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白 瑞 ,賈 瑩 ,溫仕達 ,郎小平 ,許小勇
(1.山西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 山西太谷 030801; 2.山西省設施蔬菜提質增效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山西太谷 030801)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Mill.)是茄科番茄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又名西紅柿,洋柿子[1]。番茄果實口感好,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是全球廣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在我國栽培面積較大[2]。我國并非番茄起源中心,因此收集番茄種質資源至關重要,對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并選出優(yōu)良種質是對種質資源進行利用的基礎。番茄種質資源可以從形態(tài)學[3-9]、花粉學[10]、同工酶[11-13]和分子標記[14-20]4 個水平進行鑒定評價,其中形態(tài)學標記簡單直觀,也為進一步的分子鑒定、分類及種質資源利用提供基本的參考依據[21]。筆者在收集番茄種質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32份番茄種質的主要形態(tài)性狀,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聚類分析,從而進行鑒定評價,為番茄新品種的培育提供重要依據。
32份番茄種質編號及來源見表1,包括1個品種(‘卡蜜爾’,編號 V1),9 個品系(編號 L1、L2、L3、L4、L5、L6、L7、L8 和 L9),22 個自交系(編號 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 和 S22)。
表1 供試32份番茄種質來源及主要特性
1.2.1 田間試驗設計 供試材料于2016年3月22日浸種催芽,3月27日播種至72孔穴盤,5月10日定植于山西農業(yè)大學園藝站試驗田。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露地栽培,株行距為40 cm×80 cm,每小區(qū)定植30株,常規(guī)田間管理。
表2 番茄種質資源形態(tài)性狀觀測方法及賦值情況
1.2.2 觀測項目及記錄標準 在番茄生長發(fā)育時期,每個種質隨機調查10株,記錄其下胚軸顏色、株高、葉片類型、始花期、單花序花數、果形、成熟果色和裂果性等22項主要形態(tài)指標(表2)。質量性狀采用直接觀察法,數量性狀采用具體測量法,觀測標準參照《番茄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22]。
1.2.3 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 采用Excel 2010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與相關計算,利用SAS 8.1軟件采用距離類平均法進行聚類分析,繪制樹狀聚類圖。
對32份番茄種質資源的22個形態(tài)性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表3),不同材料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性狀在不同材料之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多樣性。從番茄種質資源植株形態(tài)性狀多樣性來看,莖葉茸毛和葉片著生狀態(tài)表現出較大的差異,變異系數分別為51.25%和39.66%。下胚軸顏色、株高、葉片類型、葉片形狀和葉裂刻的變異系數均在30%以下,其中下胚軸顏色無變異。從番茄種質資源花形態(tài)性狀多樣性來看,單花序花數和單花序果數表現出很大的變異,變異系數分別為48.98%和44.06%,始花期和花序類型的變異系數均在30%以下。從番茄種質資源果實形態(tài)性狀多樣性來看,果形、果實橫切面形狀、裂果性、果肉顏色和果實橫徑的變異較大,變異系數分別為54.11%、40.07%、36.99%、33.28%和30.27%,成熟果色、果頂形狀、果肩形狀、果實縱徑、果肉厚度和果實心室數變異系數均在30%以下(表3)。綜合表3中結果可以看出供試番茄材料的遺傳改良潛力較大。
表3 番茄種質資源形態(tài)多樣性基本統(tǒng)計數據
圖1 32份番茄種質資源聚類圖
根據對番茄形態(tài)性狀的觀測指標值,通過SAS系統(tǒng)軟件Cluster過程,采用距離類平均法進行聚類,最后由Tree plot程序得到樹狀圖(圖1)。結合聚類樹狀圖和形態(tài)性狀調查結果將32份番茄種質資源劃分為6大類群,類群Ⅰ包括24份材料,即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9、S20、S21、S22、L1、L2、L3、L4、L5、L6、L7、L8 和 L9,特點為葉裂刻較深,果肩形狀微凹,商品果為中果或大果,S3的商品果橫徑最大,為7.01 cm,S20的商品果橫徑最小,為5.43 cm;類群Ⅱ包括S16和S18,其成熟果色為橙黃,果肉顏色為淺黃色,商品果為小果;類群Ⅲ包括1份材料,即S17,特點為葉裂刻中等,商品果為小果,成熟果色及果肉顏色為紅色,果形為長梨形;類群Ⅳ包括3份材料,即S13、S14和S15,特點是花序類型為雙歧花序,商品果為小果,果肩形狀為平,無裂果現象;類群Ⅴ包括材料V1,其商品果為大果,商品果橫徑為7.06 cm,果形及果實橫切面形狀均為不規(guī)則形狀;類群Ⅵ包括S12,其特點為番茄植株較高,葉片類型為普通葉型,葉片形狀為羽狀復葉,商品果為小果,成熟果色及果肉顏色為粉紅色。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不同性狀在不同番茄種質之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多樣性。其中,果形、莖葉茸毛、單花序花數、單花序果數和果實橫切面形狀的變異系數較高,均超過了40%。果形的變異系數達到了54.11%,32份種質果形各異,其中19份為圓形,3份為扁圓形,3份為卵圓形,2份為長梨形,1份為扁平形,1份為長圓形,1份為高圓形,1份為桃形,1份為不規(guī)則形狀。另外,有11份番茄種質抗裂果性較強,分別為 S4、S13、S14、S15、S16、S20、S21、L3、L5、L6 和 L8。有一些性狀的變異系數較低,如花序類型、葉片類型和葉片形狀等。下胚軸顏色無變異。
