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淵
(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20世紀40年代—20世紀60年代是英國自由競爭最興盛時期,英國對華政策總基調就是在維持領土和主權基本統(tǒng)一的前提下,通過不平等條約,在華攫取商業(yè)利益。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側重于從政治角度分析英國對太平天國的政策,把貿易置于從屬的地位,甚至不談貿易,但“日不落帝國”畢竟以貿易立國,沒有發(fā)達的全球貿易也就沒有世界第一的地位。貿易在英國對華政策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貿易如何影響了英國對太平天國政策的政策?又如何影響了對華政策?這些問題正是本文研究之所在。
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距離英國商人最集中的上海僅約三百公里。大量逃難的人涌向上海,謠傳太平軍即將進攻上海,局勢的迅速變化令上海英國商人人心惶惶,他們甚至準備了兩艘英國汽輪,準備一旦形勢惡化就撤離。由于情況不明,大多數人的反映還是比較謹慎,他們既擔心戰(zhàn)爭影響了經商活動,又想渾水摸魚,在太平天國得到“比在清王朝統(tǒng)治下更好的貿易條件”。[1]
為了“建立商務關系”[2],太平軍攻破南京后一個月,在中國擁有巨大商業(yè)利益的英國就迫不及待第一個冒險訪問南京。1853年4月27日,英國駐華全權代表文翰乘軍艦抵達南京,此行最主要目的是打探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此外,還向太平天國“解釋了英國的中立立場”[3],要求太平天國承認《南京條約》的有效性,為此特意轉交了《南京條約》的中譯本。到達南京后,文翰見了北王韋昌輝等高級將領,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文翰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以“英夷”身份看待英國,而且認為自身實力強大,必能推翻清朝,完全沒把英國中立政策當回事;對最為關心的《南京條約》的有效性和太平軍是否進攻上海,太平天國不置可否。太平天國的回答令文翰不滿,尤其是沒有解決英國最關心的貿易問題。最后,文翰威脅如果太平軍侵犯英人生命財產,英國將訴諸武力??偟膩碚f,文翰懷疑太平天國能取代清王朝,建議英國采取中立的政策。在給英國外交部的報告中,文翰還提醒英國要在上海做好武力準備,以防萬一。
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中立是英國對太平天國政權政策的總基調。在這里中立有兩層含義:一是中立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觀望,是一種形勢不明朗狀態(tài)下的被動之舉,中立不等于英國完全不偏不倚,只要有機會英國就渾水摸魚撈取好處,;二是中立的終極目標指向是貿易,只要不損于英國在華的商貿利益,英國就中立,否則就動用武力。因此,貿易在中立政策的確立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53—1854年,太平天國運動的發(fā)展對英國在華商業(yè)利益還構不成威脅,中立政策有利于中國從雙方撈取利益。
中立政策確立以后,英國與太平天國的關系就沒有再進一步。當太平天國還在以自己想當然的“天朝大國”方式處理與“兄弟”英國關系,英國也在謹慎對待太平天國時,新的問題就已經擺在太平天國和英國之間。
為把對華貿易從沿海擴展到內陸腹地,英國以中美《望廈條約》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但“修約”從一開始就和太平天國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英國暗示愿意幫助鎮(zhèn)壓太平天國,但清廷未同意。1860年10月24日,《北京條約》簽訂,英國“修約”目的完全達到,英國商業(yè)利益深入到太平天國控制的長江中下游流域,這樣,英國在華利益與太平天國發(fā)生重合。
《天津條約》規(guī)定“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于是,中斷四年后,英國又聯(lián)系起太平天國來。畢竟,要想實現(xiàn)在條約中攫取的商業(yè)利益,英國就必須處理好控制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qū)的太平天國的關系。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1858年11月8日,英國侵華軍總司令額爾金(Elgin)從上海到達漢口,沿長江考察英國權益能否在太平天國統(tǒng)治區(qū)得到落實。“自1856年下半年至1858年年中,太平天國在軍事上的頹勢終以戰(zhàn)略要地九江的易手和清軍重建其對南京的包圍圈而達于頂點”[4],因此,與1854年包令的“冷遇”不同,太平天國極力拉近與英國關系。不僅一路熱情接待,洪秀全甚至給額爾金發(fā)去一份詔書,要求幫助太平天國滅清,但額爾金未加理會。額爾金長江考察表明,太平天國不會阻礙英國擴大對華貿易,但額爾金警告,如果太平軍干涉英國船只航行,英國就動武。
