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在語文教學中,對文體的關注已經(jīng)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只有真正緊扣文體特點,才能把握作者的寫作策略。蘇教版教材中寫景類散文占據(jù)了較大的比重,筆者就以《泉城》一課的教學來談談寫景類文本的一般策略。
一、多維美讀,在移情設境中浸潤真正童心
很多時候,兒童對文學作品的關注往往停留在表層,缺少了對語言深層而極富情感審美的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核心關鍵處引領學生深入細致地賞讀語言的魅力,引領學生真正走進美的世界里。
如在教學《泉城》中“珍珠泉”的語段時,為了引領學生感受泉水的神奇之處,探尋作者運用比喻的智慧,教師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在陽光的映照下……拎到水面上來”這句話,進行了這樣的點撥。請同學仔細觀察這一幅畫,輕聲細讀,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并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分別想到了根根項鏈、斷線散珠,有的急迫地涌出來,有的慢慢冒出來,經(jīng)過陽光的照射晶瑩剔透,妙不可言。在彼此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泉水自身的變化多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設了鮮活的情境引領學生以動作演示的方式,展現(xiàn)了課文中“拎”字的奇妙表達。學生不禁自言自語:“一定要輕輕拎,要不然這些珠子會摔壞的?!?/p>
學生在快樂愉悅的品味過程中,感知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優(yōu)美的語言、鮮活的情境鐫刻在學生的意識中,成為了語文學習過程中愉悅而充實的享受。
二、創(chuàng)設平臺,在內(nèi)化運用中歷練語言轉化
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語文實踐,閱讀與表達的彼此融通,促進了學生積累內(nèi)化和表達實踐的整合。只有將學生的閱讀吸收與積累表達有機融通,學生才能在扎實可感的言語實踐過程中激活自己的智慧,釋放自身的能量,最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泉城》中五龍?zhí)?、黑虎泉時,由于作者原本寫的就相對簡單,學生的感知實踐如果還是停留在低層次的重復分析過程中,必然學得索然無味,其收益也必然有限。筆者則創(chuàng)設了“我做小導游”的語言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品味文本中的語言,促進其內(nèi)化吸收,并在展現(xiàn)的過程中彰顯自我。教師先做示范,“親愛的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泉城的五龍?zhí)丁辈⑻嵝褜W生一方面加強對文本語言的關注,在充分感知內(nèi)化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靈活地加以運用,一方面要結合教師多媒體中出示的畫面,在表達描述的過程中自然地運用動作、神態(tài),與游客們進行心靈的互動溝通。
整個過程,學生興致勃勃地誦讀積累文本語言,深入細致地觀察圖片,有的還充分運用了自己收集來的材料,為導游詞的構建平添了許多有用的素材,促進了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吸收。
三、借詞傳情,在深入辨析中規(guī)范語言表達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絕不應該是機械地解釋與識記,而要讓學生比較、歸納與揣摩,探尋出其獨特的言語本質(zhì)。而寫景類文本語言精妙,句式經(jīng)典,是引領學生進行比較、歸納的極好資源。
如本文中同樣是表達“流”之意,作者卻先后運用了“涌、匯注、冒、噴吐”等不同的動詞,初步看意思相近,但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辨析,就能從中感受到作者詞語運用的精準與獨到。珍珠泉,泉水如同珠串不斷翻滾,運用“涌”字展現(xiàn)流動速度之快,如調(diào)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擠出來,賦予了珠串以鮮活的生命氣息。
正是在類似這樣的辨析中,晶瑩剔透的“珍珠”、清澈見底的泉水、金燦燦的光亮,在學生的意識中構建成了一幅精妙的畫面。形象的語言符號融合在具體語境中之后,成為了鮮活的事物。學生內(nèi)在意識中所流淌的也一定是規(guī)范嚴謹而極富生命氣息的語言。
四、拓展視域,在豐富資源中提升文化品質(zhì)
自古以來,濟南就以泉水聞名于世。人們在濟南欣賞著泉水,談論著泉水,贊美著泉水,“泉水文化”已然成為了濟南的城市名片。
教學中,我們不妨在文本教學完畢后,將關注的范疇拓展到對泉水文化蹤跡的探尋上。在引領學生深入感知趵突泉的特點之后,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出其他作品中對趵突泉的描寫。著名文學家劉鶚《老殘游記》中: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這三股水,均比吊桶還粗;北宋散文家曾鞏《齊州二堂記》中:其泉涌出,高或至數(shù)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酈道元所寫的《水經(jīng)注》:突起雪濤數(shù)尺,聲如隱雷……并告知學生趵突泉已經(jīng)存在四千多年,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留下許多篇章。最后,教師相機追問:面對這樣的泉水,你們有什么想要說的嗎?教師借助這樣的方法豐富了學生對趵突泉的體驗,并打開話匣子引導學生抒發(fā)自己對趵突泉的感受,讓學生將文本的內(nèi)容與拓展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認知體驗,形成對歷史文化厚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寫景類文本是小學教材中的重要文體,是引領學生感知品味語言、積累語言、洞察寫法的極好資源。因此,教師就應該根據(jù)寫景類文本的文體特點,從實踐表達的層面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臨沭街道中心小學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