基于筆者對番茄形態(tài)性狀記載的資料,通過距離類平均法聚類,把供試番茄種質劃分為6大類群。其中類群Ⅰ商品果為大果或中果,要培育大果型或中果型番茄應該從第Ⅰ類群選擇親本比較有效。
綜上所述,在供試的32份番茄種質中,果形、莖葉茸毛、單花序花數、單花序果數和裂果性等形態(tài)性狀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遺傳差異。另外,收集的番茄種質中還具有一些特殊性狀,如橙黃色的番茄以及桃形、長梨形、不規(guī)則形狀的番茄材料,這些豐富的遺傳背景將為以后的番茄育種提供豐富的資源,也為進一步利用番茄種質資源提供參考依據。
[1]葉玉龍.18份國外番茄種質資源主要性狀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
[2]張前榮.番茄種質資源鑒定評價[D].南寧:廣西大學,2014.
[3]孫亞東,梁燕,吳江敏,等.番茄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聚類分析[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9,18(5):297-301.
[4]吳麗艷,龔亞菊,黎志彬,等.櫻桃番茄種質資源果實相關性狀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2,25(5):1818-1822.
[5]劉維俠,曹振木,黨選民,等.番茄種質資源生物學性狀的初步觀察與評價[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8(01):110-114.
[6]田啟建,趙致,葉玉龍.14份國外番茄種質資源綜合性狀評價[J].種子,2008(3):51-54.
[7]李軍,劉鳳軍.櫻桃番茄種質資源的果實及果穗性狀遺傳多樣性[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5,43(12):180-183.
[8]鄧紅山,但忠,木萬福,等.番茄種質資源主要生物學性狀觀察與評價[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6,36(6):50-53.
[9]龔亞菊,吳麗艷,黎志彬,等.大果番茄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聚類分析[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3,26(6):2447-2450.
[10]許霞,楊建平.番茄花粉形態(tài)特征及其演化、分類的探討[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3,12(1):53-56.
[11]傅振清,趙揚,李彩霞,等.番茄種屬間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J].石河子農學院學報,1995(4):31-34.
[12]文方德,李卓杰,傅家瑞.用ACP及ADH同工酶等電聚焦快速鑒定番茄雜種純度[J].園藝學報,1996,23(2):202-204.
[13]劉海學,麻建麗,張振剛.3個品種番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J].哲里木畜牧學院學報,1999(2):43-44.
[14]王柏柯,楊生保,余慶輝,等.加工番茄種質資源的SSR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1):196-200.
[15]郭爽,張素平,丘漫宇,等.櫻桃番茄種質資源親緣關系的 InDel和 SSR 標記分析[J].熱帶作物學報,2014,35(8):1464-1468.
[16]王日升,李楊瑞,黃偉雄,等.利用SSR標記鑒定番茄種質資源[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2):2426-2430.
[17]張洪溢,余誕年,王銳萍,等.番茄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與RAPD 應用[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3,4(2):151-156.
[18]張曉烜,許向陽,王傲雪,等.番茄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RAPD 分析[J].北方園藝,2011(13):115-118.
[19]溫慶放,朱海生,林義章,等.櫻桃番茄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RAPD 分析[J].福建農業(yè)學報,2006,21(1):59-62.
[20]丘漫宇,張素平,郭爽,等.番茄種質資源親緣關系的SSR分析[J].中國蔬菜,2012(24):39-42.
[21]胡小榮,陶梅,周紅立.番茄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5):6-8.
[22]李錫香,杜永臣.番茄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