修約“成功”意味著英國對華政策從中立重點轉向維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獲取的特權。如果太平天國不阻礙英國在華利益,英國仍將中立,以期從兩方獲利;如果太平天國不承認英國從清政府獲得的特權,毫無疑問,英國也將像對待清政府一樣對太平天國政權武力相對。
1860年7月,李秀成攻破江南大營后,率軍進到上海城外。李秀成是否進攻上海,引起英國恐慌。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Erederick Bruce)等不及英國外交部回復,決定越過租界武裝保衛(wèi)上海縣城。1860年8月18日,李秀成率少數部隊向上??h城進發(fā),遭到英法聯(lián)軍猛烈攻擊,死傷數百人。事后,李秀成給英美領事寫信,抱怨說“此來意圖,非欲與諸外國爭吵或交戰(zhàn),而欲與各該國議訂通商條約”[5],這封信表明太平軍對上海無敵意,也不想與英國作對,但英國武力相對清晰表明英國決不允許太平軍染指上海。
李秀成撤走上海后,中英《北京條約》簽訂,上海對英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為解決太平軍進攻上海問題,1861年2月,額爾金派海軍司令何伯(James Hope)前往南京。早在來南京前半個月,英國以在漢口擁有重要商貿利益為由,威脅陳玉成不要進攻漢口,最后,陳玉成轉而進攻安慶。當何伯一行到達南京時,太平天國面臨形勢相當緊迫,主要領導人均帶兵外出解安慶之圍。太平天國本不同意不進入上海的要求,最后,4月2日,洪秀全同意1861年內,太平軍不進攻上海、吳淞一百里之內地區(qū),至此,是否進攻上海問題告一段落。但上海畢竟為江南富庶之地,擁有巨大財富,一旦太平天國形勢危急,必定還會圖謀上海。
1855—1861年,英國通過戰(zhàn)爭攫取了更多的權益,在華利益深入太平天國統(tǒng)治區(qū),雙方一度冷淡的關系再次“熱”起來,但雙方的隔閡越來越大。這一時期,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對英國的影響力大大減弱,日益緊迫的軍事形勢使對英政策轉圜余地不斷縮??;英國則更加依賴通過清政府實現(xiàn)在華利益,對太平天國政權漸失興趣,視太平天國為英國在華利益的“絆腳石”。隨著雙方利益在上海的武力交鋒,這也預示著英國放棄中立政策為時不遠。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對華政策最主要目標就是確保條約在長江流域的商業(yè)利益變成現(xiàn)實,尤其是在太平天國占領區(qū)能有效履行。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慘敗,清廷對英態(tài)度發(fā)生重大轉變,希望借英國堅船利炮“助剿”;為實現(xiàn)在華利益,英國認為必須維持清朝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放棄中立,對清政府態(tài)度發(fā)生重大轉變。最后,太平天國運動被中外勢力聯(lián)合剿滅。
1860年,清朝在南北兩個戰(zhàn)場一敗涂地,英法撤軍后,清政府重新評定“內憂(太平天國)”和“外患(列強)”的關系。1861年1月11日,奕?上奏所稱“就今日之勢論之:發(fā)捻交乘,心腹之害也……英國……肢體之患也”。1861年,咸豐去世和“辛酉政變”發(fā)生,清廷中央樞紐發(fā)生重大變化,主張與洋人合作的恭親王奕?成為核心人物。最終,以奕?為代表的權利中樞認為洋人志在通商,沒有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企圖,所以只要遵守條約,中外就可以相安無事。1861年下半年,李秀成在江浙的進攻勢如破竹,形勢對清朝越發(fā)不利,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江浙官員紛紛上書要求借助英軍,這樣,聯(lián)合英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在清廷上下取得一致意見。1862年2月8日,同治帝發(fā)布上諭:“借師助剿一節(jié),業(yè)經總理衙門與英、佛住京使臣商酌。現(xiàn)據薛煥奏,英、佛文武各員頗為出力,且佛輪船為我開炮擊賊,是真心和好,固已信而有征”,正式決定聯(lián)合英國等國圍剿太平天國。
