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揚
對“餓了么”數(shù)據(jù)中中國年輕用戶占比過大的現(xiàn)象,如果草率地發(fā)表“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這種言論,顯然是片面的。
外賣軟件在中國的盛行,必然是以廣大人民的需求為基礎(chǔ)的。當上班族饑腸轆轆又要忙于應付繁忙的工作時,點一份外賣無疑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當學生廢寢忘食、勤于學習時,他可以叫一份外賣節(jié)省時間;在居家生活中,家庭主婦可以只滑動屏幕就搞定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這些軟件以極方便的優(yōu)勢,使人們趨之若鶩。對于那些陷入繁忙之中的人,它的出現(xiàn)甚至可以稱為“福音”。
但是,細究一下,這樣的生活豈不恐怖?年輕人可以不停地學習、工作出賣自己的健康,只靠外賣續(xù)命;能享受做飯樂趣的人懶于動手做一頓飯,沉溺于各種各樣的充滿刺激口味的外賣中,忘了源自廚房的溫馨。我想,“毀滅下一代”這種言論正是源自以下的恐慌:是外賣軟件讓年輕人怠惰,是外賣軟件讓人得以壓榨自身,是外賣軟件使人類的生育突變,是外賣軟件在人類的靈魂中埋下毀滅的罌粟種子。
但這恐怖的根源真的是外賣嗎?不是。外賣和外賣軟件,只不過是技術(shù)、工具之類人為的東西,是人的欲望幻化的形態(tài),它們產(chǎn)生的使命不過是解放人、發(fā)展人。到底是什么使這樣一種形式的東西可以與人類博弈而“毀滅”人的存在?
真正的根源,是社會,是快如過山車的生活節(jié)奏。這些迫使年輕人不得不點外賣。如果不努力學習、工作,就無法實現(xiàn)理想,甚至淪為社會的渣滓。外賣與外賣軟件的受歡迎不過是這種生活的一種間接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所以,外賣會滋生怎樣的后果不是隨便可預見的,關(guān)鍵因素是人。這就好比如果沒有對經(jīng)濟危機的恐慌,就不會有納粹,也不會有美國新政一樣。
年輕人因其強大的接受能力和社會主體的地位成為外賣消費主力軍,他們其實也有能力使毀滅成為無稽之談。年輕人要樹立獨立正確的價值觀,審視外賣的利弊,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生活狀態(tài),促進自身健康全面發(fā)展;而社會應對快節(jié)奏生活所造成的危害有所警惕,通過各方的努力使這種變態(tài)的快節(jié)奏慢下來——要采取的措施當然不是取締外賣軟件,那么“毀滅”也會成為“成全”。
文章最大的亮點在于對外賣盛行的現(xiàn)象及其原因進行了抽絲剝繭的論述,觀點不俗。作者先從上班族、學生、家庭主婦三個角度談外賣軟件盛行是出于現(xiàn)實需求,進而用一個過渡句進行反轉(zhuǎn),談到“外賣生活”的幾點危害,并把當下外賣盛行的現(xiàn)象歸因于人的欲望及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但文章在結(jié)尾部分探討對策時,顯得比較倉促和潦草,沒有進行透徹的闡述,使層次更進一步。這也是因為文章每一部分的論述都平均用力,尤其是在探討“恐怖的根源”之前用了太多的文字進行鋪陳。如能進行詳略處理,會令文章重點更為突出、鮮明。
文章的另一不足之處在于行文中存在著一些不準確、不恰當?shù)谋磉_,如“不停地學習、工作出賣自己的健康”“使人類的生育突變”“在靈魂中埋下毀滅的罌粟種子”等都顯得不夠嚴謹,有“危言聳聽”之嫌。
瑞安中學 廖 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