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
有一位老人,他說:“我有著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p>
那他的夢什么樣呢?他希望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谷粒有花生米那樣大,稻穗像瀑布一般。
事實上,就在2017年,這位老人實現(xiàn)了他的夢。
這位老人就是袁隆平,大名鼎鼎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曾經研發(fā)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上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如今,他和他的團隊又帶來了轟動世界的超級稻。
水稻玩雜交
大概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袁隆平就已經開始研究水稻雜交了。關于雜交這事,這么來解釋吧,比如大家都喜歡又抗害蟲又高產的水稻,然而,現(xiàn)在沒有。只有抗蟲不高產的和高產不抗蟲的兩種水稻,怎么辦?是不是可以把這兩種水稻互相雜交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產生抗蟲高產的后代?有的話,那就OK啦。雜交育種大概就是這么個思路,但是,操作可比思路難多了。
你不能憑空獲得優(yōu)良的性狀,首先得找到兩個可以雜交的品系,對不?為此,你需要搜羅各種水稻品系,然后進行挑選,甚至還需要到野外去找野生水稻,去尋找重要的性狀。這絕對是個跋山涉水的苦差事,然而袁隆平一干就是幾十年。
東方魔稻出世
在研究的過程中,袁隆平遇到了很多困難,除了水稻本身繁殖換代很慢,還有人為因素的干擾。比如正好趕上了文革,研究受到了沖擊,而且前蘇聯(lián)的遺傳學者李森科等還在宣揚一套錯誤的育種理論,對我國的育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過,袁隆平都挺了過來。
到20世紀70年代初,他的團隊終于獲得了能夠用于實際生產、推廣的雜交水稻品系,而且增產效果明顯,比常規(guī)水稻增產20%以上,被國際同行譽為“東方魔稻”。在那個糧食供應不足的年代,我們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稻谷可以多養(yǎng)活7000萬人口,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不斷攀登的“超級稻”
這些年,袁隆平除了簡化育種方法外,還在努力提高雜交水稻的產量。直到現(xiàn)在,八十多歲的袁隆平仍然會出現(xiàn)在田間,帶領科研團隊攻關,一如幾十年前那樣。
從2000年到2017年,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團隊一方面改進水稻品系,一方面優(yōu)化栽培方法。超級稻試驗田的畝產量分別突破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五個關口,2017年更是達到了1149.02公斤,幾乎將水稻的產量推上了極致。然而,他仍然不滿足,他知道“超級稻”還有不完美的地方。過去缺衣少食,人們對糧食的口感沒有要求,現(xiàn)在日子好過了,這個問題就被提出來了,也進入了超級稻的優(yōu)化目標中。今天的雜交水稻已經比過去好吃了很多,將來還會繼續(xù)改進。而對稻瘟病的抗性不穩(wěn)定問題,也正在通過現(xiàn)代生物技術進行改良。
與土壤污染斗爭的無鎘稻
為了讓人們吃得健康,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還在努力,不斷地借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來推動稻種的優(yōu)化。
比如,由于環(huán)境污染,一些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偏偏水稻又很容易富集一種叫作鎘的重金屬,從而對人體造成損害。為此,袁隆平帶領的團隊,利用當今世界方興未艾的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地將水稻中富集鎘的基因除掉了,成功培育出了無鎘大米,從根本上解決了大米鎘中毒的威脅。
讓灘涂變良田的海水稻
袁隆平的另一個突破就是和陳日勝老師合作培育的海水稻。海水稻能夠在貧瘠的鹽堿地生存,目前已經初步獲得成功,并且畝產達到了兩三百公斤。這相當于為我國增加了很多水稻種植的田地,對我國的糧食安全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位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奮斗在科研的一線,不斷地攻克難題。他的精神讓人敬佩,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