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方 丁志強(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民國時期的體育家多有海外留學經歷,是近代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主力軍,他們積極傳播西方近代體育,促進了民族精神和國民體育意識的提升,促進了學校體育和現代教育的結合,推動了體育學科的發(fā)展。尤其是留學女性體育家的出現,對促進我國婦女體育運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方萬邦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體育家,其體育思想對指導當代中國體育的發(fā)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2.1、文獻資料法:本文主要通過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讀秀知識庫、超星數字讀書館、民國圖書資源庫、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孔夫子舊書庫、百度學術、谷歌學術、全國圖書館參考聯盟等方式搜集方萬邦相關的文獻與書籍。
2.2、歷史分析法: 以歷史背景為原型,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對方萬邦體育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基于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對方萬邦體育思想進行提煉。
3.1、倡導“六化主義體育”
方萬邦所倡導的“六化主義體育”指:“教育化的體育”、“科學化的體育”、“普遍化的體育”、“生活化的體育”、“自然化的體育”、“游戲化的體育”?!傲髁x體育”是方萬邦基于,使我國的體育走上“新途徑”的美好愿景提出的。
“教育化的體育”被方萬邦排在了六化之首,受到了方萬邦的特別重視。他指出,“舊的體育,只注意身體的訓練,而我們卻要以全身的大肌肉活動為工具,而謀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更是體育教育化”。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加強對民權民生民族的認識訓練;(2)要給予兒童寬松的空間;(3)實現體育和生活的有機融合;(4)堅持兒童本位理念;(5)依“身心一元論”為依據,對兒童開展身心協同訓練,而非零星分割的訓練;(6)體育訓練要讓人們朝著良好公民的方向發(fā)展,而非是大力士或士兵。
方萬邦堅持今后的體育發(fā)展必須堅持科學化道路,他指出,與體育相關的人、事、物都必須具備科學性。具體來說就是,從事體育事業(yè)的人,必須對體育有科學的認識,具有科學的體育知識;進行體育研究,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尤其應注意對體育上實際問題的實驗研究;體育的相關原理、方法、課程的編制、設備的計劃、行政管理等都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
“體育即生活”,只有把體育融入生活才能取得終身體育的成效。方萬邦說:“我國學校體育的失敗,沒有了解體育必須生活化也是主因之一,體育在人生的進程上,本是時時刻刻需要著的,更徹底的說,體育是生活的一方面,兩者互相融合著而不能區(qū)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教師課堂上短暫的傳授,學生被動式接受的呆板的體育動作,而是需要教師從課堂內教學到課堂外的引導。
方萬邦提出的“自然化的體育”,強調自然的動作、自然的方法、自然的環(huán)境。所謂動作的自然化,是指采用人類生活經驗遺傳下來的各種身體活動,如奔跑、投擲、跳躍、攀爬等,因為絕大部分體育項目的動作都是在這些動作的基礎上重新編制和組合的。所謂方法的自然化,指在教學中要顧及到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采用適合兒童的教學方法。所謂環(huán)境的自然化,是指盡量進行在室外運動,享受“山巔林間的自由空曠”,感受“充分的日光,清澈的空氣”,它們都是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這種自然化的體育才是理想化的體育。
3.2、重視青年體育
方萬邦將青年視為“國家的元氣,社會的命脈”,正因對青年體育的重視,他特地編寫了《青年體育》一書,在書中他將我國的青年體育與德意英法俄美日七國的青年體育做了對比,以世界發(fā)達國家的青年體育為原型,剖析了我國青年體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措施。
方萬邦從兩個方面解釋了青年體育應該得到重視的原因:(1)國家層面:青年于國家、民族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民族的復興,是有賴于奮發(fā)有為艱苦卓絕的青年。無論國難怎樣的嚴重,國家怎樣的危險,民族怎樣的衰弱,有了這樣優(yōu)秀青年肩起抗戰(zhàn)建國與復興民族的艱巨責任,便可以排除萬難到達光明的彼岸;(2)人生層面:青年在人的一生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青年是兒童和成人的橋梁,兒童能夠得到成人的健全發(fā)展,是要靠青年時期的教育,而體育尤為此期教育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青年教育中缺少了體育,無疑的,他們便不能得到健全發(fā)展的目的,而且缺少了這種教育,更非其他教育方式所能夠替代的。
4.1、以教育性為基礎,謀求體育多元屬性的均衡發(fā)展
方萬邦提出的“六化主義體育”,對當今的體育發(fā)展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體育具有多元屬性,其中教育性是體育的根本屬性。那么,要充分挖掘體育的教育性對人們的影響,可以學校體育為有效突破口。加強學校體育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加強教育的全員性,即開展全員學校運動會。學校運動會應該以全員參與為主要目標,而非少數體育特長生爭奪獎牌的陣地;應該提高學校體育的參與性,而非競技性。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a.學校應該制定正確的運動會宗旨,以增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宗旨,保障全體學生的參與權為目標;b.加強對教師和學生思想上的引導,摒除僅盯獎牌的理念,發(fā)展全員體育熱情。(2)加強教育的持續(xù)性,即開展家校攜手聯誼會。開展家校聯誼,不僅可以讓學生校內的體育校內練,還可以做到校內的體育家中練,由家長承擔監(jiān)督與教育職責,實現教育過程的持續(xù)性。同時,開展家校聯誼,還可以促進家長對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監(jiān)督,幫助學校發(fā)現不足,發(fā)掘適合全體學生的優(yōu)秀體育課程。
通過在校期間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操練方法,為日后的體育鍛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教育性為基礎,謀求體育多元屬性的均衡發(fā)展;探索體育的科學化發(fā)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科學的訓練手段等來發(fā)展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以學校體育為例,應加強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科學化培養(yǎng),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多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專業(yè)培訓,吸收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2)多開展觀摩課,增進體育教師間的交流和學習,(3)多組織體育教師集體備課,討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商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手段。將游戲融進科學的體育課堂中,多采用游戲化的項目,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以教育性為基礎,謀求體育多元屬性的均衡發(fā)展;探索體育的自然化、普遍化、生活化;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以自然環(huán)境為原型,開發(fā)適合在群眾中開展的體育運動,謀求體育參與人群和數量的最大化,最終實現體育的生活化。
