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田
摘要:依據乾安縣林業(yè)局2014年森林資源調查數據,時乾安森林資源現狀進行了結構分析,通過與2003年調查數據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該縣經過11年的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增加了,森林覆蓋率提高了,林齡結構更合理,根據生態(tài)建設的需要,防護林面積大幅增加。對其今后經營發(fā)展提出了建議,以期為乾安縣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結構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11-0117-02
1 引言
為了查清森林資源現狀及消長變化情況,2014年4月吉林省林業(yè)廳決定由吉林省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院對乾安縣進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
2 地理位置
乾安縣隸屬松原市,地處東經123°21′16″~124°22′50″,北緯44°37′47″~45°18′08″,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以南,屬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階地,有”乾安臺地”之稱。
3 森林資源現狀
3.1 各類土地面積
全縣總面積350809hm2。其中:林地面積49758hm2,占總面積的14.18%;非林地面積301051hm2,占總面積的85.82%。
全縣林地面積按照森林分類劃為:生態(tài)公益林(地)面積39406.5hm2,占林地面積79.20%;商品林(地)面積1981.4hm2 ,占林地面積3.98%;其他面積8370.1hm2,占林地面積16.82%。
全縣林地中,有林地面積37332hm2(其中:純林37123.4hm2,混交林208.6hm2 ),占林地面積的75.03%;疏林地面積419.6hm2,占林地面積的0.84%;灌木林地面積1529.3hm2,占林地面積的3.07%;未成林地面積1168.9hm2 ,占林地面積的2.35%;苗圃地面積62.9hm2,占林地面積的0.13師;無立木林地面積509.6hm2(其中:采伐跡地91.7hm2,其他無立木林地417.9hm2),占林地面積的 1.02%;宜林地面積8323.5hm2(其中:宜林荒山荒地43.4hm2,其他宜林地8280.1hm2),占林地面積的16.73%;輔助生產林地面積414.2hm2,占林地面積的0.83%。
全縣將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劃分為防護林、用材林和經濟林三個林種,總面積為40449.8hm2。其中:防護林面積38468.4hm2,占總面積的95.10%;用材林面積1709.9hm2,占總面積的4.23%;經濟林面積271.5hm2,占總面積的0.67%。
3.2 各類面積和蓄積分布情況
3.2.1 各類蓄積
全縣活立木總蓄積3287572m3。其中:有林地蓄積3215933m3,占總蓄積的97.82%;疏林地蓄積4079m3,占總蓄積的0.12%;散生木蓄積1833m3,占總蓄積的0.06%;四旁樹蓄積65727m3,占總蓄積的2.00%。
在有林地蓄積中,純林3214092m3,占99.94%;混交林1841時,占0.06%。
3.2.2 各齡組面積蓄積
全縣有林地面積37332hm2,蓄積3215933m3。其中:幼齡林面積7651.7hm2,蓄積104670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20.50%和蓄積的3.26%;中齡林面積9578.8hm2,蓄積393419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25.66%和蓄積的12.23%;近熟林面積1694hm2,蓄積126116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4.54%和蓄積的3.92%;成熟林面積6072.5hm2,蓄積699650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16.27%和蓄積的21.76%;過熟林面積12335hm2,蓄積1892078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33.03%和蓄積的58.83%。
3.2.3 有林地各優(yōu)勢樹種(組)面積蓄積
全縣有林地優(yōu)勢樹種(組)中,主要以楊樹林為主,其次為榆樹林和柳樹林,其他優(yōu)勢樹種(組)分布相對較少,其中:楊樹林面積36081hm2,蓄積3192890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96.65%和蓄積的99.38%;榆樹林面積615hm2,蓄積12707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1.65%和蓄積的0.40%;柳樹林面積389.5hm2,蓄積4952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1.04%和蓄積的0.14%;闊葉混交林面積197.3hm2,蓄積1841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0.53%和蓄積的0.06%;其他優(yōu)勢樹種(組)面積49.2hm2,蓄積792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0.13%和蓄積的0.02%.
