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區(qū)南獨樂河中心小學 王春明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以陶冶情感、怡養(yǎng)情操、愉悅心靈為特征,以生動形象為手段,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一種教育。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美育貫穿于素質教育中的各個部分、每個環(huán)節(jié),學校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的基地。
美育具有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美感和愉悅身心的作用。恩格斯曾把美育稱為“關于美學方面的教育”,“它既是美學的,又是教育的,是審美與教育的結合”。因此,進行美育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念,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審美能力,挖掘學生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潛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做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大力改進美育教育教學、統(tǒng)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保障學校美育健康發(fā)展等四個方面的舉措。《意見》把加強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學校美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勾畫了一幅幅美麗的藍圖。
可見,美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開發(fā)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手段,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入探索、完善和豐富學校實施美育的方式途徑,不僅是可為的、可行的,也是順勢而為、大勢所趨。
1.專家引領、拓寬思路。
2.理論學習、厚重功力。
3.校本教研、做細抓實。
4.專題獻課、加強反思。
5.反復總結、深化研究。
6.網絡教研、拓寬渠道。
7.實踐反思、助力提高。
8.拓寬領域、促進發(fā)展。
9.注重特色、挖掘資源。
1.教師主導,學生自主
“在教師的指導下”是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的前提。我校自實施課題研究活動以來,提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因為我們認為學生無論在知識水平方面,還是在人生閱歷方面都比較淺薄,指導他們開展活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挖掘優(yōu)質資源是我校實施課題研究活動的又一理念
我們的家鄉(xiāng)北寨素有“中國紅杏之鄉(xiāng)”的美譽,南獨樂河鎮(zhèn)素有“古今八景”的美譽,有悠久的抗日戰(zhàn)爭文化——“銅南山、鐵北寨”,因此挖掘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地方的特色不失為良策。在課題研究期間,紅杏文化、古今八景、走進南山村和北寨、交通工具的變化、住房的變遷以及校園的變化等都是我們所利用和研究的資源。我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貼近生活的、身邊的事情學生才主動了解,有興趣研究,才能自主、自發(fā)的活動,才能更好的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鑒賞美、從而創(chuàng)造美。
有效的管理辦法、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促進有效的實施。一年來,我們依據課題研究活動的實施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科學的、能調動師生積極性的管理模式和評價機制。
一年來,我校的課題研究范圍廣、內容多,涵蓋了學科教學、藝術社團、社會實踐、環(huán)境塑造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工業(yè)、農業(yè)、旅游業(yè)、交通、環(huán)保、改善人民生活等領域,尤其是對于濃郁的地方特色、民俗風情研究甚多。
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閉合走向開放,學生的學習是在合作、探索中完成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審美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課題研究讓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整個活動,學生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日記,而且日記的內容真實具體。有語文教師反映,學生的日記從來都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好過,連原來的后進生都能寫得有模有樣的。數(shù)學教師也有同感,研究中很多的數(shù)據學生能熟練地進行統(tǒng)計,制作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表等。學生原來在信息技術能力方面一直比較弱。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劉宇春、楊金和反映綜合實踐活動迫使學生經常與計算機打交道,不但讓一大批學生很好地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而且學生網絡運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課題研究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學校通過教師的校本培訓,相當一部分教師已能勝任課題研究工作,現(xiàn)在教師已能進行選題、制作課題實施方案、搜集資料、撰寫論文等課題研究的一般程序。
2.增強了教師的科研意識
我校教師在課題研究中鍛煉了教學技能,具備了科研意識。許多教師能把這種研究意識恰當?shù)倪\用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備課不忘研究,上課不忘研究,反思不忘研究,批改作業(yè)不忘研究,就連學習也是邊學邊研,學校中形成了一種濃郁的研究氛圍。
3.提高了教師的的理論水平
教師們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許多教師把課題研究中的有關研究素材用于教育教學的論文中,有的直接撰寫課題論文,一年來,我校累計區(qū)級研究課、區(qū)級二等獎以上評優(yōu)課3節(jié)(次),共征集獲得市級一二三等獎論文27篇,區(qū)級及以上刊物發(fā)表3篇,區(qū)級及以上優(yōu)質教學設計4篇,區(qū)級及以上優(yōu)質案例4篇,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在課題研究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進。
一是對于怎樣選擇有價值的、利于研究的、能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小課題我們還很茫然。
二是新的課程觀要求學生走出去,到社會上參加活動,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我們的老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活動地點的選擇等因素,“把學生帶出去”難以形成常態(tài),因而制約了許多活動的開展,不利于開闊學生視域,抑制了學生多方面審美能力的形成。
三是經過學習,雖然教師的理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把教育教學實踐轉化為理論、讓理論更好的指導教師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仍然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