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新泰市汶城實驗小學 王立松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重要的內容,二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所謂“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讀書破萬卷”的基礎上的。讀寫結合,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和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換言之,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作者如何運用文字表情達意,學習作者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把掌握寫作規(guī)律、提高寫作能力貫穿于其中。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將閱讀教學和習作練筆巧妙地結合起來,會相得益彰,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會更好地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薄稑藴省窞槲覀冎该髁俗x寫結合的方向。閱讀的過程即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過程;作文的過程即運用所學知識及所掌握的方法,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想認識表達出來的過程。讀和寫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互相對應性。另外,從吸收與表達的角度講,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前者是由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后者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
認識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必須重視學生接受心理的可行性。教育心理學證明,兒童學習的動力源于其學習的動機。在學習動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兩種成分是學習目的性和認識性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書面材料的感知,在教育引導的前提下逐漸內化達到理解。與此同時,伴隨著閱讀活動的認識興趣也得到了滿足。學生由于不斷地掌握知識,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知識的作用,產生愉悅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師外因的作用下會產生遷移。
同樣,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運用興趣動機遷移規(guī)律,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加以教師的激勵與引導,便會產生表達和習作的欲望和要求,使讀寫結合成為可能。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因此,我們教學語文,只有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結合,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文本中所選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為學生學習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們要利用閱讀教學,讓學生以此為鑒,從讀學寫,讀寫結合,促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還可以從文本中學習作者開頭的方法。如學習完課文后,讓學生閱讀讓學生閱讀課文的開頭,體會開篇的寫法,并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開頭方式反復朗讀,說說喜歡它的理由或這樣開頭的好處,在同學們尋找、閱讀、思考的過程中,把作文開頭方法總結出來。比如文章《一夜的工作》——開門見山法:《窮人》——環(huán)境渲染法;《走遍天下書如侶》——設問開頭法;《少年閏土》——景物描寫法,此外還總結了用排比句、歌詞、名言警句作開頭,或人物描寫語言、抒情敘述方式作開頭等等。此時,更深一步地引導學生,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在習作中也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開頭,往往能引人入勝,還可以起到開拓思路的作用。在今后的寫作里,學生掌握了開頭寫作要領后,作文中開頭方法越來越新穎別致,形式多樣,杜絕了千篇一律。
有的課文在敘述過程中,基于主題和表達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悟人物形象,引導他們對文本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部分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解釋、補充和說明。
如《窮人》一文就運用了多處省略號,在教學桑娜抱回兩個孩子后矛盾的心理活動時,抓住作者在這里所使用的七個省略號,引導學生想象主人公此時此刻內心是怎樣的矛盾。學生積極主動開動腦筋,想象力極其豐富,很好地詮釋了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過程。
學生1:桑娜會想,丈夫回來會說什么呢?她擔心丈夫會不同意收養(yǎng)兩個孤兒。
學生2:丈夫回來可能會責備她,怪她多事,給家庭帶來困難。
學生3:她覺得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新的壓力,有點對不起丈夫。
學生4:桑娜想丈夫會因為收養(yǎng)孤兒而揍自己一頓。但她會覺得自己被揍一頓也好,希望丈夫出氣后,就能答應收養(yǎng)孤兒了。
……
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寫出來,并與全班同學交流探討。這樣一來,學生在想象補白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省略號具有“此時有聲勝無聲”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時也學習到了獨具匠心的語言表達形式。
續(xù)寫是指閱讀過程中,在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涵和把握課文寫作思路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給課文續(xù)接后文和結尾,使故事的發(fā)展有一個更圓滿的結局。續(xù)寫課文可以豐富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不失為一種讀寫結合的好方法。如讓學生以《桑娜拉開帳子以后》為題,續(xù)寫《窮人》一課。學生興趣濃厚,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文本進行了延伸——有的想到了桑娜拉開帳子以后,她的丈夫的反應;有的想到了桑娜和她的丈夫怎樣歷盡艱辛撫養(yǎng)兩個孤兒長大……學生通過續(xù)寫,既深入了解了課文,又豐富和提高了想象力,鍛煉了寫作能力。
改寫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了解文本體裁及表達方式的多樣性。
如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文本后面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根據這首詩想象出一幅圖畫來嗎?這里雖未要求習作,但卻是絕好的練筆素材。詩中寥寥數筆卻勾劃出來春夏之交特有的景色——樹上花已凋謝,葉子還不很茂密,孩童在金黃的油菜園里追趕黃蝶,而黃蝶飛進花叢,他們找呀找,卻再也找不到黃蝶。指導改寫時,教師要求學生,一要拋開原詩,就把這個材料當作自己的觀察所得,以第一人稱敘述;二要展開想象將詩中跳躍而過的內容充分地描繪出來。學生有了文本作為素材,興趣盎然地對文本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踐行讀寫結合理念,這將有利于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提高學生讀寫素養(yǎng),有利于打造高效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