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安軍+陳奕心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將考試作弊納入刑法范疇,專門規(guī)制該行為,懲罰力度明顯提高。這有助于維護教育秩序,促進公平公正,促進人才選拔。但需要明確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的范圍,組織行為的認定以及國家工作人員或者替考者的量刑認定等問題。
關鍵詞:考試作弊;國家考試;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9.070
1考試作弊入刑前的案例考察及立法變化
在《刑法修正案(九)》出臺以前,針對考試作弊行為,我國刑法區(qū)分具體行為,組織考試作弊的,可以認定為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提供器材幫助他人組織作弊的,可以認定為非法生產(chǎn)、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試題及答案的,可以認定為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而如果是出售虛假考試試題或者答案以騙取他人財物的,可以認定為詐騙罪。監(jiān)考人員放松監(jiān)考、監(jiān)守自盜,可以構成瀆職罪;公職人員受好處,可以構成貪污罪等。雖然考試作弊可以通過其他的罪名來懲處,但是也是美中不足,如僅僅出售虛假試題并沒有騙取錢財則不能構成詐騙罪,那這豈不是讓那些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了嗎?作弊者的應受的刑罰處罰與其產(chǎn)生的社會危害性不相適應,背離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我國一直以來,對于考試作弊按行政法規(guī)處理,法律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違法成本低、缺乏威懾力,法律對考試作弊的處罰往往流于形式。考試作弊中的替考、組織作弊、幫助作弊等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破壞社會誠信機制、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理應納入刑法懲罰范圍。
2考試作弊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考試作弊危害性極大:首先,對個人而言,考試作弊會使人們失去公平競爭的機會,容易滋生不勞而獲的心態(tài),致使其投機取巧,失去奮斗的力量。其次,考試作弊會破壞人才選拔機制和社會誠信機制,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弘揚社會道德。再次,考試作弊,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人才的流失,阻礙了國家教育的發(fā)展??荚囎鞅讓医恢?,除個人動機外,懲罰力度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考試作弊入刑,單獨設置罪名,更有利于預防與懲罰相關行為??荚囎鞅兹胄桃泊龠M了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的正常運行,使得參試者的知識水平得到真實的反映,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得以發(fā)揮自己的才干;維護了教育秩序,使得學校能夠真實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誠信社會建設。
3考試作弊入刑的刑事責任的分析
作為《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缺乏相關解釋,也沒有相關先例,在認定時,存在諸多難題。
3.1犯罪客體之國家考試的范圍認定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立法或司法解釋,明確界定條文中所指的國家考試的范圍。有些考試是否屬于國家考試,仍存在很大爭議,例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駕駛證考試等。《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駕駛機動車應依法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可見,駕駛證考試應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具有法定性。因此,筆者以為,駕駛證考試也屬于《刑法修正案(九)》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關案例。所以,《刑法修正案(九)》第284條所規(guī)定的“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應從狹義層面理解“法律”,即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所確定的考試,其區(qū)別于普通考試。因此,高校所組織的期末考試以及單位舉行的技術考試等都不應在此列。雖然國家考試種類繁多,但實際上由“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的數(shù)量比之甚少。
因此,筆者認為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的“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應當包括高考、研究生考試、司法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駕駛證考試、證券資格考試、會計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考試等。
3.2犯罪主觀方面之組織行為的認定
一般認為《刑法修正案(九)》條文中的組織行為是指發(fā)起、組建和設立考試作弊的團伙, 為了組織規(guī)劃、計劃和考試作弊的布局,實際指揮、調(diào)整和實施,對勞動人事安排和分工,等組織的對象不限于考生,組織家長、監(jiān)考老師或導師參與作弊,也屬于組織作弊。從理論上講,考試作弊的范圍應是指破壞考試公平和違反考試紀律的一切行為,包括非法獲取考試問題。但實際上,這些作弊行為也難以掌控。攜帶與考試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利用通信設備收發(fā)答案、找槍手替考、非法獲取考試答案、考試中進行抄襲等都屬于作弊行為,但考試中進行抄襲的行為比如偷看別人的試卷是否能算作弊行為呢?偷看行為本身就難以辨識,又該怎么定性?
考試作弊已經(jīng)從單一的斗爭變成了有組織的有預謀的案件,幫助組織在考試中作弊變得越來越正常。在這里,幫助別人作弊,并非根據(jù)刑法第27條的規(guī)定,將其歸于從犯定罪量刑。而將幫助行為實行化,直接依照組織作弊的規(guī)定處罰。
3.3犯罪主體的認定
司法實踐中,有一些組織作弊者或者幫助者的身份為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可以考慮加重處罰呢?《刑法修正案(九)》并沒有規(guī)定,依據(jù)罪刑法定原則,這就意味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并不是法定的從重處罰的理由。但筆者以為國家工作人員掌握國家的中堅力量,國家的中流砥柱一旦不穩(wěn)定,那將會發(fā)生一系列所無法挽回的事情,而且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相較一般人員更容易獲取相關的考試信息,其實施的考試作弊行為,理應從重處罰。所以,雖然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不能作為法定的從重處罰根據(jù),但可以考慮作為酌定的從重處罰根據(jù),這不僅是有利于維護我國的教育體制,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
也有學者認為,第284條之一第四款規(guī)定的代替考試罪中明確規(guī)定了兩類犯罪主體,即替考者和代考者,但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替考者的身份。也就是說替考者究竟是指一般考生還是是指專門從事代替他人考試的人員,即日常生活中所言的 “槍手”呢?根據(jù)刑法文義解釋,二者都是在法律規(guī)定的國家考試中作弊,侵害了國家考試管理制度和他人公平參加考試的權利,理應受到刑法的處罰。但筆者以為對一般替考者可以考慮減輕或者從輕處罰,即作為酌定的從寬處罰事由。原因在于替考者多為學生,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給學生一次機會,也是給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一個機會,其主觀惡性、危害性較小,不能因此而讓他們墮落在人生的起點。當然,不排除有些學生為了蠅頭小利而成為“搶手”, 專門從事代替他人考試,則不能從寬處罰,他們的主觀惡性顯然較大。這樣處理,即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亦符合刑法的謙抑性則,體現(xiàn)了我國一貫倡導的“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綜上,《刑法修正案 (九) 》專門設置條文規(guī)則考試作弊行為,對我國這樣一個考試大國來說,意義重大,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fā)展,為寒門學子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機會,促進了誠信社會建設。但因相關定罪量刑標準的欠缺,不利于司法實踐的辦案需要,急需出臺相關立法或司法解釋,以統(tǒng)一執(zhí)法標準,維護公平正義的考試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楊潔.考試舞弊的刑事責任探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
[3]湯雷.重大考試舞弊行為的刑法學思考[D].南昌:南昌大學,2013.
[4]宗志翔,李國紅.考試舞弊的法律分析[J].政法學刊,2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