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畢明
本期沙龍主題:交通的變遷。想起孟郊一句:“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蓖敌σ幌拢涸蹅儸F(xiàn)在,就算大冬天的,沒馬騎,想看盡長安花,用得了一天?騎個單車,開個汽車,坐個三蹦子……哪個都不慢。更不用提,就窩家里,鼠標一點,別說長安花了,南極企鵝腳底的雪花,咱都能瞅見。
交通,是大事,不管是真的交通,還是視野、思維、科技等的“交通”,都太重要了。您閉眼靜氣,想象一下自己身體血管里的“交通”,此時順暢否?一件事太重要之后,越樸素的形容越見風(fēng)骨,就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為什么???流動,為有源頭活水來。
掉個書包,借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用用。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您說吧,哪一個層次,不需要交通?就連最高一層,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也有人想不開,非要整個什么名貴跑車、私人飛機啥的,炫一下。當然,這世界也不乏大導(dǎo)演,網(wǎng)購一雙28元包郵的老頭兒棉鞋,在朋友圈炫一下另類的自我實現(xiàn)。
總結(jié)而言:炫交通工具的,路還沒修好;炫舒服的,光腳也能上路。
如此,再來理解大家的文章,就親切了:
原來交通基本靠走,那是沒轍;現(xiàn)在健身基本靠走,那是愿意。異地親情、友情、愛情,原來團聚一回,是耗時耗力的大事兒;現(xiàn)在,跨著國,想念了,說走也能走。
科技進步了,飛機升級了,飛行員厲害了,對地形的要求越來越低了;同時,家鄉(xiāng)也天塹變通途了。雙向一呼應(yīng),那簡直金風(fēng)玉露了。
交通的變遷,還給現(xiàn)代人提供了花式離別方式。誰想走,都有孫猴子72變以上的方式,千萬別攔著。因為離開的人都會思念故鄉(xiāng),想念故人。那緊箍咒是內(nèi)置的,在心里。都不用勞動唐僧念,時光流轉(zhuǎn),當事人自己就會念。自己折騰自己,不就是在折騰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嗎?
其實,也就我們這一把年紀的,還能回憶下,兒時看見火車、飛機的驚喜?,F(xiàn)在幾歲的孩子,除了宇宙飛船沒坐過還新鮮點兒,您說什么沒坐過吧?十幾個小時,地球那邊兒去了。他們不是世界的,誰是世界的?我們作為長輩,再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格局嘮叨孩子們,他們愿意聽才怪。
所以,交通變遷,可以讓世界變小。世界真的小了嗎?當然沒有。很簡單,坐井觀天的青蛙哥,多輕省啊,格物致知,多簡單。跳出來,壞了,啥啥看(look)了,不一定看見(see)了。青蛙哥需要全方位武裝自己,才有可能升級換代,成為青蛙王子。
世間任何事,都是雙刃劍?,F(xiàn)在很多人,來不來就念叨木心的詩《從前慢》。為啥?忒快了唄。我們也念叨一回,其實,慢也有慢的美。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先生是大家,俺想告訴他:現(xiàn)在沒鎖了,改二維碼了,手機一掃,唰,也不知就進誰的空間了;現(xiàn)在手機有指紋鎖了,不小心一搖,唰,也不知誰就又進來了。您說,這可咋整?大家唯一能做的,也只能努力去做的: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
(朱子)
從腿兒著到腿兒著
李雄峰
在自己兒時的記憶里,長安街壓根兒就沒堵過車。當然,小伙伴們坐在馬路牙子上數(shù)汽車的印象中,能瞧見輛“上?!迸疲退闶歉呒壾嚵?。兒時唯一一次看見長長的有紅旗車在其中的車隊,卻無法因為開眼而高興,那是因為跟數(shù)不清的人在悲痛中送別周恩來總理。
那個時候,對于交通工具,特別是使用者,小孩們給出的定義是:自行車,是大人們騎的……而我們小孩子上學(xué),就靠“11路”——腿兒著。
