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閨女比較老實,每次和別的小朋友玩時,有人主動攻擊她,她也不會還手,甚至不知道躲閃,就知道硬生生地挨著。有一段時間,我真的非常困惑,自己是該教女兒打回去,還是讓她學會回避呢?教孩子打回去,其實傳遞的是一個錯誤的社會交往方式,孩子一旦形成習慣,以后也會變成一個有攻擊性的人,那她面臨的問題就會更多:她可能交到比較少的朋友,甚至周圍的同齡人都對她敬而遠之,這對她的成長實際上是不利的。況且我家閨女根本不是那種強悍的性格,即便教也學不會。
教她回避?世界上總是有熊孩子,除非不讓孩子出門,整天躲在家里最安全,否則怎么能回避得了呢。
其實我也明白,孩子們之間的打斗更多的帶有游戲的成分,還沒有建立起吃虧不吃虧的概念,吃虧不吃虧那都是大人的概念,我不應(yīng)該把此事看得過重。可是每次看到孩子被欺負,沒有哪個媽媽不心疼。
起初,我在陪孩子玩時,遇到別的小朋友打她,我一般會找對方的家長溝通,大部分情況下家長還是通情達理的,不過還是遇到過極個別的家長“護犢子”不講理,雙方鬧得不歡而散。終歸,孩子的事情,大人一插手就很麻煩,還不如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解決。
慢慢地,我開始教孩子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方法,首先讓她學會迅速離開攻擊者,避免站在原地,受到二次攻擊。同時,教她盡快將發(fā)生沖突的情況告知周圍的成人,尋求幫助。在家里演練的過程中,我再三向孩子強調(diào),不能主動攻擊別的小朋友,但是遇到小朋友欺負自己時,可以雙手推開對方,或者雙手抓住對方胳膊,阻止別人的傷害。慢慢地,當女兒逐漸積累起和小朋友交往的經(jīng)驗后,往往自己就會遠離那些喜歡打人的孩子。
總之,遇到寶寶受欺負的情況,爸爸媽媽不必過于緊張,也沒有必要一定讓寶寶不跟打人的小朋友玩兒。只要教會寶寶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策略和方法,同時給予必要的關(guān)注,防止小朋友之間出現(xiàn)嚴重的沖突即可。寶寶們將來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爸爸媽媽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改變寶寶所處的環(huán)境。況且,不管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對寶寶的成長其實都是有用的。這樣,一旦他將來長大后,發(fā)現(xiàn)自己周圍的世界原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會覺得那就是生活的現(xiàn)實。讓寶寶接受現(xiàn)實,同時也要教給他適應(yīng)現(xiàn)實的方法,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