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紅,張文蔚,司寧,朱雪巖,簡桂良,齊放軍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北京100193)
由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引起的棉花黃萎病被稱為“棉花的癌癥”,發(fā)病嚴重時可導致葉片全部脫落[1]。20世紀90年代棉花黃萎病在我國大暴發(fā),此后該病害成為繼棉花枯萎病后更加難以防治的重要棉花病害[2]。
國內外主要通過選育抗病品種、使用化學藥劑、田間管理、物理防治等方法來防治棉花黃萎??;但目前還未見強有效的防治藥劑,抗病品種匱乏且同一抗病品種在不同地區(qū)抗病性表現存在差異也造成防病效果不理想[3-7]。單一的防治措施很難達到理想的防效,須使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及農業(yè)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防控該病[8]。
本研究以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和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為試驗材料,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廊坊基地進行田間試驗,探究施加有機肥、葉面肥、生防制劑、控制早鈴的綜合防治措施對棉花黃萎病的防效,以期為黃萎病防治提供參考。
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及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由本實驗室保存。生防制劑為枯草芽孢桿菌(活芽孢含量109g-1),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葉面肥為棉太金水劑(山西浩之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對3個品種分別進行生物防治菌劑拌種(枯草芽孢桿菌用量為種子質量的10%),噴施葉面肥及農藝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探討有效防治棉花黃萎病的較優(yōu)技術體系。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共9個處理(表1),每處理為3次重復,每重復為4行,行長10 m,種植密度為每666.7 m22 470株,行距約90 cm,株距約30 cm。分別于6月27日、7月13日和8月29日,參照棉花黃萎病鑒定國家標準(GB/T 22101.5-2009)[9]對所有處理逐株調查黃萎病發(fā)病情況,根據調查結果,計算各處理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并以病情指數為基礎計算防效。于10月24日一次性收獲籽棉作為各處理實收產量,評估棉花黃萎病綜合防治對產量的影響。
利用SPSS 17.0軟件中線性模型單因素變量法進行方差分析,同一品種不同處理方式間的比較用F檢驗,并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法進行均值的多重比較(均值差異顯著性水平為0.05)。
6月27日、7月13日、8月29日分別對不同處理間黃萎病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同一處理的3個重復之間無顯著差異。6-7月各處理的病情指數較穩(wěn)定,8月底病情指數均大幅上升。
表1 不同處理的具體措施
經綜合防治措施處理后,6月27日,棉花黃萎病發(fā)病率較低,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和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的發(fā)病率均低于5%,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發(fā)病率為16.97%,顯著低于對照2的25.66%。與對照3相比,6-7月份綜合防治措施和生防制劑均顯著降低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的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
8月29日調查結果顯示,各處理的發(fā)病率均明顯增加;綜合防治措施處理下,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和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發(fā)病率依次為19.14%、28.06%、44.72%,低于相應對照。雖然8月份各處理病情指數及發(fā)病率統計結果與相應對照相比差異均不顯著,但經綜合措施處理后,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與相應對照相比,防效分別達45.39%、30.84%、29.43%;3個不同抗性棉花品種的病情指數均低于生防制劑處理,生防制劑處理的病情指數低于相應對照。
3次調查結果均表明,綜合防治措施具有較高的防效,最高可達67.13%,最低20.94%。前期,生防制劑拌種對耐病品種黃萎病的防效可達61.90%;7月中旬對耐病品種的黃萎病防效仍可達36.48%。8月底防效很低,說明生防制劑拌種只在前中期對棉花黃萎病保持高效。此外,生防制劑拌種對感病及抗病棉花品種的防治效果不明顯,這可能與棉花品種對黃萎病抗性差異有關。
表2 不同處理黃萎病發(fā)病率、病情指數、防效及產量結果
綜上,采用控制早鈴、施有機肥、噴施葉面肥、施加生防制劑等綜合防治措施,可降低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和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的病情指數,并且到8月底對3個不同抗性品種的防效仍大于29%,說明綜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治棉花黃萎病。
產量統計結果表明,綜合防治和使用生防菌劑均能提高棉花產量(表2)。其中:綜合防治措施對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增產效果最明顯 (P<0.05),籽棉產量增加42.11%;其次是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增產16.95%;再次是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增產11.44%。僅使用生防菌劑(枯草芽孢桿菌),對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增產效果不顯著。
20世紀80年代末,棉花枯萎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黃萎病成為目前我國棉花生產亟待解決的主要病害之一[10]。多年的生產實踐表明,單一的防治方法無法達到防治黃萎病的較好效果[11-13],采用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是最有效的措施[14-15]。有報道表明,隨水滴灌芽孢桿菌(活芽孢含量1011g-1)可濕性粉劑(使用量每666.7 m280~100 g,施用 2~3次),對棉花黃萎病防效可超過80%,且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在使用量為每666.7 m230 g時,防效仍高于60%[16-19]。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施加有機肥、噴施葉面肥、使用生防制劑及控制早鈴等綜合防治措施,不僅可明顯降低抗病品種中植棉2號、感病品種新陸早7號及耐病品種魯棉研28號的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有效地控制棉花黃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還可提高棉花產量。因此,該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為棉花黃萎病的田間防治提供了綠色安全、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可為棉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1]李其成,張秀芝.棉花黃萎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與防治方法[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3):113,115.
[2]郭承君,李文江,于茂森,等.棉花黃萎病綜合防治研究初報[J].中國棉花,1997,24(9):16-17.
[3]Daayf F.Verticillium wilts in crop plants:Pathogen invasionandhostdefenceresponses[J].CanadianJournalof Plant Pathology,2015,37:8-20.
[4]馬平.棉花黃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3,7(3):38-44.
[5]劉姮,李銀姣,鄧漢斌.棉花黃萎病的綜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1(6):25-29.
[6]唐黎標.棉花黃萎病的綜合防治[J].中國棉花加工,2016(4):34-35.
[7]趙燕華.棉花枯、黃萎病的發(fā)生及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22):124.
[8]張改英,徐恒玉.棉花黃萎病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2(9):27-28.
[9]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棉花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第5部分:黃萎病:GB/T 22101.5-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0]王力華,戴曉楓.棉花黃萎病抗性的分子研究進展[J].分子植物育種,2003(1):97-102.
[11]陸宴輝,簡桂良,吳孔明.棉花主要病蟲害簡明識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2-6.
[12]簡桂良,盧美光,王鳳行,等.轉基因抗蟲棉黃萎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J].植物保護,2007,33(5):136-140.
[13]石磊巖.我國棉花黃萎病研究進展[J].棉花學報,1995,7(4):243-245.
[14]林玲,張昕,鄧晟.棉花黃萎病研究進展[J].棉花學報,2014,26(3):260-267.
[15]陳麗華,袁德超,吳毅歆,等.棉花黃萎病生防內生芽孢桿菌 LH-L3 的分離鑒定[J].棉花學報,2017,29(6):550-559.
[16]李紅,趙冰梅,李賢超.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棉花黃萎病試驗示范效果初報[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6,37(4):55-58.
[17]李廣華,李虎,戴愛梅.1000億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防治棉花黃萎病大田試驗[J].新疆農業(yè)科技,2016(1):45-46.
[18]劉杰.枯草芽孢桿菌對棉花黃萎病的田間防效試驗[J].新疆農墾科技,2015,38(6):29-30.
[19]康鵬.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棉花黃萎病藥效試驗[J].農村科技,2014(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