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蕾
摘要: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苑中的一支奇葩,是探求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礦藏。探討在農(nóng)村中學中開展剪紙?zhí)骄啃詫W習的開展方法和形式,以及開展的策略,通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來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各地民間藝術的熱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關鍵詞:剪紙 體驗 創(chuàng)作 作品展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2-0153-03
中國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深遠傳統(tǒng)文化的民俗載體,也深受民眾普遍喜愛和認知的形式。文成有屬于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畬族剪紙,畬族自1560年遷入文成開始,就有傳承剪紙和刺繡,便代代相承下來。結合南田中學地處文成山區(qū)的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家長中有許多人會剪紙,而且不少學生的媽媽或奶奶剪紙水平還比較高,每逢春節(jié)及喜慶日來臨,大部分都要自己拿起剪刀剪窗花和門聯(lián),故很有必要將耳熟能響的剪紙教學納入校本課程。
剪紙除了其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之外,作為美術課之所以選擇剪紙教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1.剪紙材料簡單,方法易學,門檻低,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滿足農(nóng)村孩子學習藝術的愿望,有助于學生個性和良好素質的形成,從而陶冶學生情操;2.它集審美與創(chuàng)造于一身,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3.挖掘剪紙這一民間藝術蘊含著的豐富資源,不僅能豐富補充藝術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發(fā)展。
一、在調查中初步感知
剛開始招收剪紙興趣班的時候,只有10個人報名參加。學生們對剪紙藝術感覺比較陌生,他們認為只有剪紙藝人才做的事。于是,筆者專門設計了一個“剪紙藝術調查統(tǒng)計表”,讓學生調查訪問、上網(wǎng)查找或親自觀察,搜集各種資料、圖片或實物,再進行篩選、整理,完成調查統(tǒng)計工作。
在調查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向家長請教,也可以做社會調查或上網(wǎng)查找,收集有關剪紙的實物或圖片,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到畬族剪紙藝人那里參觀學習,并試著自己學習簡單的剪法。
學生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感受到剪紙藝術的無窮魅力,了解了剪紙材料的豐富多彩,品味著剪紙藝術的造型美、裝飾美等,感嘆于民間手工剪紙的技巧,并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交流中深化認知
在開展調查的基礎上,將學生們的調查表、搜集的資料(文字、圖片、實物)進行了整理,制成了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交流。學生們依次上臺,借助多媒體或實物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調查研究成果。這些來自同學們自己搜集的資料讓他們倍感親切。
通過交流,學生認識到一張普通的紅紙進過剪刻可以變成一件漂亮的藝術品,可以用來裝飾和美化生活,傳達自己的情感。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的媽媽或奶奶也會剪刻許多美麗的圖案,從而增加了他們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和興趣。
比如剪紙中的團花,先讓學生交流,小組動手實踐并討論,全班交流經(jīng)驗。
在ppt里展示團花作品及紋樣,提問:想一想該從哪兒開始剪,剪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實踐討論,全班交流經(jīng)驗。再拿出團花制作步驟圖,讓學生自己說出團花制作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這樣上課后,學生就不會是盲目的一兩剪子完成任務,而是要考慮順序、方法、形狀等。這課在探究團花造型、制作的方法中,體驗的是創(chuàng)新制作的樂趣。最后,筆者再次引發(fā)學生思考團花的用途,你想把團花裝飾到哪里,把裝飾生活的想法跟大家說一說。這樣的課上得深入、有層次,學生的作業(yè)效果多樣。
在學生的剪紙活動中,故意創(chuàng)設一些游戲情節(jié),讓孩子去探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從而使學生很自然地學會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剪紙作品。
針對剪紙教學,我們進行如下的分層式教學研究:
初一:簡單動植物練習,從易到難,能夠簡單的運用剪紙工具剪刻完成完整的形象。
初二:人物練習,了解剪紙的表現(xiàn)形式,剪紙線條流暢,完整完成作品。
初三:創(chuàng)作組合練習,嘗試創(chuàng)作,剪紙作品能夠運用嫻熟的技藝,流利的線條、豐滿的構圖。
三、在實踐中鼓勵創(chuàng)作
從簡單的團花到動物、人物剪紙的學習,可以啟發(fā)學生去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創(chuàng)作。在課后,筆者讓學生根據(jù)布置的內(nèi)容通過多種形式、途徑去收集積累相關的資料、實物、圖片等。然后教師只要適時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發(fā)揮作者思想感情和主觀想象,不受時空、比例、透視、體積限制,而采用夸張、象征等手法塑造形象、表現(xiàn)主題。
例如:以春天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有些學生把自己平時在學校操場上的照片和民間收集的樹的圖案拿來當素材,再加上一些剪紙的構圖和技法,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躍然紙上;有一些學生把平時練習過的動物、人物結合起來,讓小鳥來喚醒春天;還有一些學生把網(wǎng)上找來的春天的畫面當素材,再結合自己對春天的了解,進行夸張創(chuàng)作……讓學生自己自主去創(chuàng)作,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于2011年在南田中學舉辦了剪紙作品展,得到了很多老師和學生的好評。部分剪紙作品還刊登在《今日文成》教育???9期和文學季刊《山風》雜志2011年第四期(總第72期)封三上,并榮獲了市藝術節(jié)初中剪紙比賽一等獎,縣藝術節(jié)剪紙比賽一、二、三等獎若干個。
剪紙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校方的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我校專門開辟剪紙教室,剪紙教具50套,校園的文化長廊作為剪紙的宣傳窗口。8月份由溫州市教育局學生科帶頭組織的《溫州市學生夏令營活動》的學生在我校的圖書館學習剪紙,并于2014年被評為溫州市示范剪紙?zhí)厣珜W校。
剪紙在我校得到極大的重視,學生在剪紙的活動中也是積極參與并樂在其中,且獲得不少獎項??墒羌艏埥虒W并沒有系統(tǒng)的適合文成的地方課程綱要,故在2013年提交了《文化傳承中的學校藝術教育——文成縣南田中學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申請書,希望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能夠培養(yǎng)一批老師能夠很好的將剪紙藝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形成具有文成剪紙教學特色的美術地方課程。課題《文化傳承中的學校藝術教育——文成縣南田中學對民間剪紙藝術的探索和研究》榮獲縣里一等獎。
四、在作品展中體驗成功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學期結束之際,在學校成功舉行了剪紙作品展,讓學生沐浴在剪紙作品中……
剪紙作品展是學生們剪紙作品成果的展示,每個學生都會爭先恐后地去尋找自己的作品,沒有作品的同學也擠上去看,“哇,真漂亮,我也好想學哦!”對于在這次活動中沒有直接參加的同學來講,相信剪紙作品展的情景會給他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性的認識。
通過剪紙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剪紙的知識,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掌握剪紙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剪紙成為我校的教育特色,努力培養(yǎng)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剪紙小能手。在“人人有剪刀,人人會剪紙,人人有作品”的基礎上,達到“人人能創(chuàng)作”,通過剪紙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注釋:
①吳良忠:《中國剪紙》,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參考文獻:
[1]吳良忠.中國剪紙[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主,2008.
[2]沈之瑜.剪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3]朱曉紅.中國剪紙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4]王鏡明.剪紙藝術[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51.
[5]朱翔,陳婷.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工——論揚州剪紙工藝特色[J].藝術百家,2008,24(z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