腿兒著,用現(xiàn)在的專業(yè)名詞說就是徒步。見天兒背著書包,從家走到學(xué)校,一直從小學(xué)走到中學(xué)。上中學(xué)那會兒就特羨慕會騎車、有自行車的同學(xué)。于是,偷摸兒學(xué)會了騎自行車,每每中午都典見著臉向班里不回家吃午飯的同學(xué)借自行車,呼嘯過市,一路口得瑟著單手扶把、雙手撒把地騎回家,熱口剩飯剩菜,就為能趕著聽上一小時、兩檔的評書,完事接茬兒腳踏“風(fēng)火輪兒”般地趕回學(xué)校。
就這么日復(fù)一日的,后來,有了自己的自行車,蹬著它帶著女友,四脖子汗流地京郊游,把省下來的長途汽車票錢,變成了冷飲錢,喝個夠,覺得那就是幸福了。再后來,女友成為了媳婦兒,又添上了個娃子。街上的車,也多了不知道多少,街坊鄰居都有車了。有輛汽車,不僅成了流行的交通工具,從某種程度看,也讓人有了一種事業(yè)有成的滿足感,抑或是彰顯著自己的虛榮心。從此,家里一個娃吃肉,另一“娃”喝油。
從腿兒著到蹬單車,從坐公共到擁有私家車,時代的變遷,不僅讓一座古老的城市發(fā)生著變化,更讓我們的生活改變著。小時候總喊:努力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如今,當初的夢想早已實現(xiàn),自豪的是,我是實現(xiàn)這夢想的見證者,也是為之努力的無數(shù)奉獻者之一。
不過,國際化都市在發(fā)展過程中,誰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瓶頸——曾經(jīng)不堵車的長安街也開始堵車了,二三環(huán)也經(jīng)常被人形容成停車場,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汽車的尾氣排放造成的城市空氣污染;堵車,也讓每天工作和生活的效率時不時地會被降低。于是,“轉(zhuǎn)戰(zhàn)”地下交通,雖說地鐵票價從小時候的幾毛錢,變成了現(xiàn)在的幾塊錢,可你真的不用擔心地鐵會堵車。而且,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wǎng),可以帶你到達城區(qū)的任何地方。不過,有個前提——那就是早出門。說實話,地鐵的票價當真沒有乘客人數(shù)增長的快,趕上高峰時段,還真就擠不上去車。僥幸或拼命擠上去了,一個個都跟吃了孫悟空的“定”字訣,絲毫動彈不得。
咱可不受那份活罪了——起早了,就乘地鐵,但分出門晚了,索性,腿兒著。從前又不是沒開過“11路”??扇缃裢葍褐?,意義不一樣了——徒步、跑步十幾公里,權(quán)當鍛煉身體了;更重要的,現(xiàn)代化讓咱過上了好日子,眼下為了這好日子更好,“還北京一個藍天”,咱少開幾天車,腿兒著心里也舒坦。
走到哪兒說到哪兒
畢明
從小住在偏遠地區(qū),沒見過什么世面,直到初二才跟老爸坐上火車去了趟省城,算是平生第一次見到了真的火車。之前為了去飛機場看飛機,特意跟媽媽去機場送人,看見了停在機場跑道上的只能容納四五十人的短距離支線客機,回家后興奮了好幾天,為此還寫了篇作文,立下了長大要當飛行員的遠大理想。隨后的日子,甚至騎著爸媽的自行車時都覺得是在開飛機。
那個年代,爸媽會利用星期天搭乘廠里的班車去縣城采購東西,我最期待的是中午在一家包子店吃小籠蒸包,當時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要是天天能吃,就算死一回都值。
說了半天,其實我在說人們最常使用的幾種交通工具: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這些交通工具至少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我們的人生也陪伴著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記得小時候經(jīng)常扒農(nóng)民的手扶拖拉機搭便車,一次緊跑著追上一輛拖拉機,可是雙手剛搭上人家的車幫子,司機就加大油門玩命加速,我又不敢松手,結(jié)果雙腿跟不上,膝蓋被拖著磨破了,只能撒手,從此就再也不敢扒“手扶”便車了,教訓(xùn)讓人長記性并成長進步。
原來從老家坐火車去省城要翻越秦嶺,直線二三百公里的路程卻要走上七八個小時,后來修了高速路,開車三個小時也就到了,證明汽車比火車快。現(xiàn)在又通了西成高鐵,這段路只需不到一個半小時了,這速度提高了多少倍?火車再次超越汽車。看來發(fā)展就是硬道理,經(jīng)濟發(fā)展了可以建高鐵,火車提速了也會帶動經(jīng)濟提速。還是拿剛剛通車不久的西安到成都的“西成高鐵”說事吧,原來11個小時的路程現(xiàn)在不到4個小時就征服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幾千年的天塹一朝變通途。
