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
這里是方圓百里的原始森林。
空中,疊翠千丈,遮蔭蔽日;地面,葛藤纏繞,落葉盈尺;地下,盤根錯節(jié),根須如網(wǎng)。這幾乎是一個密封的世界。這里有巨棟大梁,珍禽異獸,奇葩碩果,靈芝妙藥。高大挺拔的望天樹是林中巨人,直沖云霄,傲視碧海。大青樹廣展綠冠,庇蔭著眾多伙伴。松杉競生。喬灌咸長。荊棘叢集。低層雜草繁密。蔭翳處蕨類葳蕤,臥倒的枯樹上覆蓋著苔蘚,又有小樹從苔蘚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絞殺植物盤繞于樹干。大蚜趴伏在枝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飛翔。猴子在樹冠摘果??兹冈谌呴_屏。野蜂在花叢中采蜜。蟻群在腐殖質(zhì)上蠕動。這里蚊蚋成陣。螞蚱跳躍。長蟲在擁擠的空間里扭曲穿行。林間流瀉著婉麗的鳥鳴。更有山溪潺潺,葉叢滴翠。幽暗的草叢中,蘭花放出馨香,海芋葉旁,龍舌蘭伸出銳利的綠劍。開放紅白花朵的蔦蘿,在枯枝上攀緣盤旋。闊葉下的蛛網(wǎng)上綴著露珠。蝸牛馱著貝殼在濕地上爬行。遠處林邊大象甩動長鼻,悠然踱步。層林之上,鷂鷹在藍天里滑翔,用它那對犀利的眼睛,窺伺著下界的獵物。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驚駭于萬千動植物形體結(jié)構(gòu)是那么完美:隨便一莖小草,一朵鮮花,一顆果實,一株樹木,一只飛鳥,一頭走獸,它們的軀體組織,它們的色澤、形態(tài),是那么氣韻生動,血脈通暢,和環(huán)境之間顯得和諧無間,渾然天成。啊,那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須知每一物種要經(jīng)過多少萬年的演變、適應、競爭、完善,才能達到目前這種鬼斧神工、天衣無縫的狀態(tài)!
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結(jié)構(gòu)相比,人間一切科技、文藝作品,都顯得相形見絀。萬千物種在這里多層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爭。歲歲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競天擇,各司其職。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如果上帝偏愛某一物種,要求純粹、劃一,這無異于毀滅某一物種自身。在這里,同一就是同滅,差異才能互補,共生方能共榮。如果它們分離,許多物種將因失去相互制約、轉(zhuǎn)化、補償、交換等生存條件而死亡。它們只有集結(jié)、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機蓬勃,旺盛蔥蘢,荒蠻野性。在這里,每一瞬間,都在發(fā)生億萬次的新陳代謝。腐爛與新生、繁榮與枯萎,都在這生命的大舞臺上演替。這里有最美妙的天籟,這里有最豐富的色彩,這里有最生動的形象。而當暴風襲來,林海枝舞葉涌,俯仰起伏,萬千樹干就是萬千根搖曳的琴弦,彈奏出驚心動魄的交響樂;云霧涌來,一切淹沒在白茫茫的浪濤之下,變成一片搖擺晃動的海底森林;但當熱帶雨傾瀉過后,太陽重又照耀,億萬葉片上的水珠,閃爍出億萬顆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復雜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種不分段、頭緒有點混亂的文字,才能充分表達出雜亂成一個板塊的整體感受。且讓我以身邊潮濕的樹墩當書桌,迅速記下這篇即興式的短文……
選自《百年百篇經(jīng)典散文》
【解 讀】速寫,本是繪畫術(shù)語,指一種快速的寫生方法,即用簡練的線條在短時間內(nèi)扼要地畫出人和物體的動態(tài)或靜態(tài)形象。移用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既指一種篇幅短小、文筆簡練生動,扼要描寫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的情況的文體,也指用概括有力的筆墨描寫人物或生活場景的表現(xiàn)手法。本文速寫的對象是“方圓百里的原始森林”,篇幅自然是短小的,那么它所蘊含的意義是什么呢?它的簡練、生動又是怎么體現(xiàn)的呢?
