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在生本對話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從覆蓋面廣的話題、具有啟發(fā)性的話題、具有穿透力的話題入手,搭建起對話的支點,以提升生本對話的質量,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生本對話;支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4-0057-01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以及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生本對話作為其中的一個范疇,指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但在實際教學中,更多的是單向對話,學生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根本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因此,要想提升生本對話的品質,教師就要設計出能夠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話題。
一、從覆蓋面廣的話題入手
由于學生年齡、性格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們理解接受文本的程度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過于狹窄,那么許多學生由于無法參與其中,很可能就會成為課堂教學的“看客”。而教師設計出覆蓋面廣的話題,就能使所有學生都融入對話的氛圍中,從而提升對話的品質。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6課《各具特色的民居》時,為了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參與對話的興趣,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民居都有各自的特色,你都了解哪些民居?這些民居有什么特點?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這些民居各有什么特點?請大家自由閱讀課文,說說你的感受?”這個話題的設計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調動了每個學生參與對話的積極性,真正為提升對話的質量奠定了基礎。
教師設計出覆蓋面廣的話題,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對話的積極性。在這樣的對話氛圍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更輕松,效果更顯著。
二、從具有啟發(fā)性的話題入手
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使學生印象深刻的無非是能夠吸引他們的、讓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質量。
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20課《有的人》,第一小節(jié)是這樣寫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段話中有兩個“活”字,兩個“死”字,它們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教學這一小節(jié)的時候,我并沒有在這兩個字上做過多的解釋,而是提出了這樣一個話題供學生思考:“這段話中的兩個‘活字,兩個‘死字意義一樣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詞語的?說說你的看法?!睂W生們通過與文本對話,有的說:“第一個‘活是指人活著,第二個 ‘活是說精神永存?!庇械恼f:“第一個‘死字是指靈魂的死亡,第二個‘死字是指肉體的死亡?!痹趯W生回答完畢以后,我繼續(xù)啟發(fā):“你能用具體例子來說一說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魯迅先生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薄袄卒h叔叔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痹谶@種對話氛圍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受更深刻,也深化了學習效果。
教師從能夠啟發(fā)學生深層思考的話題入手,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并談談自己對詞語、句子的理解,鼓勵學生靈活變通。這樣教學,促進了閱讀課堂的精彩生成。
三、從具有穿透力的話題入手
在閱讀教學中,要研究的內容有很多,但不是每個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對話興趣的。教師要設計出具有穿透力的話題,以引起學生與文本內容深層次的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認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15課《凡卡》,結尾部分主要講凡卡給爺爺寫完信以后睡著了,他夢見爺爺正在讀他的信。在教學這段話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對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提出了一個話題:“同學們,命運悲慘的凡卡滿懷希望地給爺爺寫了一封求救信,這是他心靈的呼喚,這是他生命的吶喊。用心讀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看看凡卡是否能好夢成真?為什么?”這個具有穿透力的話題很快激起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在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有學生說:“凡卡的愿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再說他寄的信是鄉(xiāng)下爺爺收,地址、姓名不明確,爺爺也不可能真的收到他的信。”有學生說:“我認為這樣的結尾很好,可以給凡卡留一些生活的希望,使他不至于那么痛苦?!边€有學生說:“爺爺既然把凡卡送給人家做學徒,說明他真的沒有能力撫養(yǎng)凡卡。若凡卡有一點能力,他也會把凡卡留在自己身邊的。由此可見,爺爺是不會來接他的。這只是一個美好而又無奈的愿望而已……”就這樣,在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中,學生真正走進了閱讀的深處。
如此教學,豐富了學生的情感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提升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與接受能力,并設計出能夠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話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生本對話綻放出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