創(chuàng)全國鉆井紀錄的張云清回憶說,“那可是一個能頂倆,連死都不怕的戰(zhàn)士啊!”
1958年10月,石油工業(yè)部召開克拉瑪依現(xiàn)場會,張云清鉆井隊和王進喜鉆井隊同臺比武打擂,左一為王進喜,左二為張云清。
在西北石油管理局的指導下,石油師結合石油工業(yè)建設和部隊的實際,經反復研究確定了分工方案?!笆蛶煛闭幊扇齻€團,一團去延安棗園學習鉆井技術,二團赴玉門學習基建工程,三團在漢中就地訓練汽車駕駛。
石油開采不僅艱苦,而且是門技術活兒。這成為石油師上馬遇到的首要困難。剛剛轉戰(zhàn)油田的石油師人,都要讓自己迅速掌握技術進入角色??墒遣筷犂锎蠖喽际切W或者沒有文化水平的戰(zhàn)士,很多人扁擔倒了也認不出個“一”字,以前在部隊里統(tǒng)計完槍支彈藥,也只能口頭報告。現(xiàn)在,面對“X、Y、Z”,水的化學符號“H2O”等眾多的新知識,拿慣了槍把子的士兵們很難一下子進入狀態(tài)。
“我們鉆井隊不要共產黨員,不要石油師的人?!碑敃r的井隊長張永吉對秦文彩表示。但是不久之后,張永吉就開始為這句話追悔莫及。
為解決文化低底子差的問題,石油工程第一師發(fā)布了第一號命令,就是向文化進軍,學習文化的運動轟轟列列的展開。
“在玉門油田的時候,學習勁頭很高漲。白天上班跟基層師傅學技術,晚上拿一兩個饅頭就去夜校學習文化知識,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像打仗一樣?!鼻匚牟驶貞浀?。
像這樣把學習當成攻堅戰(zhàn)來打的,不止秦文彩一個。當時的軍營里,儼然成為一所大學校,營房變成了大課堂,到處都是標語口號,滿耳都是瑯瑯書聲,地上也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無論是當官的、當兵的,年長的,年輕的,都變成了孜孜不倦的小學生。無論是鉆工、泥漿工、架子工、地質技術員、測井工程師、柴油機司機、修理工等,都是石油師人虛心請教學習的對象?!爸灰舷鹿Ψ颍瑳]有學不會的東西。”這是在當時惡劣的學習環(huán)境下,人們心中最樸實卻又最堅定的信念。
為幫助無文化基礎的戰(zhàn)友快速掌握技術,石油師人發(fā)明了一本小冊子《鉆井工藝流程圖》,將整個鉆井裝備、工藝流程用圖表表現(xiàn)出來,讓大家看圖識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學習技術的新一輪高潮。很快,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和實踐,石油師人涌現(xiàn)出眾多的技術標兵和能手。
隨著交流接觸的加深,很多老石油工人被石油師戰(zhàn)士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品格深深觸動。張永吉也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主動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團鉆,二團煉,三團開著汽車轉。”與一團二團相比,在漢中就地訓練汽車駕駛的三團也毫不遜色。當時汽車還很稀罕,是被人們仰視的神奇的龐然大物。土生土長的戰(zhàn)士要駕駛它,是件困難而又令人神往的事情。那時的教練車太少,平均每臺車竟配上30多名學員。學員們特別珍惜這點有限的時間,不能上車就模擬練習,睡夢中還在練加減擋。在這樣的刻苦訓練下,全團參加培訓的1285名同志,有1226名一次考取了駕駛執(zhí)照這一優(yōu)異成績,是學員們在只有26個小時情況下取得的。
“這些扛槍的人幾乎在一晝夜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方向盤,到底是石油師,真了不起!” 很多人為石油師豎起了大拇指。
尋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風霜萬里,顛沛流離,披荊斬棘,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霸谄皆畹娜?,不適應高原氣候,呼吸都困難。當時物資匱乏,營養(yǎng)不良的人比比皆是,僅川中礦務局患水腫的病者達2482人,我也不例外?!?秦文彩回憶說,“這些惡劣環(huán)境對于歷盡生死的中國軍人而言都不是難題,我們雖然脫下軍裝,但是在心里依然是個軍人?!?/p>
“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边@或許是所有石油師人永不更改的信仰。在那個艱苦歲月里,他們把解放軍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好做法帶到了石油企業(yè)中,在石油戰(zhàn)線形成了一支不穿軍裝的石油野戰(zhàn)大軍。