3.2.4 有林地起源各面積蓄積
有林地按起源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其中天然林面積369.1hm2 ,蓄積2974 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1.06%和蓄積的0.09%;人工林面積36935.9hm2,蓄積3212959m3,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98.94%和蓄積的99.91%。
4 動態(tài)變化情況
依據本期(2014年)和前期(2003年)兩次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數據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該縣經過11年的經營管理,森林資源有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變化情況如下。
4.1 各種地類的面積變化
全縣林地各地類面積變化情況:有林地面積增加12599.4hm2,疏林地面積增加137.4hm2,灌木林地面積增加356.4hm2,苗圃地面積減少37hm2,未成林地面積減少3312.6hm2,無立木林地面積增加394.4hm2,宜林地面積增加1335.9hm2,輔助生產林地面積減少7326.7hm2。
全縣森林覆蓋率11.07%,比上期森林覆被率7.3%,上升了3.77%。
4.2 各類蓄積變化
全縣本次調查活立木總蓄積3287572m3,上次調查活立木總蓄積2372855m3,比上次增加914717m3。
4.3 各齡組面積、蓄積變化
全縣有林地近熟林、成熟林面積出現減少,幼、中、過熟林面積出現增加,其中:幼齡林面積增加4065.9hm2,蓄積增加94702m3;中齡林面積增加6805hm2,蓄積增加292636m3;近熟林面積減少3700.4hm2,蓄積減少290357m3;成熟林面積減少4201.6hm2,蓄積減少586546m3;過熟林面積增加9632.3hm2,蓄積增加1445459m3。
4.4 各林種面積變化
全縣有林地各林種面積變化情況:防護林面積增加17143.3hm2,用材林面積減少4543.9hm2。
5 分析與評價
5.1 各地類面積結構分析與評價
全縣林地面積49758hm2,其中:有林地面積37332hm2,占林地面積的75.03%??梢姡h林地面積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無立木林地、宜林地面積共8833.1hm2,占林地面積的17.75%,說明還有可還林的宜林地,應加快還林,使有林地面積不斷增加,充分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2 林種結構分析與評價
全縣上次調查防護林、用材林和經濟林的面積比為74:24:2,本次三者面積比為96:3:1,防護林面積大幅增加,用材林面積明顯減少,林種結構和布局做出了大幅度調整,適應了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的需求,改善了全縣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促進農牧業(yè)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5.3 林齡結構分析與評價
全縣森林資源中,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面積比依次為20:26:5:49,幼、中齡林面積占46%,成過熟林面積占49%。可見齡組結構相對合理,即有較好的后備資源,又有較多成過熟林資源,對林業(yè)又好又快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5.4 林分質量分析與評價
全縣有林地平均每公頃蓄積為82.4 m3,平均每公頃株數為522株,平均胸徑為18.2cm,單位面積年均凈生長量為3.93m3/hm。由此可見林分質量差,結構單一,防護功能較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風害、沙害、水害還時有發(fā)生。今后應該努力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完善體系,強化功能,近一步改善全縣生態(tài)環(huán)境。
6 結語
林業(yè)是實現環(huán)境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統(tǒng)一的關鍵紐帶,對構建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社會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之路。乾安縣林地作為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保護了全縣國土生態(tài)安全,為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為加快林業(yè)發(fā)展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乾安林業(yè)的發(fā)展要從全縣出發(fā),要以林地保護管理為核心,以增加資源總量、優(yōu)化資源結構、提高資源質量為目標,以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為重點,以興林富民為宗旨,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努力開創(chuàng)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高永生,邵殿坤,王永利.圖們市森林資源動態(tài)分析[J].林業(yè)科技情報,2014,46(2):7~9.
[2]樸松沫,王美佳,閆晶,等.吉林省龍井市森林資源現狀及動態(tài)變化分析[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5,37(1):41~45.
[3]張福水,李英釗,許福光.安圖縣福興林場生態(tài)公益林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6(5):45.
[4]廖正武.平壩縣森林資源動態(tài)變化與發(fā)展對策[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4,35(3):83~86.
[5]李旭.林業(yè)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關系探討[J].綠色科技,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