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緒穩(wěn)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三美”價值;“三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01-0061-03
在舉國上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時代背景下,古詩詞教學又一次成了基礎(chǔ)教育的研究熱點。古詩詞言簡意豐,在給教師提供了自由發(fā)揮空間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混亂。不少教師對“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的價值是什么”和“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基本策略是什么”這兩個問題仍有困惑;有些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和“以誦讀為主”的基本方法有清楚的認識,但對古詩詞教學的美育價值認識不到位;還有教師不知道如何組織有效的誦讀,教學的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的落差明顯。
一、提高審美力:古詩詞教學的獨特價值
漢字有“音形義”,古詩詞也有“音形意”。好的古詩詞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個特點。音美指的是古詩詞的聲律之美。詩人特別注重字音的安排,在韻腳、平仄等方面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也正因如此,古詩詞才有了獨特的聲律之美;形美指的是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之美。詩是用形象來說話的,好的古詩詞能讀出美妙的形象和畫面;意美指的是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思之美,詩言志,好的古詩詞總是寄托詩人美好的感情和深沉的思慮。讀出“三美”,才算真正讀懂古詩詞。
《觀書有感》這首詩三美具備,意美尤為突出,體現(xiàn)了宋詩“尚骨力”的特點,耐人尋味。借助這首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力,并經(jīng)由這“二力”的培養(yǎng),提高其古詩審美力。
二、“三讀”品“三美”:古詩詞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諷誦,品味音之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高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要“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諷誦,即朗讀、背誦,是古人學文的基本方法。教學時,教師不必忙著解詞析句,而要根據(jù)古人寫詩重視字音安排的特點,介紹一些聲律知識,并指導學生誦出古詩獨特的聲律之美。
在《觀書有感》的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兩步引導:第一步,引導學生將每句的后三個字進行節(jié)奏切分,體會“停頓不破詞”的要求;第二步,引導學生感受平仄變化。
師:這首詩還可以這樣讀。(教師將尾字是仄聲的詞改變字體,配樂范讀)
師:謝謝同學們!你們聽出什么門道了?
生:老師讀得好聽,因為您把有些詞讀得短,有些詞讀得長。
生:聲調(diào)高低也有變化。
師:你們想試試嗎?
生(齊):想!
教師配樂,并引導學生加大讀音長短和聲調(diào)高低的變化幅度。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引導,學生對古詩的聲律美有了更深的體會。
古詩的平仄規(guī)律比較復雜,對小學生進行平仄規(guī)律的教學,如果機械照搬平仄規(guī)律,肯定行不通。因此,筆者依據(jù)“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對《觀書有感》的平仄進行了處理:在停頓練習的基礎(chǔ)上,用楷體標出以仄聲收尾的詞,讀得短些(“得”為古入聲字,歸入仄聲);宋體標出以平聲收尾的詞,讀得長些(見圖1)。這樣就形成了富于變化的節(jié)奏:短長短長,長短短長。長短長短,短長短長。這樣的處理,既保留了古詩平仄的基本韻味,又刪繁就簡,學生好學易懂。
(二)吟哦,品味形之美
吟哦,即吟詠,推敲詩句。古詩的形之美,分為物象之美、畫面之美、情境之美。反復吟哦,輔以“補充信息、展開想象、角色扮演”等讓學引思的策略,學生既可以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又能讀出美妙的畫面來。
1.補充信息,品物象。
孔子說,讀詩可以“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其實不止如此,古詩中出現(xiàn)的物品往往是文化符號,識器而知文化,是文化傳承的契機?!队^書有感》中提到的“一鑒開”,傳達出古人雅致的生活情態(tài)。這樣的物象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產(chǎn)生鮮明而深刻的印象。教學中應該精心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對學生進行熏陶。
生:“一鑒開”是什么意思?
師:“鑒”的意思知道嗎?
生:鏡子。
師(配合課件演示):鏡子在古時候是貴重的物品,人們不用的時候就用一塊叫鏡袱的布罩著,以免落灰,用的時候打開鏡袱。你看這鏡面,怎么樣?
生:很干凈,很亮。
師:用個成語形容一下。
生:一塵不染。
生字的學習、成語的積累、古人生活情趣的體會,使文字、文學、文化得到巧妙融合。
2.展開想象,品畫面。
相比詩中之象的認識,詩中之景的想象則要難得多。學生往往只能從詩中得出粗略的印象,對詩中畫面的想象難以具體,需要教師搭建想象支架,給予協(xié)助。
師:請根據(jù)老師的提示,在腦海中想象畫面。塘——,你想到的是哪里的塘?
