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萍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四川宜賓 644000
在臨床治療中,卵巢腫瘤較為常見,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并未明確發(fā)病原因[1]。卵巢癌治療方法主要為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大,卵巢癌減滅術后護理關鍵為提高患者傷口恢復速度、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提高治療安全性。早期下床活動為新型治療理念,要求術后盡早進行離床活動,促進患者機體恢復[2]。為研究分析卵巢癌減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患者康復的影響,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卵巢癌減滅術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8例卵巢癌減滅術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為術后48 h下床活動,實驗組為術后38~48 h下床活動,均充分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障礙及嚴重心肺疾病患者。對照組中,年齡范圍為37~55歲,平均年齡為(45.32±3.12)歲,體重范圍為 48~69 kg,平均體重為(56.21±3.20)kg,病程范圍為 5 個月~2 年,平均病程范圍為(1.10±0.76)。實驗組中,年齡范圍為36~56歲,平均年齡為(45.42±3.20)歲,體重范圍為 48~68 kg,平均體重為(56.98±3.12)千克,病程范圍為 6 個月~2年,平均病程范圍為(1.32±0.70)。兩組患者一般年齡等資料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卵巢癌減滅術,麻醉方法為全身麻醉,均進行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及闌尾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留置引流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連接生命監(jiān)護儀,注射化療藥物,留置導尿管,并開通靜脈通路,定時測定患者的脈搏及體溫等生命指標,做好記錄,禁水禁食,查看患者是否出現傷口滲血、尿管引流及陰道流血等情況,并給予相應治療[3]。術后36 h,對患者相關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后,確保各種管路正常通暢,可告知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并耐心講解相關的注意點,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卵巢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身心均受到較大創(chuàng)傷,對相關疾病知識并不了解,需密切關注心理狀態(tài)變化,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傾聽訴求,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提高治療效果,展現耐心的護理態(tài)度,引導患者心理活動往正方向發(fā)展
比較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生活質量、排氣時間及術后腹脹、泌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等臨床指標。
將所得數據輸入 Excel表中(office 2003),經SPSS 19統(tǒng)計學軟件實現統(tǒng)計學分析,該文中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等臨床指標為計量資料用(±s)表示、檢驗方法t檢驗,該文中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計數資料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為(65.52±11.93)分顯著低于實驗組軀體功能評分為(76.32±12.1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心理功能評分分別為(79.54±14.12)分與(70.24±13.2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77.42±15.12)分與(63.22±12.93)分,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60.30±9.20)分顯著低于實驗組生活質量總評分為(76.88±10.9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住院時間為(7.21±2.11)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12.32±3.43)d,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排氣時間分別為 (12.21±0.78)h 與(28.12±01.32)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切口愈合時間為(4.32±1.08)天顯著短于對照組切口愈合時間為(8.43±2.1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離床時間分別為(18.67±5.43)h 與(50.35±9.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 住院時間(d)離床時間(h) 切口愈合時間(h) 排氣時間(h)對照組實驗組P值12.32±3.43 7.21±2.11<0.05 50.35±9.44 18.67±5.43<0.05 8.43±2.12 4.32±1.08<0.05 28.12±01.32 12.21±0.78<0.05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中,10例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2例發(fā)生二次縫合,4例發(fā)生泌尿路感染,4例發(fā)生腹脹。實驗組中,3例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1例發(fā)生泌尿路感染,2例發(fā)生腹脹。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12%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4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卵巢腫瘤為一種常見的女性疾病,發(fā)病初期臨床癥狀并不顯著,發(fā)現病情多進入中晚期,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僅次于子宮體癌與宮頸癌。卵巢惡性腫瘤中常見的為上皮癌,惡性生殖細胞腫瘤也較為常見,臨床診斷難度較大,尚未明確發(fā)病因素,可能與精神、遺傳及化學因素有關,主要發(fā)生人群為圍絕經期婦女[4],臨床癥狀為疼痛、消瘦及月經不調等,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威脅生命健康。
目前,臨床上治療卵巢癌的主要方法為腫瘤除滅術,根據患者患者病情程度不同,需給予不同的治療。早期卵巢腫瘤患者,單純切除卵巢即可。若患者處于中晚期卵巢癌,腫瘤細胞已經浸潤到機體子宮及附件等部位,需均進行切除[5],擴大手術范圍,術后恢復速度較慢。卵巢癌減滅術后護理關鍵為提高患者傷口恢復速度、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提高治療安全性。早期下床活動為新型治療理念,要求術后盡早進行離床活動,促進患者機體恢復。相關研究表明,術后早期進行下床活動[6],可顯著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卵巢癌減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機體早排氣,防止發(fā)生粘連與腹部脹氣。術后36 h,對患者相關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后[7],確保各種管路正常通暢,可告知患者進行下床活動。進行早期下床活動過程中,需注意動作放慢,不要進行幅度過大的動作,避免發(fā)生傷口撕裂,進行二次縫合[8],增加患者痛苦,需根據實際恢復情況,調整下床時間。在該次研究中,實驗組住院時間為(7.21±2.11)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12.32±3.43)d,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排氣時間分別為(12.21±0.78)h 與(28.12±01.32)h,實驗組切口愈合時間為(4.32±1.08)d顯著短于對照組切口愈合時間為(8.43±2.1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卵巢癌減滅術中應用早起下床活動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縮短住院時間,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另外,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60.30±9.20)顯著低于實驗組生活質量總評分為(76.88±10.90)分,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12%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 2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早期下床活動的應用,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一定程度提高治療安全性,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軀體功能,為一種科學的康復治療方法,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卵巢癌減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