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利元《我的西沙窩》"/>
宋 雯
(五邑大學 文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故鄉(xiāng)是那個不管你走了多遠,都會心心念念、不?;赝牡胤?。它承載了一個人的過去、歷史和經驗,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那樣的人,很多時候我們要從他的童年和故鄉(xiāng)找答案。故鄉(xiāng)的祖墳宗祠,讓我們活在古往今來的秩序中。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家善于為自己找一塊寫作根據地,而這塊寫作根據地通常就是他們的故鄉(xiāng),如莫言的高密,??思{的約克納帕塔法。故鄉(xiāng)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是他們挖之不盡的巨大寶藏。在當代散文家中,很多也是以故鄉(xiāng)題材的散文集而聞名的,如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李娟《阿勒泰的角落》,這些散文語言文雅精致,充滿哲思,猶如一陣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最近,江門作家劉利元也出版了一本書寫故鄉(xiāng)的散文集《我的西沙窩》。比起《一個人的村莊》和《阿勒泰的角落》,《我的西沙窩》則更給人一種原始粗糲之感,從他的文字中,我們能切切實實感受到風沙掠過面頰的刺痛,陽光灑在裸露皮膚上的灼熱感,以及一望無際的鹽堿地的荒涼和遼闊。劉利元出生、長大、求學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一個叫“西沙窩”的地方,而后到盟(巴彥淖爾市原稱巴彥淖爾盟)工作,再調往廣東省江門市文化部門任職。他的故鄉(xiāng)西沙窩,位于黃河后套平原與烏蘭布和沙漠邊緣,是由祖籍甘肅省民勤縣的先輩逃荒到此建立起來的村莊,地圖上根本找不著。他雖已來江門工作多年,西沙窩的人和事卻時時刻刻縈繞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迫使他不得不把它們以文字的方式傾吐出來??梢哉f,《我的西沙窩》,是從劉利元生命中長出來的一部散文集。
作家毛姆說過: “一個小說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經有所接觸的人物作為原型時,才能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盵1]這句話放在散文家身上也很合適。《我的西沙窩》中寫到的諸多人物都是劉利元童年時代接觸過的鄉(xiāng)親,雖然劉利元已經離開西沙窩很多年,外出求學之后就很少回故鄉(xiāng),但當他動筆寫作的時候,過去的人和事就不自覺地涌現在了他的筆下?!段业奈魃掣C》中的各類人物,是全書著墨最多也最精彩的部分。
西沙窩是偏遠荒涼的,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是卑微渺小的,他們多是逃荒到此的移民,在土地貧瘠、風沙肆虐的艱苦環(huán)境中掙扎求生。他們或許一輩子都沒走出過西沙窩,可是他們都認真地用自己的方式活著?!段业奈魃掣C》中的“二爺爺”勤勞到極點,“就像一臺加足了油,鉚足了勁瘋狂開荒的機器,不知疲倦,沒有休止。就像一個苦行僧或朝圣者,稍有清閑會覺罪惡深重,只顧耕耘不問收獲?!薄岸敔敗庇止?jié)儉至極,不管吃什么飯,總要往全家人的碗里放幾顆生黑豆,因為生黑豆止餓。為了怕家里人平時燒茶亂喝,把磚茶砌墻里??删褪沁@樣一個看起來節(jié)儉到極點的人,卻對親友很是大方,出錢幫大爺爺的孩子娶媳婦,把銀圓埋在四爺爺墳旁。大集體時的黨支部書記“老姜”也是個復雜的人物,活著的時候,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老姜不死,受苦不止”,因為他辦事說一不二,強制性組織全村人在田間勞動之余治沙壓沙,把村民弄得苦不堪言,可他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在國家沒發(fā)一分錢的勞務補助、沒補貼一棵苗木的情況下就搞起來了一條林帶。但他在下臺之后,黨性十分淡化,黨會不去黨費不繳,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死后留遺囑把存款全部作為黨費上繳,把他的財產和埋葬他時親友搭的禮金全部捐給村小學作為辦學經費。“二爺爺”和“老姜”這樣的人,能簡單用小氣和專制來概括嗎?顯然不能。他們身上這些互相沖突的品質使得他們的性格極具張力,顯出了靈魂的深。西沙窩也不乏干一行鉆一行、身懷絕技的奇人,如種樹能人楊老漢,會打鳥會抓兔子會修電線的單眼鷹,對農田里的營生十分在行、逮魚的技術無與倫比的沙癡三噘嘴,都讓我們忍不住發(fā)出高手在民間的感嘆,他們日子苦嗎?從物質層面上是的;可是你能說他們不幸福不快樂嗎?他們的專注,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匠人精神,讓單調灰暗的日子也顯出鉆石般的光芒。
