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珺 蔡海飛
摘要: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其在教育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網絡課程、在線學習成為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在學校教育中,網絡學習也日益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本文對某大學在校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并用SPSS22.0分析學生對待網絡學習的態(tài)度,通過逐步回歸分析得出了影響大學生網絡學習目標達成的主要原因,即主動性、持續(xù)性和自信心。
關鍵詞:網絡學習;學習行為;實證研究;逐步回歸分析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智能終端的普及,教學的形式得到不斷豐富和充實,網絡學習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學校、培訓機構甚至教師個人都組織了大量資源來研發(fā)網絡課程,對技術、內容、形式等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一些網絡課程也得到了很好的響應。我國高等教育在近20年盡管得到長足的進步,但是依然面臨著諸多困難,主要表現在師資年輕化、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時數少、教學內容多,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如果在高等教育中引進網絡課程,使得優(yōu)秀師資、資源得到更好的放大利用,對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從當前網絡課程研究和開發(fā)的現狀來看,其關注點主要是在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課程如何結合,以拓展課程學習的時空界限,但對于受眾的需求研究相對比較少。學生如何看待網絡學習的,能否接受、享受網絡學習,能不能達到課程教學要求,此類研究有待進一步強化。
二、調查對象和內容
(一)調查對象
本著“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和需求面向客戶的原則,2017年4月,研究小組在蘇州某高校15、16級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并隨機抽樣進行個別訪談。此類調查主要聚焦于學生對網絡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期望通過綜合分析研究,為今后網絡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具有代表性,結論更具有一般性,我們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既考慮了系別和專業(yè)因素,又顧及了文理科學生和男女生之間的差異。共發(fā)出試卷224份,回收有效試卷209份。答卷對象中男生118人,女生91人;一年級122人,二年級87人;文科生73人,理科生136人。
(二)調查內容
問卷是在初步了解學生網絡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遼寧師范大學李玉斌老師[1]的問卷進行必要修改而成,共22個客觀題,包括互動交流、網絡學習偏好、持續(xù)性、主動性和學習態(tài)度等五個方面。其中客觀題問題的測量尺度均采用Likens級劃分,由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為五個等級,分別賦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程度越好。本文將22個選擇題的答題數據輸入到SPSS22.0軟件,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討論以SPSS22.0處理結果為依據。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基本統(tǒng)計量
從22個變量的得分來看,學生對自己網絡學習各方面的評價不高,總平均分僅在及格線以上。其中第5、6、9題得分比較低,而5、6是逆向問題,第9題說明學生對網絡學習的積極性還不能持久。第2、4、12、16題得分較高,說明學生對網絡學習感興趣,知道網絡能夠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標準差來看,第4、5、6、7、8、14題的標準差較大,同學相互之間的差異比較大。
(二)調查結果描述性分析
1.互動交流維度
網絡學習主動性維度的五個問題得分都比較高,分數也比較接近,標準差普遍較低,顯示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主動性方面的認知比較積極、認同度較高,網絡是未來生活的基本方式,是學生愿意接受的學習方式之一。
從調查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對于網絡有天生的親近感,普遍使用網絡進行互動,愿意參與網絡學習,但學生網絡學習的持續(xù)性普遍較差,網絡學習對于助力傳統(tǒng)在校學習的貢獻度并不高。
四、大學生網絡學習影響因素回歸分析[2]
影響大學生網絡學習的因素非常多,我們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干預所有的因素,來提升學生的網絡學習效果,但是可以通過逐步回歸分析來獲取少量有關鍵意義的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干預來提升大學生網絡學習的目標達成。
(一)逐步回歸
以第11變量“我能夠按計劃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作為因變量,其余21個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模型概述表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影響第11號變量即網絡學習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有變量19、3、7和10號變量,分別是“我能夠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并拓寬學習”、“在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我是主動參與其中的”、“我經常不能按照自己的計劃來進行學習”和“我對自己使用網絡進行學習非常的有信心”,涉及主動性、持續(xù)性和自信心等。
(二)逐步回歸方程
上表顯示回歸模型中的回歸系數是:Constant(常數項,即回歸直線截距)為2.255,自變量19、自變量3、自變量7和自變量10的系數分別為0.207、0.172、-0.158和0.148,由此可得到回歸方程為:
y=2.255+0.207x19+0.172x3-0.158x7+0.148x10
(其中y是網絡學習目標達成,x19是主動完成學習任務,x3是主動參與網絡學習,x7是不能按照自己的計劃來進行學習,x10是使用網絡進行學習非常有信心)
從這個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要提升大學生網絡學習目標的達成,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網絡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監(jiān)督機制,減少完不成學習任務情況的發(fā)生。
(三)殘差分布直方圖
從回歸殘差的直方圖可以看出,殘差發(fā)布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曲線。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借助相關研究成果和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描述分析,從大學生網絡學習的互動交流、網絡學習偏好、持續(xù)性、主動性和學習態(tài)度等五個維度做了分析。從學生網絡學習行為可以看出,盡管2000年前后出生的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先天條件較好,但是對于網絡學習的持續(xù)性普遍較差,因此,在網絡學習資源組織、網絡學習呈現形式等方面的改良和重視,將會提升大學生網絡學習的效果。
(一)網絡學習要讓學生有滿足感
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應是一個享受學習的過程。因此要避免教條式的學習方式,擺脫教師主導下的線性學習,要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習的進度與知識的推進方式可以自由選擇,讓學生的學習有滿足感。
(二)網絡學習要讓學生有獲得感
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獲得感不足。在網絡時代,要注重引導學生,促使學生碰到困難時主動求助于網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將網絡材料的碎片化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自助”平臺,幫助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細密、技能更純熟,更具獲得性。
(三)網絡學習要讓學生有成就感
網絡學習是一種沒有老師在身邊的學習方式,如果缺乏反饋,將大大影響學生的成就感。因此網絡學習需要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成就感。在網絡資源呈現的時候,多提供選擇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網絡學習動力,要及時進行反饋,保持學生對網絡學習的興趣,適度進行鼓勵,迎合00后學生對成就感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玉斌,姚巧紅,侯威,王晶.網絡學習行為研究的向度與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2(9):48-53.
[2]李玉斌,武書寧,姚巧紅,褚蕓蕓.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59-65.
(責任編輯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