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亮 伍宏娟
(寧夏血液中心 寧夏 銀川 750011)
近幾年來,自愿無償獻血人數(shù)日益增多,而有關獻血者獻血后,其生理恢復狀況,則缺乏關注和重視,一直以來均對此領域有所忽略,也就缺乏此方面資料。因此,本研究列舉120例獻血人員作為研討對象。
所抽選的120名無償獻血人員,其年齡范圍為18至55歲,男性72名,女性48名。均為街頭自愿獻血,包含遼寧、臺灣、福建、江西、河南、四川、安徽等地區(qū)人員,在抽選人員時有意挑選部分外來人員。
試劑和儀器:用血細胞分化儀為sysmex-21和生化分析儀為4040,試劑均為儀器原配試劑。
血液檢驗和體檢合格后,均在同時段采集各獻血者400ml血液,調查周期為3個月,采集其獻血前、獻血后24h、7d、1個月、3個月血液標本,檢查其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紅細胞比積、紅細胞計數(shù)等,并分析各數(shù)據(jù)。要求各獻血對象再獻血前后不增加營養(yǎng)飲食,正常生活、工作、勞動。
對獻血者各項血液指標進行檢測: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比積、紅細胞。
研究所得計量資料(t)和計數(shù)資料(χ2)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為(±s)、[n(%)],若(P<0.05)則判定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得知,獻血400ml后,人體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數(shù)指數(shù)存在性別差異,女性低于男性(P<0.05);獻血后24h至1個月時,紅細胞、紅細胞比積存在輕度降低,指數(shù)變化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120名獻血者獻血前后血液指標(均數(shù))
經(jīng)表2方差分析后得知,獻血后24h~3個月期間,白紅胞、血小板、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指數(shù)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獻血前后各指標方差分析
經(jīng)LSD-t檢驗,紅細胞比積、紅細胞指標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血小板、白細胞指數(shù)在獻血400ml后均不較大波動,屬于正常生理范圍。
我國1998年后,獻血法規(guī)定獻血人員每次獻血量需在200~400ml內,且兩次獻血需只至少間隔半年[1-2],而部分專業(yè)人員和專家反應,此項限制較為嚴重,無科學性依據(jù)。導致部分采供血機構常常無法采集到臨床所需血液,公眾因此對獻血有了一定誤解。針對每次獻血量和間隔期,各國的規(guī)定也存在一定差異,大部分國家均規(guī)定兩次間隔時間為3個月,獻血量在400~450ml間,此具有一定實驗依據(jù)。如美國,規(guī)定每間隔8周則可獻血1次,獻血量450ml,若獻血量為900ml,間隔時間則為16周[3]。而我國現(xiàn)有關獻血間隔時間和獻血量則較為保守。綜上,經(jīng)分析后得知,獻血后3個月恢復階段屬于安全性,全血獻血400ml,且間隔三個月不會影響獻血者身體健康。
[1]黃海平,鄒昕.宜興市獻血者單采血小板后血液指標的變化[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3):311-313.
[2]劉煒民,王小飛.2014-2016年濰坊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7,15(8):44-46.
[3]周月蘭,姜瑩,顏秀娟,等.親友互助獻血與自愿無償獻血對患者的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