劉利元常用西沙窩的各類植物來比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性格。西沙窩鹽堿嚴重,土地貧瘠,能夠在這片土地生存下來的植物一定要極度的頑強堅韌,才能對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從這一點來說,它們跟生活在西沙窩的人們是一樣的。因此,枝條光溜溜、沒有一點枝節(jié)、沒有半點彎彎道道的“紅柳”,隨處可見、生死都無人在意的“堿蒿子”,不用澆灌不用施肥不用任何打理、幾年就長成的“白刺堆”等,都像極了西沙窩的人。《我的西沙窩》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西沙窩人對苦難的驚人的承受力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尤其是其中一些患有智障和疾病的人,他們的生存比普通的農民更為艱難,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如患智障的“苦豆子”,雖然智力上先天不足,卻十分勤勞十分熱心,總是積極地幫別人干修房子等各種體力活,后來活少了,“苦豆子”的日子更加難過,可他卻從未想過放下尊嚴去乞討;“二姑”一輩子沒長高,一輩子沒有出過家門,雖然干不了什么活,但每天都在努力勞動,做些掃炕燒火等力所能及的小活兒,沒見到有閑的時候。他們一輩子沒走出過西沙窩,他們的日子連一般的農民都比不上,最終也沒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可他們的一生因他們對苦難的承擔有了意義,承擔了苦難,就是承擔了自己,這樣的一生,是堂堂正正的、有尊嚴的一生。尼采在《查理圖斯特拉如是說》里說:“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盵2]長長的橋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在這座橋梁上看見的、遇見的、感受到的,才是人生的真諦,而非橋梁盡頭的目的。人的不斷抗爭使人活著,但活著并不是人的目的,抗爭才是。面對苦難和逆境,不懈抗爭,讓活著和抗爭本身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難得的是,在這本回憶故鄉(xiāng)的散文集中,劉利元并沒有陷入盲目抒情、過度歌頌的窠臼,他在肯定西沙窩人堅韌、勤奮、樂觀的美好品質的同時,也看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自私、目光短淺、害怕冒險等性格缺陷。如造林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可等林子長起來有收成了,有的村民就會說:“樹是我栽的,就是我的?!睂τ诖迕駛冎粷M足于溫飽、不敢外出闖蕩、口頭上說離不開故鄉(xiāng)這點,他也一針見血指出,他們離不開的只是“穩(wěn)定的生活、固定的收入和其他既得利益。”劉利元對于自己筆下的人物,是飽含深情的,雖然他已離開故土多年,在城市里有著一份非常體面的職業(yè),可是他在書寫西沙窩的這些平凡渺小的農民的時候,并無一絲高高在上的憐憫之意,他的敘事姿態(tài)是平視不是俯視的,他看到他們的好,也看到他們的不好,對于他們的苦難,以及苦難逼出來的一些荒謬的行為,他是同情并理解的。如節(jié)儉至極的二爺爺會把糧食和銀圓埋在地里,把磚茶砌進墻里,常被村里其他人嘲笑,而“我”卻“沒有半點笑意,每聽一次就留一次淚,是少年時的艱苦和生活的辛酸把二爺爺逼成了這個樣子”。這些西沙窩的農民卑微得就像西沙窩荒灘上隨處可見的堿蒿子,可是在劉利元的筆下,他們每個人都成了一本讀不完的書。而這也正是作家的一個重要職責:為無名者留名,無聲者發(fā)聲。
