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陽++蒯軍++朱志良
摘要 通過對濱??h2005—2015年小麥白粉病發(fā)生發(fā)展情況氣象條件的分析,提出趨利避害的綜合防控措施,以期為小麥優(yōu)質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白粉??;氣象條件;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37-02
白粉病是小麥生長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濱海縣常年種植小麥5.3萬hm2左右。2005—2015年,小麥白粉病大發(fā)生年份9年,中等偏重發(fā)生年份1年,中等發(fā)生年份1年,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大發(fā)生年份防治失控田塊產量損失達20%~30%。通過2005—2015年本地小麥白粉病發(fā)生情況對比分析,得出在品種布局和栽培條件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氣象條件是影響病害流行程度的關鍵因素[1-2]。尤其是4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偏高,4—5月雨日多、濕度大,發(fā)生偏重。可以通過小麥生長中后期“一噴三防”控制白粉病病情,降低其危害程度。
1 濱??h小麥白粉病發(fā)生特點
1.1 發(fā)生期早,病情前緩后急
濱海縣小麥白粉病常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見病,僅2015年3月初見病,為11年中最早年份(表1)。見病后由于平均氣溫較低、植株群體偏小等因素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粉病病情的擴展,歷年都在4月中旬進入病情上升期。如2011年田間普查,3月18日病田率42.86%,平均病株率0.71%;4月17日病田率90.0%,平均病株率11.20%,平均病葉率6.02%。病田率、病株率分別是3月底的2.10、15.77倍。
1.2 發(fā)生面積廣
2005—2015年,濱??h小麥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5.295萬hm2左右,白粉病年發(fā)病面積5.162萬hm2左右,占種植面積的97.49%(表2)。
1.3 發(fā)生程度重
2005—2015年,小麥白粉病有9年為大發(fā)生,其余年份為中等偏重-中等發(fā)生,部分重發(fā)田塊病菌侵染至穗部,最終形成“霉塘”(表3)。
2 氣象因素對小麥白粉病發(fā)生程度的影響
在品種布局和栽培條件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氣象條件是影響病害流行程度的關鍵因素。據試驗研究,小麥白粉病在0 ℃左右不發(fā)病,4~6 ℃病情發(fā)生緩,15~20 ℃病情擴展快[1]。而春季降雨,相對濕度較高,則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fā)和病情擴展。如2014年,發(fā)病初期(3月下旬)平均氣溫為5.4 ℃,降水量為32.3 mm,相對濕度為73%,氣象條件利于孢子的萌發(fā),但不利于病情的擴展[2];4月中旬平均氣溫升至14.6 ℃,加上連續(xù)陰雨,田間相對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導致病情激增。近年來,隨著氣溫變暖,田間小氣候環(huán)境適宜,促使小麥白粉病連年重發(fā)(表4)。
3 防控對策
3.1 選用抗(耐)病品種
不同小麥品種白粉病發(fā)病程度存在差異。應大力縮減感病品種的種植面積,引進推廣抗病、優(yōu)質、經濟型小麥品種,從而有效抑制白粉病的發(fā)生[3]。
3.2 加強田間管理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合理施肥澆水,合理安排種植密度。提倡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推廣配方施肥,麥收后及時鏟除自生小麥,消滅初期侵染源。
3.3 適期播種,控制播種量
根據土壤肥力和水肥條件確定播期和播種量,建議播種量為22.5 kg/hm2。
3.4 適時用藥
應于小麥白粉病始盛期(4月10日前后)第1次施藥,激增期(間隔7 d)第2次施藥(或結合小麥穗期防治赤霉病綜合用藥),連續(xù)施藥2~3次。藥劑選擇應以防治效果較好的三唑酮、環(huán)丙唑酮、四氟醚唑、乙唑醇、乙嘧酚等藥劑為主。注意不同類型藥劑交替輪換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產生,保證防治效果[4]。
4 參考文獻
[1] 李巧芝,盛建萍.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河南氣象,1998(3):34.
[2] 居為民,高萍.氣象條件對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影響的研究[J].氣象,2000(2):50-52.
[3] 余美鳳.鎮(zhèn)雄縣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yè),2010(2):37.
[4] 于丹.防治小麥白粉病適用藥[N].江蘇農業(yè)科技報,2010-04-10(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