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會
(葫蘆島市第一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遼寧 葫蘆島 125000)
2008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在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增加有關京劇教學的內容。截至今年,進校園活動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爭論和質疑。一個核心的爭論點在于,是否該用教育政策的方式推行這一事業(yè)。這一爭論直指活動的理論根源。
事實上,從活動推行方式來看,“京劇進課堂”是作為教育領域的一項政策頒布并實施的。問題核心在于這一政策的合理性。因為“京劇進課堂”是一項涉及到文化和教育雙重屬性的政策。文化政策與教育政策是否具有相合性,這是首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從本源上講,教育與文化有著天然的統(tǒng)一。文化的發(fā)展主要受政治和經(jīng)濟的影響,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兩者是不可分的。
首先,教育具有文化功能。教育有著廣泛的涵蓋面。一是文化傳遞功能,包括知識、思想、道德、風俗、藝術以及每一代的認知圖式等。這種傳遞絕不是生物上的遺傳,而是社會文化的積累,是對社會文化世代連續(xù)性過程的同化與順應而引起的文化潛移。正如恩格斯所說:“由于它承認了獲得性遺傳,它便把經(jīng)驗的主體從個體擴大到類,每一個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個體經(jīng)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它的歷代祖先的經(jīng)驗的結果來代替?!崩鐢?shù)學公理對每個八歲小孩都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需用經(jīng)驗來證明,這只是積累起來的遺傳的結果。二是教育在文化傳遞的過程中在不斷地改組和重建文化。黑格爾說過:“對于文化遺產(chǎn),當我們去吸收它,我們就使它具有了某種不同于它從前所有的特性,于是那種接手過來的遺產(chǎn)就這樣地改變了?!边@說明,文化與傳遞事實上也是一種文化涵化,即系統(tǒng)的重組。這種選擇與重組,既包括對原有文化要素的選擇組合,同時又包含了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從而導致整個系統(tǒng)發(fā)生不同性質的變化。正是這種有目的的選擇與重組,發(fā)揮了教育在文化傳遞中的改造功能,推動了文化的嬗變。嬗變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以儒家教育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促成了我國當前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態(tài)勢的形成[1]。
其次,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一是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內容。這里的“文化”特指思想文化。關于教育的目的,歷史上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內容,但傳承文化是一個恒久不變的目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人類作為社會性群體延沿不斷的重要根據(jù)。因此,盡管各個時代的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但文化始終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二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考察,教育不單是學校教育,社會的生活方式、禮儀的遵從、行為的模仿等,構成了人們的文化習得。一定的社會文化條件下,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作為教育內容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狀況等都是既定的,這種既定性本身就源自于社會文化。社會文化決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同時,一定的社會文化又決定了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科技等內容進行選擇性吸收與傳承的方式,也就是教育的內容。從這一角度來看,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附屬、是文化傳承的工具。
從當前我國教育政策的有關情況可以看出,從規(guī)訓的意義上講,教育與文化是統(tǒng)一的?!督逃ā分赋觯逃龖^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近年來,我國也多次強調要在中小學教育的各學科中融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以上分析表明,教育事業(yè)與文化事業(yè)本身具有統(tǒng)一性。這是京劇進課堂文化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相合性的理論基礎。
由于教育事業(yè)與文化事業(yè)本身的統(tǒng)一性,教育政策與文化政策不可分離。這種不可分離性表現(xiàn)在文化政策對教育政策的影響和教育政策的文化職能兩個方面。
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文化政策的出臺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例如,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大趨勢下,人的全面發(fā)展成為應時之需。文化政策適應這一需求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素質教育也逐步受到重視,從概念變?yōu)榫唧w的政策,推動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從根源上講,這是文化政策引導的結果。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具有文化功能,教育政策的出臺在推動文化政策的施行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面向整個中國的全民性的文化政策,通過教育手段進行推動,能夠發(fā)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由于其具有啟蒙作用,在其中開展的文化方面的教育將影響整個年齡段內學生群體的整體文化素質[2]。
上述分析表明,教育政策不僅被動地受文化政策的影響,往往還主動地響應文化政策的要求,推動文化政策的進程。因此,教育政策與文化政策不可分離。
京劇進課堂作為一項政策,是教育政策與文化政策的有機統(tǒng)一。這一活動之教育屬性和文化屬性之間的關系在于,京劇進課堂是以教育政策為載體的文化政策。
一方面,京劇進課堂是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推行的,其根據(jù)是傳承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一文化政策。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方面的弱勢逐漸表現(xiàn)出來,制約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影響了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因此,國家提出傳承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文化政策。由于教育的文化功能,中小學很自然地成為這一文化政策推行的重要戰(zhàn)線。此外,由于京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的精粹,以京劇為載體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整體論意義上的可行性[3]。因此,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選擇了京劇這一藝術形式作為載體。
另一方面,京劇進課堂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相結合,中小學音樂教育本身的啟蒙性和重要性是這一政策制定的外因。由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因此,教育部積極響應中央文化政策的要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代表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精粹的京劇。這是教育政策主動響應文化政策,積極促進文化政策推行的突出表現(xiàn)。
綜上所述,京劇進課堂活動是文化政策與教育政策的有機統(tǒng)一,活動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與教育屬性具有相合性。文化屬性是根本依據(jù),教育屬性是直接表現(xiàn)形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這一政策的產(chǎn)生和推行。繼續(xù)深入推進京劇進校園活動的實施,是振興和傳承民族文化、建立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必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