如今汽車已走入千家萬戶,數(shù)量多的讓大馬路都容不下了,于是很多城市開始限號。為了解決公共交通的問題,更多的城市都在修建地鐵。為了解決離家最后幾公里的問題,城市共享單車緊跟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應(yīng)運而生。本來自行車隨著家用汽車的普及,它在大中城市已逐漸淡出交通工具淪為健身工具了,這一共享又恢復(fù)了它的交通工具本色,真是世事難料,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啊。
前些日子80歲的老母親在西安因心臟病手術(shù)住院,我從北京趕回西安乘坐高鐵只用了四個多小時,想想三十年前坐火車快車也要十七八個小時,幾十年的發(fā)展變化,中國已經(jīng)從過去的自行車王國發(fā)展成為汽車大國和高鐵大國,中國的高鐵技術(shù)更是在全世界遙遙領(lǐng)先,如今已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開花結(jié)果。
人類其實不斷追求的正是不斷地提速,而提速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效率。當下中國正在研制時速600公里的高速列車,據(jù)說未來還會有1000公里、4000公里時速的,這會是真的嗎?那大飛機豈不是要下崗了。
但這的確令人期待,因為人們的心底總是有種希望發(fā)展更快的原動力,這就是對幸福的渴望、對美好的向往……
飛翔的夢
彭立昭
2017年6月28,注定是個載入史冊之日,邵陽武岡機場正式通航了!通航那幾天,微信朋友圈被機場的照片刷屏。湘西南,曾經(jīng)閉塞貧窮的故鄉(xiāng),首次迎來了飛機的起落,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10月4日,我休完假回京上班,特意在網(wǎng)上買了機票,想體驗平生第一次從老家坐飛機的感受,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朋友開車,送我去機場。導(dǎo)航不錯,很快就導(dǎo)到了目的地。機場坐落在一座山上,下面是都梁文化產(chǎn)業(yè)園。機場的綠化很新穎,新植的草皮,新栽的樹,新的建筑。航班少,人少,登機安檢很快。在候車的特產(chǎn)區(qū),還特意品嘗了武岡鹵菜,鹵菜制作術(shù)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我第一次見這么小的機場,全國最小了!”一位東北乘客和朋友聊得正歡?!安恍×?!瞧,來看飛機的人比乘客還多?!蓖高^玻璃,我發(fā)現(xiàn)飛機場外圍并不高的幾個土坳上站滿了男女老少。原來,自機場通航后,來機場外圍觀飛機起降已成了當?shù)鼐用竦囊淮蟆笆⑹隆?。遠遠望去,人們像等待一位老朋友一樣,相互聊著天,有說有笑的,多么溫馨的一幕。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還有頭腦靈活的生意人駕著三輪小車,攜帶桌椅板凳直接在路旁賣起武岡米粉、燒烤、爆米花、小吃等,做起小營生!
“從長沙到武岡,你猜要多久?10分鐘?20分鐘?7點45從長沙,8點10抵達武岡,也就是吃個快餐的時間?!蔽疑磉呉晃慌丝团d奮地說。9月12日那天,她送女兒去湖南師大報到,在選擇交通工具時,頗費了一番心思。先是訂機票,想,家門口的機場開通了,能坐飛機送女兒去上大學(xué),那該多好。但機票緊張,訂了幾次都無功而返。后來也想過坐邵陽到長沙的高鐵去,結(jié)果把里程和時間一算,還不如坐汽車。車到長沙南已近正午,烈日當空。為趕時間,她女兒用手機叫了輛滴滴車。滴滴車奔馳在寬闊的長沙大道上,跨過湘江大橋,一晃眼抵達岳麓山腳下。從岳麓山下乘地鐵,再掃碼騎上摩拜共享單車,趕到校區(qū)。師大體育場上,人頭攢動,新生老生川流不息,辦完所有手續(xù),順利入住學(xué)生公寓,一身輕松。吃過午飯,女兒又陪著她在岳麓書院走了走。漫步其間,一股淡淡的桂香撲鼻,靜謐且詩意。時間不早了,她趕上返家的最后一班大巴,到家已是晚十點。“真快!20多年前,我從家到長沙至少要三天,可如今,一天就能往返。”送女兒上大學(xué),仿佛完成了一次時空的穿越,覺得是自己放學(xué)歸來。這次,女兒早已給她買好了機票,她不放心,特意提前一天來機場“體驗生活”。
