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 冉
圍棋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古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多有樂于此道者,也因此賦予了它許多雅致的別名,比如下面幾種。
下棋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對局雙方專注棋局,旁事不聞不問,猶如隱居。這一說法源于《世說新語·巧藝》,講的是東晉名臣王坦之,“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
魏晉時名士間流行“清談”,即以一系列關乎玄學的問題(如“有”與“無”、“言”與“意”等)作為主題的探討論辯。清談一般都有對手,藉以引起爭辯,或為駁難,或為討論。東晉高僧支道林既好圍棋又愛清談,他認為對弈時棋手雙方是在進行一種無聲的精神層面的交流,這與清談頗有內在的相通之處,所以他把圍棋稱作“手談”。典見《世說新語·巧藝》:“支公以圍棋為手談?!?/p>
弈棋以忘憂,出自晉人祖納。祖納這個人名氣不算大,但說到“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祖逖,大家一定不陌生——祖納就是祖逖同父異母的哥哥。祖納有德行有才學,但酷愛下棋,好朋友王隱就勸他:“禹惜寸陰,不聞數(shù)棋?!币馑际且麑W習上古圣賢,愛惜時光,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下
棋上。祖納的回答是:“我奕忘憂耳?!?《晉書·祖納傳》)祖納也許是因為官場黑暗,志向不得伸展,所以借下棋以排遣憂懷。這樣一種情形在魏晉是極為常見的,因此祖納的這句話成為了流行一時的名言。后來,宋徽宗趙佶依此典故吟出“忘憂清樂在枰棋”的詩句,又編《忘憂清樂集》(棋論、棋譜)刊行,“忘憂”遂成圍棋別稱之一。
這個名字源于一個奇幻瑰麗的神話故事。晉代有一個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去石室山(今浙江衢州)中伐木,遇到幾個童子,有的下棋,有的唱歌,很是悠閑自在。王質聽著歌聲看他們下棋,不知時間過去了多久,漸漸覺得肚子有點餓,這時一個童子遞給他一個棗核樣的東西讓他吃。王質吃了以后,一點也不餓了。棋局終了,童子拍著王質的肩膀說:“棋下完了,你還不回去嗎?”王質這才恍然醒覺,扭頭去取身邊的斧子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斧柄已經朽爛了。雖然有點奇怪,但王質因為急著回家,也沒有多想。下山以后,王質簡直不敢相信,時間竟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與自己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故去了。他再返回山里想問個究竟,卻再也找不到之前那幾個童子了。這個故事記載于任昉的《述異記》中: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后人遂以“爛柯(斧柄)”代指圍棋,也以此來比喻歲月流逝,人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