1960年3月,一場大規(guī)模的石油會戰(zhàn)在大慶揭開了序幕。1952年奔赴祖國各方的石油師人,在大慶重新集結。中央軍委派遣沈陽軍區(qū)、濟南軍區(qū)、南京軍區(qū)的3萬轉業(yè)官兵也加入到會戰(zhàn)的行列。
“這場舉全國之力舉行的會戰(zhàn),剛開始就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痹凸I(yè)部副部長陳烈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1960年6月到9月,大慶地區(qū)一直淫雨連綿,并連降暴雨,油田建設的一些工地和井場上,遍地積水,處處泥濘,沼澤地上更是一片汪洋。車輛寸步難行,用以保駕的拖拉機也常常深陷泥潭。道路不通,裝載沉重的鋼管、井架、鋼板、水泥、糧食的卡車成百的陷在泥潭里。生產物資運送不到野外井場、采油廠、工地,整個生產和施工面臨著癱瘓的危機。石油師人不退縮不畏難,自制“汽車防滑鐵鏈”,人不下班,車不熄燈,日夜突擊,用7天時間搶運了3000多噸物資,送到了荒原深處的40多個井場、工地,保證了前線的急需。
屋漏偏逢連夜雨。三年自然災害的到來,將本已艱苦的環(huán)境推向更加窘迫的境地。糧食定量下調,肉食、副食品幾乎沒有供應。由于長期缺乏營養(yǎng),有4600多人得了浮腫病,其中不少人是領導干部。職工體力嚴重透支,有的副司鉆拉不動錨頭,鉆工掄不動大鉗,抬不起吊卡,許多人在崗位上昏倒。夜晚,人們餓得睡不著覺,只能靠挖野菜充饑。有人甚至舔著牙膏、喝藥酒壓制胃酸……有近萬名石油職工實在扛不住了,偷偷跑回家鄉(xiāng)或請長假。
但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石油師沒有一個人當逃兵。石油戰(zhàn)線上被盛贊為“永不錈刃的尖刀”的1202鉆井隊就是由原57師直警通連的一個排為主干組建的。1961年11月29日,1202鉆井隊以9個月零15天鉆井28口,總進尺31746米,超過了蘇聯(lián)“功勛鉆井隊”的鉆進紀錄,跨上了新的高峰。大慶會戰(zhàn)3年中,1202鉆井隊與鐵人“王進喜”所在的1205鉆井隊齊名,成為石油戰(zhàn)線上至今都令人難以忘卻的優(yōu)秀尖兵。
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的石油師人與其他石油職工一道,通過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zhàn),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發(fā)了油田。到1964年初,大慶已建成原油生產能力500萬噸規(guī)模,從1960年初開始已累計生產原油1500萬噸,累計財政上繳11.6億元,為國家同期投資的149%。同年,我國石油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爾后,石油人的會戰(zhàn)相繼熱火朝天的展開,即使“文革”期間都未停歇。石油師指戰(zhàn)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參加了迄今為止我國所有油田的開發(fā)會戰(zhàn),在各個油田勇挑大梁。當時石油部部長宋振明曾任五十七師第三團代政委,副部長張文彬、陳烈民、秦文彩、李敬等也都是石油師人。而在石油師精神基礎上傳承發(fā)揚而來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由會戰(zhàn)灑向四面八方。在石油師人和廣大職工的攜手努力之下,1978年,我國石油產量突破一億大關,光榮跨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馳騁疆場攻關奪險推翻三座大山打先鋒,轉業(yè)石油覆地翻天建設四化強國創(chuàng)基業(yè)”。這副掛在原石油師政委張文彬家里的對聯(lián),正是對所有石油師官兵的極高評價。1996年,石油師建立時年紀最小的戰(zhàn)士(1952年時僅14歲)也光榮退休了,石油師的指戰(zhàn)員全部離開了工作崗位。但石油師60年走過的風雨歲月依然清晰,60年積淀的精神依然在一代代人中不斷傳送。正如克拉瑪依戈壁灘上百里油田成千上萬的抽油機那樣,日日夜夜永不疲倦地轟鳴著,仿佛在訴說著崢嶸歲月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被代代傳承的石油師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