4.2、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促進青少年體育發(fā)展
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是對學生追求健康身體和卓絕精神的無形激勵;優(yōu)良的體育文化傳承,是對學校追求學生本位制和體教結合的最好實踐。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應以校園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為源頭,融匯體育文化,加強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可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4.2.1、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物質文明建設
完備的體育設施是從事體育鍛煉的基礎和保障,但僅通過場館建設等措施不足以彰顯校園體育文化。就物質文明建設層面來講,視覺沖擊往往使人印象更加深刻,氣派的體育場館,綠茵的足球場,矯健的籃球少年,總會讓人眼前一亮;當人們看到展覽館內陳列的一樁樁、一件件名人軼事、體育藝術品時,更會油然而生對體育的敬意。完善體育設施,提高體育參與品質,讓學生在參與中提升對體育的熱愛,逐漸由“要我鍛煉”變成“我要鍛煉”。增加體育的物質文明建設,除完善體育設施外,還可從以下多個方面開展,如校報定期開展以體育相關知識為主題的征文活動,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講授他們對體育的認識,撰文過程中的積極思考會讓他們對體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促進他們積極的參與體育;建設校園體育網站,宣傳國內外和校園體育比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及時了解到最新鮮的體育新聞,開設學生交流通道,使得學生能夠就任意一條體育新聞表達自己的看法;完善校內體育社團,體育社團是學生繼體育課外又一個發(fā)展體育興趣的場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作為支撐,學生在社團內可以更好的融入和堅持下去。加強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就物質文明建設層面來講,還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等待發(fā)掘。
4.2.2、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設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體育人“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觀念,依然殘存在諸多人的思想意識中;學校體育課開課不足,體育教師邊緣化等一系列不良現象,這些都無情的指出了體育從業(yè)者所處的尷尬境地。隨著國家全民健身政策的出臺,人們對體育有了更多的偏向,但對體育從業(yè)者的認識并沒有明顯改觀。所以,加強體育精神文明建設,對發(fā)展青少年體育至關重要。
加強對青少年正確觀念的引導,建立健康的校園文化,首先應端正師生對體育的認識,體育并非僅是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展現拳腳采用的手段,而是所有學生均可參與并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方式,通過學生親身參與使他們真正了解體育,進而獲得對體育的正確認識。
4.2.3、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制度文明建設
中國俗語云:“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公民因法律的約束,明白了哪些行為是非法行為,哪些是合法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規(guī)避法律禁區(qū),僅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行事。同樣的,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因心智不成熟無需受到法律的約束,但這些并不表明他們無需遵守規(guī)則;相反,他們更加需要懂得遵守規(guī)則,在規(guī)章制度內行事的重要性,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擁有成熟的心智,才能適應未來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如意或不盡人意的事情。體育規(guī)則不僅具有嚴格的組織安排和紀律要求,同時還帶有一些道德方面的約束,這樣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相互幫助,嚴守紀律,不懼艱難困苦等的優(yōu)良品質,其中的評級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比賽的成敗與得失,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迎接人生中的打擊和磨難。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制度文明建設,發(fā)揮優(yōu)良的體育文化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這就要求學校在建設發(fā)展體育文化時,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盡可能多地宣傳健康地體育文化。
方萬邦作為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著名體育教育家,畢生從事于體育事業(yè),對我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著書立說,親身施教,他對自然體育不遺余力地推廣,使自然體育成為了我國三十年代流行的學校體育。就當今的體育發(fā)展來看,方萬邦的體育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他對“六化主義體育”的倡導和青年體育的重視,仍可以被用來指導當今體育的發(fā)展。
[1]馬衛(wèi)平,周成,龍博,夏漫輝.民國體育家群體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5,2(51):114-125.
[2]方萬邦.體育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227,228,230.
[3]常毅臣.方萬邦體育思想及其當代詮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6,32(1):51-55.
[4]崔樂泉,羅時銘.中古體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99.
[5]方萬邦.青年體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5-9.
[6]程一輝,莊志勇,蘇振南.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價值取向與建設性對策[J].體育與科學,2007,2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