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田東縣那拔鎮(zhèn)那拔中心小學 農彩旋
小學里如何有效的實施教學,真正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是多數老師面臨的問題。筆者經多年教學探索,總結一些有效的方法:
由于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數學中程式化、符號化的東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些教師教育觀念落后,導致數學課堂教學往往比較沉悶、呆板。隨著課程實驗工作的不斷深入和逐步推廣,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的沖擊與影響將更為突出、更為集中、更為直接地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說到底就是激活課堂,引領學生最終實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悅、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學習。
在課堂學習中,如果缺乏情感參與,就感覺不到情感魅力。品嘗不到情感體驗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是缺乏靈魂與活力的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數學教學中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公式、法則、數量關系的分析,只有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才有可能在體驗成功的愉悅時,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數學知識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掌握,數學思維品質、數學能力也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培養(yǎng),教師要特別注意準確把握好訓練的時機和訓練形式,要講究科學性、層次性、藝術性。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fā),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孩子們在主動作業(yè)中運用思想、產生問題、促進思維和取得經驗。確實,在一些親力親為的數學小實驗中,孩子們表現出了一種自然的主動的學習情緒。他們以充沛的精力在這些小實驗、小研究中主動地討論所發(fā)生的事,想出種種方案去解決問題,使智力獲得了充分的應用和發(fā)展。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設計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動,可以讓孩子對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得到進一步體驗、內化,得到課堂教學所不能抵達的效果。
孩子對于較大的單位比如說“千米”“噸”等,由于其經驗的限制往往沒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師這樣說了,他也便這樣記了,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字符而已。課堂教學中“千米”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個不能用手丈量的長度;“噸”在孩子們的印象中便是“1噸=1000千克”是一個拿不動的質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長,“1噸”到底有多重?孩子們心中并無底,才使得經常會出現:一幢居民樓高約20(千米);一節(jié)火車車廂載重量為60(千克)這樣的笑話。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來進行切身的體驗再附以一些小實驗,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卻是重要的。對于第一學段的孩子們我們不能假定他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們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概念,也不能單純地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孩子們這樣做。那么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引領他們,使之學得輕松,學得扎實,讓他們體會到數學所散發(fā)出的無窮魅力,讓概念深入心中,為數學學習服務。
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痹谛W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yǎng)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fā)展智力的良好時期。我們應該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引導學生學會自學有幾點有效方法:
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fā)性的自學提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識經驗準備,提供更充分的探究體驗時間。例如,自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布置學生思考:(1)怎樣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割補后拼成的長方形有什么關系?為什么?(3)你還能有其他割補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對于啟發(fā)學生的思路很有益處。
嘗試告訴自己例題講什么,或通過閱讀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記號或是做好記錄,以備與同學交流或課堂發(fā)問。試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難要做好記錄,這樣做起碼讓學生“依樣畫葫蘆”,盡可能先對知識“知其然”,經由課堂,再達到“知其所以然”。
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預習時必須讓學生試著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如“循環(huán)小數”在預習時,可以布置學生找找生活中“循環(huán)”的現象,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概念。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jié)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愿學、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