年少時,我憧憬著故鄉(xiāng)也有機場,能乘上飛機越飛越遠,飛到遙遠的地方看世界。長大后,身居異鄉(xiāng),看遍了世界,又希望隨時能乘上飛機,飛過千山萬水,回到我的故鄉(xiāng)。這個美夢,現(xiàn)在不再是虛幻。
想回到兒時北京
王猛
再回到北京時,心竟不知為何,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
只有躺在家里柔軟的沙發(fā)上,才感覺到原來我真的回來了。
如今我晃蕩在后海的湖畔,身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魂卻不屬于這里。我在異鄉(xiāng)生活的再如何快樂,回到家鄉(xiāng)后,精神也變得恍恍惚惚。心里懷揣兒時的思念,身體如孤魂野鬼般游離。我是游子么?算是吧。但我心里深愛著自己的家鄉(xiāng),愛得毫無理由。
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南鑼鼓巷,那會兒沒有現(xiàn)在整整齊齊的青磚路。泥濘的土路兩邊,有幾家副食店和糧油鋪。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不是屬于世界的南鑼,更沒有什么咖啡店和酒吧林立。一群大媽站在路邊聊著家長里短,看見陌生人也會投來會心的微笑。季鳥在夏日的午后會嘰嘰喳喳的哼哈著。在那個不是旅游經(jīng)濟至上的發(fā)展時代,北京城可以說是個文物,人文更是最出彩的特點。北京人的親切和熱情,鄰里間的相互幫助,是特有的胡同文化。一句“吃了嗎?”讓人倍感親切。
其實北京人是很知足的,很懂得享受生活,并沒有生于皇城的優(yōu)越感。普通老百姓嘛,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已。喜歡聊的那些大事,自己也知道對生活沒那么重要。
我是個球迷。當然,更多是因為現(xiàn)在的工人體育場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詞:“北京人最后的大雜院兒?!辈浑y想象每當有比賽的日子,從中午就近郊遠郊跑來看球的北京孩子是懷揣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其實那是對這支球隊的熱愛,更是對北京文化的懷念和純粹的傳承。我也熱愛,卻想把情感溫柔地保存在記憶里。所以每次回北京都刻意的遠離工體。我怕我走進去,會過度執(zhí)著兒時的美好,會流淚。
現(xiàn)在一年中十個月的必然游歷,總讓我站在或山或水的溝壑里,亦紅亦紫的草原間。懷念故鄉(xiāng)的天,故鄉(xiāng)的云,故鄉(xiāng)的人??v使她沒有天,沒有云,只余留下曾經(jīng)的故人。
我很想經(jīng)?;貋?,也隨時可以回來。與北京面對面后,又陷入隨時想離開的沖動。其實北京沒有變,應(yīng)該是我變了。
但這淡淡的思念,還未觸景,情已如一江冬水般傾流。
我的北京夢從轉(zhuǎn)身離開的那一刻,就僅僅留下兒時的藍色。純凈美麗的天之藍,緩慢走進憂郁的深海藍。已經(jīng)習(xí)慣不斷出發(fā),去擁抱遠方朝陽的赤橙,策馬奔跑在廣闊的遼原,行走中征服于山麓跌宕。穿越再久再遠的土地,我也是一個充滿著鄉(xiāng)愁的風(fēng)箏。而風(fēng)箏再遠,情感始終被包容于其中,永遠不會讓你斷線。
放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特別是當習(xí)慣已經(jīng)形成。心里想著遠方,身體留戀著身邊的一切。
太陽升起的時候,有數(shù)不清的青年才俊,離別家鄉(xiāng),傷別父母。懷揣著夢想,堅定著信念。如我的朋友一樣,北上。
太陽落下的時候,數(shù)不清的沒落傷感之人。如我一樣,同樣離別家鄉(xiāng),傷別父母。出發(fā)去踏上一條追逐夢想的自由之路。
我們到底是誰?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究竟是跟著自己的心走,還是跟著自己的意識走?哪一個更重要?
我選擇了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天,走在一條永遠出發(fā)的路上,去享受憂傷帶來的快樂,快樂帶來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