早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就向清政府拋出協(xié)助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誘餌”,1861年6月至7月間,英國內部甚至進行了一場“是否要進攻南京”的辯論。中英《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的利益同清政府緊緊地綁在一起,要想實現(xiàn)在華特權,就必須維護清朝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所以“比較好的政策是支持和加強清廷而不是聽任帝國在叛亂之中分崩離析”。[6]1861年,美國內戰(zhàn)加速了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由于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中國的通商口岸重要性大增,成為尚未開發(fā)而可能挽救英國對外貿易免于垮掉的寶地”。[7]英國首相巴麥尊(Palmersotn)說:“如果借我們予以友善的援助而能致令中國內部全局得入正軌,且看前途商業(yè)之大發(fā)展啊!這商業(yè)是可以預期其必興的……如不援助這個開明的中國政府,以成全其努力與改進,則在我們方面說,真是自殺的動態(tài)了?!庇v華公使普魯斯更是直言:“我們支持清政府,這是出于利益的動機而不是出于感情的動機?!盵8]
1861年9月5日,湘軍攻克安慶,南京以西全部暴露在湘軍攻擊范圍之內,太平天國軍事形勢急轉直下,要想保南京安危,太平軍必須向東發(fā)展,因此,太平天國必然進攻上海。1862年1月1日,太平天國正式拒絕英國的不繼續(xù)進攻上海的要求,這標志著英國已不可能通過談判逼太平天國讓步,雙方交戰(zhàn)不可免。1862年1月7日,李秀成從杭州出發(fā),太平天國第二次攻打上海開始。
1862年1月3日,中英法三國成立“中外會防局”。2月21日,聯(lián)軍進攻高橋,太平軍敗退,英國武力介入由此開始。直至1862年10月26日,控制上海周邊100里內地區(qū)后,聯(lián)軍返回上海,至此,聯(lián)軍與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束。剩下的作戰(zhàn)主要交由常勝軍協(xié)助淮軍進行,1863年3月24日,英國甚至正式任命戈登統(tǒng)領常勝軍。在英國的軍事介入下,太平軍不斷敗退,李秀成氣憤地說:“蘇杭之誤事,洋鬼作怪……攻克蘇州等縣……實得洋鬼之能?!盵9]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軍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英國對華政策有很清晰的主線,即維護和擴大其在華通商利益。[10]此外,從貿易角度探究英國對太平天國政權政策的演變,本質上也是對雙方世界觀的有益比較,一個傳統(tǒng)世界觀,一個現(xiàn)代世界觀,決定貿易在雙方心目中的地位完全不同。太平天國僅僅是從農民最一般、最樸素的角度理解貿易,甚至把貿易當成英國的“朝貢”,但英國是從全球視野看待對華貿易,對立國基石之貿易“誓死必爭”。從貿易角度探究英國對太平天國政權政策的演變,對英國而言也是一個選擇誰的過程,盡管太平天國和清朝都不屬于最理想的選擇對象,但英國發(fā)現(xiàn)太平天國政權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如清政府,為長遠商貿計,英國最終“助剿”。從貿易角度探究英國對太平天國政權政策的演變,還會發(fā)現(xiàn)太平天國身處“江南水鄉(xiāng)”卻不會打“貿易牌”,距上海一步之遙卻沒有“睜眼看世界”,更無“洋務運動”,失敗之余還沉迷“天國”,最終失敗何嘗不是時代的必然。
[1]茅家琦.太平天國與列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41.
[2]茅家琦.太平天國對外關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1.
[3]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M].計秋楓,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186-187.
[4]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87.
[5]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太平軍在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0.
[6]泰勒·丹涅特.美國人在東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313-314.
[7]裴士鋒.天國之秋[M].黃中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50.
[8]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M].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58.1168-1170.
[9]羅爾綱.增補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28.
[10]張晶萍.讀《天國之秋》——兼論英國對華政策中的利益與道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2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