生:我鄉(xiāng)下老家的小池塘。
師:很好。就應該回想生活中見過的,影視作品中見過的也行。方塘——,你腦中的塘變成方的了嗎?
生:變方了。
師:半畝方塘——,這方塘有多大?
生:半畝。
師:半畝方塘一鑒開,這下什么變了?
生(愉悅地):水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師:都會用上比喻句了,說得和詩人一樣美。天光云影共徘徊——
師(指名兩個學生):假設(shè)你是天光,你是云影,請問你們在什么地方?
生:在水里。
師:在水里做什么?
生:徘徊。(眾笑)
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展開想象,頭腦中的畫面越來越接近詩中描寫的景象。在言語互動中,教師不斷地激勵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去體會,語言在生成,思維在發(fā)展,想象在放飛。
3.角色扮演,品情境。
詩中的畫面往往不止一幅,只想到一張張獨立的畫面,還不算真正品到了古詩的形之美。體會到畫面之間的聯(lián)系,畫面變成了電影,其美感則更能讓人欣悅?!队^書有感》中除了清澈的方塘,還有活潑的溪水,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后者造就了前者。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endprint
師:同學們從詩中發(fā)現(xiàn)了兩組鮮活生動的畫面“清澈的方塘”和“活潑的溪水”。下面我們來表演一番。
生:方塘您好。
師:請問,你們從哪兒來?
生:從山頂來。
生:從泉水那里來。
師:你們這是要到哪里去?
生:到方塘去。
師:我就是方塘呀,寶貝們,歡迎你們。我還得感謝你們哪!知道為什么要謝你們嗎?
生:因為是我們讓你變得這么清澈呀!
(三)補讀,品味意之美
朱熹認為,讀書“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古詩之音為其皮肉,形為其骨,意為其髓。在諷誦吟哦得音、得形之后,就可以到文字背后,領(lǐng)略詩的情之真、思之深了。如果讓學生就詩品詩,讀之再三,也難見其意。這種情形是由古詩簡約的特點和小學生認知水平?jīng)Q定的。不了解詩人及其寫作的背景,僅憑數(shù)十個字的詩句和幾個空靈的意象,學生當然無法得見詩髓。《觀書有感》的“髓”是詩中蘊含的哲理,其理解的難度較大。教學中,筆者通過兩重補讀,并利用課件和板書來呈現(xiàn)內(nèi)容與哲理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補讀作者簡介,引導思維方向。
讀詩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資料已成為共識,但不少教師對作者生平信息不加篩選,這給學生帶來了閱讀負擔和思悟的困擾。在教學中,筆者將收集來的關(guān)于朱熹的生平資料進行整理,突出兩個信息:酷愛讀書、成就偉大。
生:詩中寫的是水,為什么題目叫“觀書有感”呢?
師:請看大屏幕,材料中什么信息引起了你的關(guān)注?
生:他酷愛讀書。
生:他是繼“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師。
師:孔子、孟子,那可是上千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朱熹為什么這么厲害呢?
生(大多數(shù)人齊):因為他酷愛讀書。
簡短的文字使得有效信息的呈現(xiàn)更為清晰,圖片信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可感。
2.補讀生活逸聞,豐富感悟素材。
經(jīng)過人物生平資料的補讀,已有不少學生觸及到了詩中哲理的邊緣,處于“悱”的狀態(tài);還有部分學生尚未將“活水”與“書中知識”,“方塘”與“人的心智”聯(lián)系起來,處于“憤”的狀態(tài)。于是,教師提供一則名為《朱熹對課示弟子》的小故事,讓學生與《觀書有感》比照閱讀,進一步品悟詩中哲理。
師:故事中,朱熹哪句話與詩中的觀書之感相近。
生:朱熹說:文思敏捷不是天生的,只有不斷讀書學習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師:是很相近。那么,朱夫子在詩中想說的僅僅是讀書使人文思敏捷嗎?
生:書中新知還會使人智慧超群、明了事理、聰明能干……
師:這里“書中新知”就相當于詩中的—— 生:源頭活水。
師:這里的“心智明”就相當于詩中的——
生:方塘清。
至此,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已明了詩中的哲理,體會到了詩人譬喻之巧。
3.勾勒思維導圖,促成思維跨越。
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條理化,借鑒思維導圖的原理,筆者設(shè)計板書和課件(圖2),從中可以直觀地看出字面之景與言下之理的對應關(guān)系,從而體會構(gòu)思之妙。
音美、形美、意美,詩中“三美”的“三”可實指,也可虛指,不同題材、不同作者的古詩詞作品,其美感也不盡相同。諷誦、吟哦、補讀,“三讀”的功用各有側(cè)重,但有時可以相通,運用時也可以有不同的組合。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