《我的西沙窩》中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也沒有太多戲劇性的沖突,書中呈現得最多的,是偏遠地區(qū)底層農民的生活點滴,這些平淡日常的生活點滴被作者耐著性子娓娓道來,人物的穿著打扮、勞動耕作、生活場景、玩耍場面等都被描寫得細致入微,極具畫面感。對細節(jié)描寫的重視使得文章中的人物都立了起來,栩栩如生,就像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在向我們講述他的故友親朋的瑣碎小事,這些小事卑微卻真切,講完了之后,他的這些故友親朋也變成了我們沒見過面的熟人。
西沙窩隱沒在中國的版圖中,是個偏遠荒涼、不知名的地方,可在《我的西沙窩》中我們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寂寂無名的地方,也依然逃不過時代的沖擊。這點和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不同。在《一個人的村莊》中,我們是看不出具體時代背景的,這使得劉亮程的村莊像一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而劉利元的西沙窩則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西沙窩人喜怒哀樂、愛恨離合的后面,始終屹立著時代的龐大身影。
《我的西沙窩》一開篇就講到了祖父一個人步行2000多公里來到西沙窩的故事,從中我們得知,上世紀20年代,即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年代,民勤鬧了饑荒,就四處逃荒,西沙窩人大都是從那時遷移過來的。西沙窩像爺爺那個年齡的人好多只有九個指頭,這則與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抓兵有關:青年男子都是農村的壯勞力,都不想冒生命危險為國民黨效力,為了躲兵,他們寧愿砍掉自己一根手指,以自殘的方式來躲兵。新中國成立后,“大躍進”、“大煉鋼鐵”的熱潮也席卷了這個偏僻的小村,為了達到指標,工作隊非要把勤勞的二爺爺定為富農,而貧協主席爺爺為此據理力爭,最終將其定為上中農,導致自己的貧協主席被撤。“三年自然災害”,西沙窩也未能幸免,“祖父窖藏的兩口袋黍子被移動沙丘掩埋了,全家人為此忍饑挨餓,春天種的麥苗三天兩頭被沙壓,大家吃盡了風沙的苦頭?!睘槎惚车羰种缸詺?,為定成分據理力爭,全家人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忍饑挨餓,都是歷史書中不會寫到的,因為歷史只關注那些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及與大事相關的一些數據,而恰恰是這些歷史洪流中的平凡渺小的個人,及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具體事件,給冷冰冰的歷史提供了一份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旁證。如果說歷史是一張粗大的網,組成這張網的是歷史的節(jié)點和大事件大人物,而這張大網漏掉的,正是生活在歷史中的普通個人和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具體的事,這些平凡人的個人史和心靈史,可以起到補充歷史和豐富歷史的作用。恩格斯曾評價巴爾扎克的小說,說其“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jié)方面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的西沙窩》也有著歷史文獻的價值。
劉利元的目光并沒有一直停留在過去、停留在對故土故人的回憶中,除了對過去的西沙窩的書寫,他還一直關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時期的鄉(xiāng)村生活和農民命運,思考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在書中展示了社會轉型期的普通農民的生存困境。如康大的兒子康命蛋,在看過外面繁華的世界后,回到沙窩后根本蹲不住,每天吵鬧著要出去,可由于他并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他在城市里也只能干些開四輪車拉貨之類的體力活兒,可這些活兒不僅掙不了多少錢,有時繳完罰款還要倒貼錢。在康命蛋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新一代農民工的困境——留不下的異鄉(xiāng),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劉利元在里面貫注的思考:在商品經濟大潮和城市化進程中,在城鄉(xiāng)差距逐步拉大的今天,中國的數億農民將何去何從?