作者在迅速地交代觀察的立足點——“這里”、觀察的范圍——“方面百里”和觀察的對象——“原始森林”后,就具體展現(xiàn)森林中的各物類的生存狀態(tài),并引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文章也由此分為描寫和議論兩個部分。描寫為議論服務,議論揭示寫作主旨。在作者的感受中,森林中的各物類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從個體來說,是氣韻生動、血脈通暢的,與環(huán)境是和諧無間、渾然天成的。由此發(fā)出喟嘆:“須知每一物種要經(jīng)過多少萬年的演變、適應、競爭、完善,才能達到目前這種鬼斧神工、天衣無縫的狀態(tài)!”但文意并沒有在此收束,而是以感受和喟嘆為起點,表達自己整個世界生存哲學的思考?!皻忭嵣鷦印薄把}通暢”是因為物類之間的差異,“和諧無間、渾然天成”是因為差異帶來的互補。同一的結(jié)局是同滅,差異才能共生,方能共榮。“鬼斧神工”“天衣無縫”絕不意味著一潭死水的靜止,而是充滿著“孳生、繁衍、更新、斗爭”和“制約、轉(zhuǎn)化、補償、交換”。差異——個體性,互補——依存性,共生——和諧感,就是作者思考的三個關(guān)鍵詞。
作者又是如何來描寫林中之景?他說:“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復雜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種不分段、頭緒有點混亂的文字,才能充分表達出雜亂成一個板塊的整體感受。”但并不意味著他的文字真的是頭緒混亂的,相反,“多層次、高密度”是他描寫的突出特色。先從空中、地面和地下作空間層次的整體描寫,句式整飭,暗寓驚嘆。接著以“巨棟大梁,珍禽異獸,奇葩碩果,靈芝妙藥”作林中物類的總寫,之后便是具體動植物的分寫。視角變化,望天樹“直沖云霄”是站在地面仰視,大青樹“庇蔭”伙伴則在樹頂俯視;視線由上至下,“松杉”“荊棘”之間以“喬灌”連接,更低處是“雜草”“蕨類”和“苔蘚”。然后就“高密度”地展現(xiàn)一個個動植物的林中生命狀態(tài)。忽而哺乳類,忽而鳥類,忽而植物,忽而昆蟲;忽而飛行類,忽而攀援類,忽而爬行類:這是一種精心營造的“混亂”,借以表現(xiàn)由“集結(jié)、混生”帶來的“生機蓬勃,旺盛蔥蘢,荒蠻野性”。而且多用短句,干凈利落,基本上是一句一物,其用意或許為了突出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而有差異的存在。每一句都通過動詞來展現(xiàn)個體的或孳生或繁衍或更新或斗爭的生命狀態(tài),其中間或運用比擬詞,顯得靈氣、生動;每一句都有諸如“在樹冠”“枯樹上”“草叢中”等表處所的狀語,但作用并不是點明生命體在何處,而是展現(xiàn)生命體與外界條件的聯(lián)系,與其他物類的“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
作者認為人間的一切科技不能創(chuàng)造、一切文藝作品不能描刻這種和諧共生之美。在理性的思考之后,他又從林海的天籟、色彩、形象三個方面的概括描寫再來強化、印證原始森林各物類生存、生命的和諧之美,使文章有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回環(huán)之美。而作者最后說:“且讓我以身邊潮濕的樹墩當書桌,迅速記下這篇即興式的短文……”有動詞“記下”,有表處所的狀語“以身邊的潮濕的樹墩”,作者已經(jīng)成為構(gòu)成這一生態(tài)空間的生命體,他已經(jīng)儼然與周遭融為和諧共生的一體。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