故鄉(xiāng)承載著太多的記憶,因此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鐘愛的一個題材,很多時候都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古代文人筆下的小橋流水、青瓦白墻、裊裊炊煙,沈從文筆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邊城,都讓我們想起歲月靜好的桃花源。這里的故鄉(xiāng),是作家們心靈的棲息地,在外闖蕩的漂泊感和羈旅感、成年后的種種不如意,使得他們不由自主地美化自己的回憶,這與人們普遍存在的懷舊情緒有關。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故鄉(xiāng)是作家站在啟蒙立場上去書寫的,故鄉(xiāng)的保守愚昧落后等都成了作家重點關注并大力批判的對象,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的故鄉(xiāng)滿目蒼夷,充滿荒涼蕭瑟之感,讓人絲毫感覺不到一點溫馨。這一類故鄉(xiāng)往往成了落后封建文化的象征。
而在《我的西沙窩》中,我們看不到作者對西沙窩的過度美化,也看不到他對西沙窩過多的批判,作者把“故鄉(xiāng)”從帶有象征意義的語境中解放出來,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西沙窩。西沙窩地處沙漠邊緣,地廣人稀,戈壁荒灘一望無際,在過去,這樣的地方是用作流放犯人的,但在物質豐盛的今天,這種蠻荒粗獷的景色充滿著原始的古樸與神秘,尤其對久居都市的現代人具有著非凡的吸引力。在旅游宣傳網的攝影圖片上,在民俗展廳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過去用于流放犯人的蠻荒之地被景觀化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大多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類的美景,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真實生活,以及風沙肆虐、鹽堿嚴重等具體問題都被過濾掉了,戶外愛好者們趁著假期來到這些地方旅行,拍了無數照片后心滿意足地離去,可是他們真的了解這些地方嗎?顯然不是。劉利元在一開頭就把一個真實的西沙窩赤裸裸地展示了出來:“就這么一個春天飛沙迷眼、夏天蚊蟲叮咬、秋天日頭暴曬、冬天寒風凜冽的破沙窩,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不過劉利元并沒有趁勢大寫特寫對西沙窩的不滿,而是筆鋒一轉,談到了爺爺輩對西沙窩的深厚感情:“活著時在這里勞動耕作一輩子不算,死了還要堅持埋在這里?!?這就自然過渡到了爺爺輩和西沙窩的歷史淵源。
西沙窩從荒灘到村莊,與西沙窩人的辛勤勞動密不可分。西沙窩自然條件惡劣,從爺爺輩開始,西沙窩人就一直勞動個不停,開荒、砍柴、放牧、拉燒堿,以及后來的治沙壓沙造林等等,都是西沙窩人的日常。要是在解放區(qū)文學和知青文學中,這些與大自然搏斗的重體力勞動都會被美化,要么洋溢著“我勞動我光榮”的自豪感,要么被描述成成長必經的歷煉和鳳凰涅槃前的火焰,而在《我的西沙窩》中,籠罩在勞動上的“神圣光環(huán)”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真實的勞動場景:“老姜組織村里的人開挖排干溝排堿治澇,沒有挖掘機,只有鐵鍬,排干溝挖得深了,土扔不出去,沒有傳送帶,只靠籮筐往外提。伙食只有干饅頭就開水,挑土往外走,腿肚子一個勁兒打顫?!薄敖瘘S的麥浪在我眼里沒有半點詩意,留在腦海里的只有炎炎夏日揮汗如雨,操鐮割麥的火烤和針扎記憶。”這些勞動場景給我們很強的身臨其境的感受,作者既不刻意渲染艱辛,也不將其刻意拔高,他只是把他真實的關于勞動的記憶寫了出來,我們能感受到,在這些關于勞動的書寫中,作者的身體是在場的。
詩人蓋瑞·施耐德說:“大多數人都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只是占領那里而已。”[4]但從《我的西沙窩》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利元對于這片童年生活過的土地是非常了解的。通過劉利元的敘述,我們了解到舊時河套地區(qū)蓋的房子都是用土坷垃砌墻的,東西兩邊的墻體在快到房頂的地方要伸出一點蓋屋檐,這伸出的部位就叫作馬頭;我們知道了“河套硬四盤”是西沙窩人擺宴席時最隆重的四道菜。劉利元細節(jié)描摹的功力是非常出色的,如他介紹家鄉(xiāng)的美食,不會直接告訴讀者這個食物是如何好吃,色香味如何,而是會把食物的做法細致呈現出來,如:“燒豬肉將豬肉洗凈在清水鍋內煮八成熟撈出,擦凈皮面上的油膩,將凍柿子抹在皮面上色。之后鍋內放大油置旺火燒至九成熱時,將上好色的豬肉皮面朝下放鍋內炸?!睂χ谱鬟^程的具有畫面感的描寫使得食物的色香味自然而然地展現了出來,拓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劉利元對于西沙窩人的衣食住行及民風民俗的精細描繪,給《我的西沙窩》賦予了一個堅實的物質外殼,使其具有極強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如果說,小說是戴了面具的寫作,是利用角色在說話,那么散文就是作者直接面對讀者說話。好的散文,最重要的一條是一定要真誠,只有真誠,我們才能看到文章背后的這個真實的人?!段业奈魃掣C》之所以樸素卻感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是以一種真誠坦率的態(tài)度來寫作的,從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從這些卑微而真實的經驗中,我們能感覺到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個人,這個人樸實、敦厚、沉默,遙望故鄉(xiāng)時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